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青木森森 2020-09-24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它包罗万象,统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儒道诸子百家,可以说,它在哲学的高度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书法也不例外。对此,当代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先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从而在周易和书法两个领域之间搭建了有效内在融通的桥梁,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邹德忠先生从事书法创作是立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学养而不断往前推进的,其艺术表现力的提高以及人文内涵的不断丰富,贯穿于他书写生涯的全过程。在他看来,书法是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是字内功与字外功的完美结合。为此,他一方面从技法层面上力行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的探索;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以充实和丰富自我。书写之余,喜爱翻阅群书的他,领会到周易这本书中奇妙而深刻的道理之后,便自然萌生了引易理入书的艺术创意,以此指导而推进了自己的书法实践。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一、发现书法的意象之美源自《系辞上传》中的意象说,总结而生成其“邹氏意象八法”,并予以创造性的运用

《周易》一书有着关于意象美的精彩论述。《系辞上传》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提出了“象”与“意”的概念,又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清·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指出:“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对此,邹德忠先生结合其创作经验予以深入体会,认识到周易与书法都是以意为本,以象为用,而汉字的创造,也是通过仰观俯察宇宙万象,以意象思维生成的,由此他认为书法创作也应该做到“以象达意”,如东汉·蔡邕所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如此以来,邹德忠先生经过对上述引文的推敲、理解,先是对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四法进行了认真研究而掌握得精熟,而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把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蠖曲、蛇伸等后四法,也归纳出来,基于相同的意象属性和塑造笔画形质的功能而一并组合成“八法”。对于八法中的每一个,邹德忠先生有着他自己的规范所指和具体阐述,形象生动,易学易懂。对此,书学理论界有学者称之为“邹氏意象八法”。进一步而言,其意象八法被他用之于创作以来,对规整点画、塑造字形、提升字的造型之美起到明显的作用,不仅适用于楷书,更有利于其行、草、隶、篆等字体点画的锤炼和定型。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二、揣摩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论进行书法创作

《周易》的卦象,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规律,经排列组合成八卦,这种排列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列举了阴阳辩证的理念。经研究,邹德忠先生认为书法即是一个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书法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体现辩证的思想。欣赏他的行草书作,用笔似铿锵有力,看得出他加强了中锋之“劲”和“力”的同时,又取侧锋之“妍”,使之在平和朴实中求得变化,刚柔相济;在结体、章法上则强化了黑色的变化,让其轻与重、粗与细、浓与淡、枯与润产生变化,从而达到雄秀兼得的审美效果,既有中正平和之象,又带朴实雄浑之气。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三、体悟周易的通变致久之理,力行书法的传承出新,在艺术上继承而又创新

《周易》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故而有“变经”之誉。《系辞上传》中说:“化而裁之谓之变---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这里指出,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联系到书法艺术,即是遵循周易通变致久之理,要与时俱进,融古而出新,不可一成不变。邹德忠先生明晓此中道理,他的书法在艺术创新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如他对汉碑、汉简有较深的钻研,其隶书结构紧密,在平正中寓有变化,尤其在用笔上追求精细的生动变化,使其隶书结体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感而不失骨力。许多作品总体上表明,他既向古人汲取信息,也将古迹之形体结构、笔势笔意融入自己的书写,做成化古为新、以古开今的工作。学者陈方既撰文指出:“他既是以审美眼光和创变勇气,又充分利用了新近的发现,既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和面貌。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四、理解周易关于宇宙创生、万物运动的论述,并溯源书法传统尤其是唐以前的行笔路线,呼吁书法回归传统正道

邹德忠先生在正本清源的审美意义上对书法艺术传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比较研究。在他看来,万物运动的轨迹与书法笔画的轨迹,同理同道。宇宙万物运行的轨迹,就是宇宙创生的五种力:超力、引力、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其中的强核力——阳刚和弱核力——阴柔,负阴抱阳,相互结合,创生物质。将此万物运行同一的大道,引进书法创作的,有汉代的蔡邕,其书论《九势》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惟笔软则怪生焉。”三国时钟繇的《用笔法》亦指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易经乾卦,乾天刚健,资始创生;坤卦,坤地柔顺,滋育养成;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以及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宇宙创生大道,就是书法之道和技法的源头。

易理入书 增进创作——书法家邹德忠

邹德忠先生对南宋以来偏离书法正道、狂野异化的书写现象痛心疾首,他认为:唐以前书法行笔路线是始艮终乾,依照古法中的一画之法,依据后天八卦图的方位。这是契合蔡邕、钟繇所论书法正道而施使的用笔方法,即藏头护尾,中锋用笔,力在其中,八方俱到,四面圆足,骨肉筋脉匀称,血气充盈,肌肤亮丽,由此笔法创造的人格化字象,生机勃勃,在形象上通乎阴阳大道。而宋以后的书法行笔路线是始巽终坤,即以魏碑书体的方笔侧锋,横涂竖抹,锋芒毕露,遂一味臆造,执笔无法,是失文失道的简化,是离经叛道的野化。如此一来,他强烈呼吁呼吁书法回归传统正道,即遵从唐以前始艮终乾的行笔路线。

可见,邹德忠先生与周易结下艺术的不解之缘,他深知《周易》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书法创作与《周易》中的许多道理也相契合。他巧妙地将周易思想引入创作,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艺术格调和审美境界。可以说,这为当今的书法创作和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上官爵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