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三 《少年养志之立大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中,特别重视“立大志”,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当然是心学大成者王阳明先生说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因为阳明先生立大志的文章我们在前面有专门的篇章介绍过,所以下面着重讲讲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在教育孩子们如何从小立大志方面的教育智慧。

(一)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
“立大志者——首先确立了人生大志向的人,才能抵抗住诱惑,才不会因小失大。” 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少年就要开始的从小立大志极其重要。 “志立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二)
当下的中国,最近十几年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一个观点——“穷养儿子,富养女”,这是对的吗?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来看,不仅是不对的,而且是危险的。 
圣人在《大学》开篇即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圣人告诉我们,如果要想让我们的儿女成为君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在于让孩子们从小明白如何彰显人性光明的德行,在于让孩子们弃恶扬善,在于使孩子们最终走向“人性本善”的光明德行。 如何才能做到呢? 圣人告诉我们,只有让孩子们从少年立大志开始。 
不管你再有钱,君子和富贵都不是用钱就能养出来的。 不管是“穷养儿子”,还是“富养女”,都是以钱作为参照物,使用的是物质、欲望满足与否的方式。 
唯一的区别是: “穷养儿子”采用的是不给男孩子物质欲望满足,压抑他的需求,让他日后为了钱、为了物质欲望满足而奋斗终身; “富养女”同样如此,因为怕自己的女儿在逐渐长大后,会被钱、被物质欲望所诱惑,所以先给予女孩子钱和物质欲望的尽量满足。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都是从小在我们孩子的潜意识埋下种子——告诉我们的孩子们,钱和物质欲望才是最核心的。
而事实上,以钱和物质欲望满足作为目标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这种以钱和物欲满足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正是和圣人的教育智慧完全相反的危险教育行为。

圣人在《大学》开篇的第三段,通过充分地论证,提出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最终应该落在 “修身”, 修身的核心则是 “致知在格物”。 
王阳明先生,正是在在十二岁的少年时就立大志要做圣人,36岁在贵州龙场石棺内悟道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并最终提出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 “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格物”有多层次的解读,历史上也有很多的争议,朱子认为第一层次便是格除物欲,而后则要走向探究万物的规律。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四) 圣人在《论语·述而》中说, “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本, 以仁为核心,学习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志于道”: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高尚的境界。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依于仁”: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首先要立大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五)
圣人在《大学》开篇的第二段经过充分论证后,告诉我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与“立大志”的大学之道相比,“穷养儿子富养女”完全是舍本逐末,是低级趣味、“唯钱至上”、“唯物欲至上”的危险教育理念,两种教育理念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人之所以成为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思想,有精神和灵魂的追求。

动物性——人性——神性 人性在动物性和神性两者之间,如果从小让我们的孩子只是和钱、物欲做量子纠缠,并以此钱和物欲满足作为人生最高的追求,那就是把人往动物性方向引导,那这样的人一生都不可能会获得人生高层次的真正快乐。
只有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立大志,往天地宇宙大道引导,往神性方向引导,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贵子,才有可能收获一生的快乐、喜悦和安详。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21) 链接一:
链接二: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 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 的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 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 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心”是体之大者,也是体之贵者;其它器官如眼睛、耳朵等都只是体之小者,体之贱者。所以要树立心的统帅作用,只要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它感官也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而误入歧途了。单就本章内容来看,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对心的重视,所谓 “心之官则思”成为了后世的名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更是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联系到本篇所记载孟子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一系列论述来看,这里所说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实际上正是用“心之官则思”这一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来划分人与动物界限,弘扬心灵的思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但若是将性善作为一种学说,并期望通过性善达到仁义教化的可能,孟子就必须解释人性何以为善,并说明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为何还会有恶行产生,于是他提出了“四端说”来作为论证。他认为有四种心理是人所共有的,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理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出发点,所以称为“四端”。链接三: 格物致知历史上的不同解读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人若欲修齐治平、明德于天下,“格物”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性的功夫,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则“致知”不明;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对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教育学范畴,历史上诸家训释聚讼纷纭,却未能刨根问底,彻底诠释,正如北宋司马光所批评的“未尽古人之意”。先秦时代,“格物致知”这句话大概并非特别深奥的语言,故而用不着什么解释。但汉代以降,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人们对它的解释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时,对“格物”解释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礼记·大学》,《十三经注疏》本。)后世大多认为这种把“格”字训为“来”,将“格物”训为“来善物”、“来恶物”的解释,是有悖于《大学》作者原意的。对此,章太炎曾尖锐地指出,若遵循郑注,则“因果相倒”,因为《大学》本文的顺序是“物格而后知至”,而郑注以为“知于善深则来善物,知于恶深则来恶物”,将“致知”置于“格物”之先,不合经典原义。司马光在《致知在格物》一文中阐释“格物致知”之义时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他以“捍”、“御”训“格”,认为人只有捍御外物之扰,然后才能认识大道。在致知思路上明显受到了道家的影响。司马光认定“格”字的意思好象“御”字,而没有解释为什么“格”字会有这种意思。由于缺乏文字学方面的考据,该说略显突兀。他自己不同意郑玄的解释,认为郑说没有彻底弄明白古人的意思,究其实,司马光的解释也并非《大学》本义。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程、朱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亦并没有交待训“格”为“穷”的原委。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同上)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皆纯属内省的功夫。清初颜元将“格物”之“格”当作“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习斋记余》卷六),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活动,其目的是务期实用。王夫之认为,最切近格物本义的当属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他说:“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关于质测之学,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方以智“质测”的特点在于,重视实地考究、分类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熊十力在《原儒》中论及格物学时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统观前贤对于“格物”的诠释,训“格”为“来”、“捍”、“御”、“穷”、“正”等等,一定程度上皆属于猜测,缺乏古文字学方面的刨根问底的考据,尚未达诂。唯有被王夫之所推崇的方以智的“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的质测学方法,近于《大学》“格物”本义。熊十力的“分门别类穷其理”的训释也比较接近经文原义。但是王夫之和熊十力都没有进一步阐明何以“格物”当作此训。看来,要逼近《大学》“格物”之义的本原,还“格物”本来之面目,可以转换研究视角,寻找新的证据。在这方面,小学“语文说”为真正了解“格”字本义,进而把握《大学》“格物”的原貌提供了可能。有观点认为:关于格物的争议,应该是《尚书》在前,大学在后。格物关键在格之意,由《尧典》知格者意思为到、充满也后来引申出纵观全貌,宏观总览,细节具知谓穷究之意。在先秦时代,《书》经都通,故无疑问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其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规律的一些合理观点。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明代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从“心即理”学说出发,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到清代,陈沣既概括了朱熹的思想又加以补充,将“格物”之意解释的比较完善系统。他认为“格物”既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还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三落笔于此,之二十四将随后奉上。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