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记忆:老福山县曾有位大娘,因为花生育种而全国闻名

 胶东故事会 2020-09-24
沿着烟凤公路从烟台市福山区向南行驶,出城不远,就会路过一个叫做“两甲庄”的村落。
两甲庄地处清洋河的河谷地带,很早就有先民在此定居。相传,孙姓先祖在在元代迁来定居,此后,左、牟、张、郭、郑、林、许等姓氏也相继迁入。这里逐渐繁衍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以“两甲”为名。

关于“两甲”的由来,民间说法不一,有说法为保甲之甲,有说法为科甲之甲,还有说法为两山相夹,甲为谐音。

科甲之甲是否是村庄名称的由来?这一点暂不确定。但在历史上,这个村庄的确是个科甲鼎盛的地方。在明清时期,两甲庄村考取多位进士,其中,孙氏一门三代六进士(代表人物为孙遇),牟家也一门兄弟三进士(代表人物为牟安儒)。
不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非只有考进士当官才能成为名人。在上世纪,两甲庄村又出了一位名人。她擅长的不是读书考试,而是花生育种。虽然是与土地打交道,但她凭借着踏实的努力,还是成为一位全国闻名的人物。

这位人物的名字叫做房纬经,她的事迹曾经登上了1962年4月5日《人民日报》的二版,当时报道的题目是:《烟台福山镇公社女社员房纬经选育的花生新品种 “伏花生”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文章开头一句话是:“山东胶东地区一位老大娘房纬经选育出来的花生新品种——‘伏花生’,现在已经誉满胶东,并且被引种和推广到山东省和全国的许多地方。”因为报纸中用的是“老大娘”的称呼,本文叙述也遵循此例。
两甲庄村并无房姓,不远处的房家疃村则有。准确来说,这位房大娘是房家疃生人,后来嫁到了两甲庄。因此,不同的史料在介绍房大娘时,有的说是房家疃人,有的说是两甲庄人。如《山东省志·农业志》载:“50年代末评选推广了由福山区两甲(庄)村农民房纬经(女)1944年选育的早熟丰产、适应性强的伏花生。”而《烟台市志·人物志》说:“房纬经(1888-1962),女,花生良种选育者。福山县(今福山区)房家疃村人。”
从1944年选育伏花生的记载来看,当时房大娘已经五十多岁,显然是嫁到两甲庄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房大娘是房家疃生人不假,但她选育良种花生是在两甲庄进行的。

胶东半岛是国内有名的花生产地,原本以小花生种植为主,到了清末,大花生品种由西洋引进,很快推广开来。在过去,胶东农村种花生基本都是农民自己留种,即将地里长势不错的花生,留作种子,一代一代培育。房大娘的伏花生,就是这样选育出来的。
根据报纸和史料记载,1944年时,房大娘在自己种的一块立蔓大花生田里,发现了一棵变株,这株花生不仅成熟的早,结出的果也颗粒饱满。她就将这株花生结出的果留种,第二年“两粒籽仁种了一墩,秋后收到七个花生果”,以后几年她连续种植,精心培育,每年都能比一般大花生早收一个来月,故当地称之为“伏花生”。1947年,胶东保卫战期间,房大娘将花生种藏了起来,躲过了战火。事后,她分了一部分给亲戚家繁殖,这个良种花生就此推广开来。

建国后,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人员下乡调查发现了这个良种,从1954年开始试验研究,此后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开来。根据《山东省志·农业志》的记载,房大娘选育的伏花生品种,到 1966年全省推广500多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60%以上,代替了其它小果型花生,并以 “旭日牌”商标出口。房纬经这个名字,当时也广为人知。
房大娘是清末生人,1962年2月28日去世,享年74岁。《人民日报》当年4月的报道,也是对她生平的一种缅怀和纪念。虽然几十年已经过去,花生新品种也层出不穷,但她当初的事迹,今人读之,仍相当感慨和佩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