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贵族教育为何重视“成人礼”? | 黄石头

 竞石频道 2020-09-24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六

《成人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这句话出自《礼记》:

“夫礼,始于冠。”

“男子二十,冠而字”。

※黄石头观点:
关于“成人礼”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重要的前提:
即便在中国的古代,“成人礼”也仅仅是贵族教育的内容,并非是全民教育内容。
所以说,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成为“贵子”,那没有必要去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的“成人礼”。


(一)

古人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对于“冠礼”是非行不可的,为什么呢?

《礼记·冠义》曰: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中国古代的贵族教育体系中,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家族中将为其举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仪式,男称冠礼,女为笄礼。

冠、笄之礼是汉民族重要的礼仪,对于个体的成长与文明的传承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

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

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尤其是士绅以上的传统贵族阶层,拥有从出生礼、成人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 

(三)

“成人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的礼仪,源自是远古氏族时代的“成丁礼”。

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

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

“成丁礼”至今仍然在世界部分民族中存在着,但更多已演变为各种更具各民族特色的成人礼仪。对于华夏民族,则以“冠礼”“笄礼”的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

中国古代的贵族教育中,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

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四)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成年”更多指的是生理上的,而古代的“冠礼”则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


古代的贵族子弟一般都被要求“文武双全”,从小就要接受各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儒家称之为“六艺”。

他们到了二十岁,已经心智较为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技能,能够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了,此时才可以举行冠礼。

女子的“成人礼”起源于周代时期,早期的时候是需要贵族的女子,要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进行行“笄礼”,也就是成人礼的礼仪。

而相比较于如今的男生女生都是十八岁参加成人礼的礼仪习俗,我国古代女子“成人礼”,最早十五岁,最晚在未出嫁前的二十岁就要参加。

(五)

女子成人礼行的是“笄礼”。

“笄礼”虽然在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

现代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

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最近几十年的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为了追求和男人“平等”,举手投足间都向男人看齐,就会泯灭女性的天性,少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

但男女的天性,不管从生理机构和心理机构本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

我们应该也看到,“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

这些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成人礼”应该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必须是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不断地调整。

(六)

黄石头认为,在今天的时代完全的恢复古礼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中国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就没有了贵族教育体系,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士绅阶层和书香门第家族的氏族教育体系。

百年前的士绅阶层和平民教育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中国古代士绅阶层的礼仪,是一个全套的社会行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几乎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庞大而错综复杂。

我们今天上面谈到的话题,在古代的贵族教育体系中“成人礼”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贵族社会中,“成人礼”可不仅仅是个仪式,还真正是一个贵族子弟成为大人后的重要时间节点,代表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的“责、权、利”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甚至说,百年以前的中国都是实施“男女授受不亲”严格性权利管制体系,不管是思想上、道德上、法律上对于男女的性权利都是实施全面管制的,而一旦实施了“成人礼”之后的男女,在性权利方面就意味着可以婚嫁了。

当然中国古礼中,贵族子弟“成人礼”之后的责权利还包括更多的其他内容,承认了年轻人成人后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资格等等。举例说,它甚至有有点像今天大学毕业生,拿到了学位证书,被社会承认,可以开始进入社会找工作了。

所以说,个人以为,在今天的时代,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中国古礼“成人礼”的变通和创新,创立让一套全新的“成人礼”体系,这个全新体系既要有深刻内涵,又要符合当下国情和被年轻人喜欢和接受。

研究者更应该深挖和探寻古代“成人礼”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背后的整个贵族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贵族体系礼仪的深刻内涵,而不仅仅是完全按照古礼的仪式,却没有古礼深刻内涵的“成人礼”。

同时,今天的中国也应该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的贵族教育和平民教育体系两条线的为何会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当下这个时代欧美的大家族中的贵族教育是怎么变迁的。

进而再深刻思考和探索,中国未来的社会体系,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尽早让我们的信仰体系、道德体系、礼仪体系等等应该如何重新树立防线、标准和规范,让我们国人不再是各种迷茫。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28)

链接一:


中国“成人礼”的演变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人礼”可能要追溯到远古的氏族社会时代,称为“成丁礼”。
氏族部落中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
但是当他们到达一定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近乎残酷的比赛或考试检测其体质和生产、战争的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获得氏族成员应享的权利,履行氏族成员应尽的义务。

