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胶东|福山男人多精英

 风舟微纪录 2021-07-06

福山男人多精英,最精英的莫过于"甲骨之父”王懿荣。

王懿荣是福山古现(今开发区)人,众所周知,他是断定甲骨为古代文字的第一人,开拓了考古学的新局面。联合国在评定甲骨遗存为世界文化遗产时,连例行的讨论都免了,只消鼓掌就“一致通过”。王懿荣的业绩有过大量的文字宣传,但他在文化上的创新“核心”是什么,却未充分发掘,其实,就是福山男人们共同建造的“发
轫于青萍之末”的创新精神。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考古学在我国刚刚起步,但王懿荣却把金石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安阳殷墟。


福山男人善于“发轫于青萍之末”。众所周知,浩劫年代文坛一片荒芜,夹缝里幸存一两部长篇小说,就有福
山男人郭先红写的《征途》。当时的“知青文学”没有后来那样浩浩荡荡,蔚然大观,郭先红却睿目独到,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知青”如何才有美好未来的主题,从而令《征途》成为一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优秀作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来势十分凶猛,但在21世纪刚开始时,人们还十分懵懂。福山古现金河实业公司的老总张心达,却在省“两会”上大声疾呼: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重大课题。作为省人大代表,张心达有崭新的文化理念:养老机构"不能养死”,而要“养生”。老人不能光提“老有所乐”,还得提“老有所为”,光提“老有所为”还不足,还得加一句“老有所成”,让他们活得有自信。

王懿荣地下有知,确实应当感谢他故土上奋斗的后人,不仅为他建立了纪念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在地域文化刚刚提到议事工程的时候,各县的史志办公室均未列入编制,这时,被抽调去做社会调査的吕伟达,一个返乡务农的业余文化人来到了北京,看到王懿荣的故居正在拆除,就背回来三块井砖,这二块井砖成为王懿荣纪念馆和吕伟达成为国内知名王懿荣专家的双料“奠基石”。

后来,吕传达与市史志办主任奔波于长城内外,写成了《王懿荣志》的全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王懿荣研究的论文集,将吕伟达的论文放在第一篇;有关甲骨文的国际研讨会上,德国人争着和吕伟达合影留念······这个“草根学者”因为浸淫在“精英文化”之中而得到了众多赞誉。

本文选自安家正文集《留住乡愁胶东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