到了周代,儒家看到了“成丁礼”的合理内核,将它加工改造成了“冠礼”,作为贵族子弟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礼仪。

儒家礼仪的“白皮书”——《仪礼》和《礼记》中分别有《士冠礼》篇和《冠义》篇,详细记载了贵族子弟举行冠礼的仪式和冠礼的含义。


古代成人礼的黄金时代

西周到两汉是冠礼的“黄金时代”。周代实行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血缘宗法制度,在位的君主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是否举行冠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君主没有成年就不能亲政。

例如,周武王去世时,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虽然继承了王位,却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周成王举行成人礼之后,周公才归政于周成王。
又如,《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赢政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秦王之位,但直到九年后,也就是他二十二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

此外,一般的贵族子弟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的官职。

《后汉书·周防传》记载,周防十六岁的时候在汝南郡当一个“小吏”(古代的“吏”并不是“官”,指的是一般的“公务员”)。
光武帝刘秀到汝南视察,看到周防“尤能诵读”,想要任命他为守丞(秦汉时期辅佐郡守、县令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办公厅秘书长),但是却因周防年幼尚未行冠礼而作罢。

两汉时期对于冠礼极其重视,有时皇帝、太子行冠礼时甚至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

《汉书》记载,汉惠帝行冠礼的时候,曾经宣布“赦天下”,这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因皇帝行冠礼而大赦天下。其后,还有因皇帝、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的(秦汉的“爵”可以顶罪或者顶抵徭役)。

《汉书》记载,景帝后三年“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

又据《汉书》记载,汉昭帝行冠礼的时候更为“土豪”——给全国人民发红包,多少不等;
给省部级以下官员、百姓都赐“爵”一级;
连续两年免“口赋”(汉代向七岁至十七岁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三年以内陈欠国家“更赋”(汉代顶抵徭役的税赋)的也既往不咎了;
全国放假敞开喝酒、开party大庆五天……

东汉时还有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是东汉第三位皇帝肃宗的亲信,担任过卫尉(秦汉皇家卫队队长),他的儿子马钜时常跟从左右,深得肃宗喜爱。

《后汉书·马防传》说,肃宗六年的时候,马钜到了行冠礼的年龄,汉肃宗特地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两汉的高级预备干部,属皇帝近臣,随时委派要职),并亲自出席他的冠礼。可惜,史籍记载仅见此一例。


两汉以后冠礼逐渐废弛

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

柳宗元说:“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到了宋代,一些士大夫深感外来佛教“文化入侵”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冲击,主张在社会层面“文艺复兴”,推行冠、婚、丧、祭等传统礼仪,以此来弘扬儒家的文化传统。

司马光曾痛心疾首地说长期以来冠礼废弛,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朱子家礼》)。

所以,司马光在他的《书仪》中说: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


古代冠礼宣告男子成年

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中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理学大家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
有人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及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当时鲁国的正卿执政)说只有十二岁,主张将冠龄提前到十二岁,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认为十二岁还是太小,承担不了成年人的责任。
因此,“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据《二程遗书》)。

到了明朝,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就制订了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下至普通官员和老百姓,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
《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说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但在官员中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明史·礼志》说:“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

到了清代,政府颁定的礼仪制度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重要组成部分的冠礼却没有再出现在“嘉礼”的细目之中,冠礼至此名存实亡。


日本继承中华古礼

日本规定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日本的“成人节”。
在上一年里度过自己20岁生日的新成人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

每年的“成人节”,日本东京明治神宫都会举行日本古代成人礼仪式——“元服礼”。“元”意为“头”,“服”意为“穿戴”,“元服”即成人加冠。

成人节在日本是个隆重的节日,它受到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天,年满二十岁的日本男女青年,都要穿上漂亮的传统和服或西装,集合在市民会馆前,举行成人礼仪式,以庆祝自己被纳入成年的行列。

有成人青年的家庭,一般都要举行家庭庆祝会,或在餐厅举行。
各城镇、乡村的政府机构,也会在这天,把成人的青年集中起来,举行庆祝活动。

在日本政府机构举行的成人式活动中,日本政府官员除了祝贺、勉励青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他们在今后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同时,还往往强调要珍视首次取得的选举权。



韩国冠礼继承中华古风

韩国成人礼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礼仪的影响,从高丽时代开始就有了分别为男女青年举行“冠礼”和“笄礼”的风俗。
1985年,韩国政府将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为“成年日”。
为了使仪式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1999年韩国对成人礼进行了标准化规定,分为相见礼、三加礼、醮礼以及成年宣言等内容。



链接二:

冠礼

  《礼记·冠义》云:
“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冠礼”提倡庄整齐肃的“主敬”修养,动容貌、修辞气,培养一种“敬畏”的境界。
每次“加冠”之前,赞者都要把冠者的头发打散、重新梳理,盘发、插簪等。它的象征意义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以儒家来看,庄重仪表意在庄重内心,在内心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使心回到本真情态,这也是“致良知”的根本工夫。

古代小孩头发不剃,最初是自然地披垂于肩的,这在古代叫做“垂髫”或“垂发”。由于古代小孩头发有此特点,因此后来 “垂髫”或“垂发”常被用来指称幼弱的孩童。
稍后,随着年龄增长,小孩的头发一天天变长增多,这时大人便将他们的头发聚束于头顶,并且打成丫髻盘在头顶左右两边,因其髻形状如角,所以这种做法在古代叫做“总角”或“总发”。这样,“总角”或“总发”后来也就常常被用作童年的代称。等到男孩长大成人之时,这时才举行冠礼。


冠礼都是在祖庙之中举行的。亲自主持这种隆重仪式的,都是受冠者的父亲。古人的冠礼十分繁琐,大致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

卜筮:古人遇事,都得卜筮,冠礼更是如此。“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所谓“筮日筮宾”,就是冠礼举行之前事先卜筮举行冠礼的吉利日期和为受冠者举行冠礼时所应邀请的来宾。古人对冠礼为什么如此重视呢?在古人看来,冠礼是对一个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冠礼抓好了也就抓住了“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这个治国的根本。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在举行冠礼之前,不仅对冠礼的日期和来宾都要进行卜筮,而且卜筮的地点还必须在祖庙里进行。

挽髻:挽髻,就是将受冠者的头发聚束于头顶挽成发髻。这项工作,大多由辅佐加冠的来宾去做。加冠之日,主人(受冠者之父)先在其祖庙偏北的位置设置好冠身(受冠者)之席。接着,主人又在席南陈列好梳头用的篦子,包束头发用的黑色绸子。加冠仪式一开始,冠身由辅助加冠的来宾从东房揖出,并就冠身席。这时,辅助加冠的来宾就为受冠者梳头、挽髻、加簪。冠身的发髻一挽成,加冠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好了。


加冠一般也是加三次:
首先,加缁布冠。缁布冠,就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加缁布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尚质重古”,并“不忘本”。在古人看来,“不忘本”,然后才能事君;能事君,然后才能敬事神明。所以古人都把缁布冠看得非常重要,并把它作为加冠的第一冠。

其次,加皮弁冠。皮弁冠,就是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这种冠,大多缀饰有玉,尖尖的冠顶用象骨制成。由于冠身的地位等级各有不同,因此缀合成冠的白鹿皮块数也往往多寡不一。皮弁冠,古为朝服。所以加皮弁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最后,加爵弁冠。爵弁冠又叫雀弁冠,这是仅次于冕的一种帽子。这种冠,一般广八寸,长一尺二寸,前小后大,其色红中带黑,多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古酒器),“爵”又似“雀”,故名爵弁冠或雀弁冠。爵弁冠,古为祭服。所以加爵弁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敬事神明”。


这是一般士人的冠礼,其冠为三加。若是诸侯的冠礼,其冠为四加,即在士冠礼三加的基础上,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礼,其冠则为五加,即在诸侯冠礼四加的基础上,五加衮冕。冠礼也有等级之分。

冠身加冠毕,这时负责加冠的来宾才授之以“字”。“字”,就是表字,这是孩童长大成人举行冠礼之时由亲友根据“名”的字义而另取的别名。冠身被“冠而字之”以后,整个冠礼就算基本结束了。



链接三:

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参与人员主要包括:赞礼、赞者、有司、正宾、及笄者、主人以及宾众。

主要道具及陈设:赐字文书、酒具、饭碗、冠笄(栉)、盥盆(巾)、香炉、草席、蒲团、托盘、蜡烛

当然美美的汉服也是必不可少的:采衣、襦裙、曲裾、大袖长裙礼服……


三加之礼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罗帕。一套素色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稍微明丽一些的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大袖长裙礼服。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
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
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
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六落笔于此,之二十七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