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6)|爱真善美——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实践(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24




爱美,就是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陶继新】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进一步想一想,对于美的发现,更多的不是在眼睛上,而是在心灵层面。一个心灵快乐的人更容易发现更多的美,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无美可言的事物,他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有这种审美心灵的人,又反过来可以更多地发现美,拥有一种快乐的心境。这种良性循环,会使人一生处于幸福之中。所以,您的“爱美”思想,简直是太有价值了。

【李先启】“爱美”,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灵中种下美的种子。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于“美”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欣赏大自然的美,还要欣赏艺术的美、科学的美等。孩子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只把需要升学考试的科目学好,考个好分数就行了,他们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要全面发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塑造完善的人格,艺术修养是不可缺的。因此,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开足、开齐艺术课程,选择优秀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教师授课,从小就给孩子们提供学习艺术的师资、场地、时间、条件,让孩子们欣赏艺术的美,实践艺术的美,这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开展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现在比较薄弱的是对科学的“美”的欣赏。我是学理科的,从小喜欢数、理、化,因为我领略了这些学科展现出来的“美”。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我当年认为“美”的东西删掉了。原来的物理书和化学书,每讲一个定理或者定律,总会提到发现该定理或者定律的科学家的名字,教师也会生动地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我现在都还记得,在讲“欧姆定律”的时候,书上印有欧姆的照片,还有一段简介,介绍欧姆是怎样发现这个定律的。而现在,这些内容基本没有了,可能考虑减轻负担,留下“精华”就行了。没有了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去掉了科学家思维的过程和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科学的“美”!我对科学很着迷,少年时代读过好多科学家的故事。门捷列夫发现在元素的天然序列中,元素的化学性质每隔一定数目的化学元素就重复一次,也就是说,原子的化学性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门捷列夫很想用一张原子的结构图把元素的周期性表现出来,他夜以继日、冥思苦想,有一天做梦,在梦中他似乎找到了元素周期的排列方式,醒了以后继续论证,最终得到了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我看到这个故事非常感动,也感觉非常美。

我是学数学的,很多人觉得学数学很枯燥,但是数学中的美,只有学数学的人、爱数学的人才能体会到。大家都知道“勾股定理”,这个著名的定理是我们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发现的。“勾三股四弦五”,如果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4、5,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是3,较长的直角边是4,斜边是5。古代的人造房子,是根据什么来测定互相垂直的呢?就是根据勾股定理。而3、4、5是连续的自然数,非常奇妙的是3的平方加4的平方等于5的平方,这三个数又叫作勾股数,在自然数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三个数,它们是连续的,而且恰好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这是一个很美的问题。在自然数中勾股数有很多组:52+122=132;72+242=252……这样又引出了一个著名的定理,叫做“费马大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陈景润正在读初中,当时有一批西南联大的数学家来到他上学的学校当老师。有一次,数学老师给陈景润和班上的同学讲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皇后头上美丽的皇冠,皇冠上最大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然后老师又把这个猜想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并且告诉同学们200多年过去了,这个猜想至今还没有被证明出来。就在这个时候,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兴趣,也可以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点燃了他对数学美的向往。他专心致志,几十年如一日证明这个猜想,最终在1973年把这个猜想推进了一步。他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并把他的证明结果发表在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第二期上。他的证明轰动了全世界。著名作家徐迟以《歌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全世界200多年来多少聪明绝顶的数学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耗尽心血。陈景润离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仅仅只差一步。多少中国人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歌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在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领域抽象的课题名称,不仅仅代表着一个由中国人攻克的“终极难题”,它更像一种精神象征,指代着“执著追求”“决不言败”“冲刺极顶”“死而后已”这样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精神。那个因为每年要写下几麻袋草稿而没有时间睡觉的陈景润,那个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哥德巴赫猜想”之上而经常穿错袜子的陈景润,那个摘取了数学皇冠却永远记不清生活中的数字的陈景润,那个在普通人眼中生活得非常糟糕的陈景润,沉浸在追求数学美的境界中,是数学的美给了他动力。

苏步青是我非常佩服的数学家。苏步青对数学的追求是很潇洒的,他就是觉得数学好玩而去学数学、玩数学,他是真正领略了数学的美。

【陶继新】您将数学美和科学美讲得淋漓尽致,确实是这样。现在一些人整天不快乐,看不到美好的东西,甚至将美好的东西也看成了丑恶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看不到美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欣赏美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经》当中的诗当时不单单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文学艺术,它还言志,还要配乐,孔子说自己“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进入音乐的审美状态,学起来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其中有了美的东西。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泽厚教授说“知”在知识层面,“好”在道德层面,“乐”在审美层面。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美,它应当是生命个体探索求知的幸福之旅。可是,当下不少学生却将学习当成一种心力交瘁的苦役。是谁酿造了这杯苦酒?恰恰是最爱他们的家长与教师。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和没有审美情调有关。我们可以看看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一弯当枕头睡觉,依然感觉快乐无比。这种美感,恐怕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

我读了很多美学方面的书,收获很大。所以,我一直主张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但要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还要读一些美学方面的书。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有美学体验。而且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如果从美学的视角去诠释它,就会发现另一种美丽。文学当中的优美和壮美是不一样的,悲剧美和喜剧美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美。

【李先启】我的大学老师有一次跟我讲起他读北京大学时一个教师的事情:解放前北京大学的教师上课是没有固定时间的,不像现在,教师一定要在哪一个固定的时间上课,上固定的内容。这个教师每天要饮茶、品茗,到一定时候还要抽烟,差不多瘾过足了以后才通知学生上课。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下午6点多钟了,夕阳西下,喜欢听他课的人就在草坪上集合,他坐在树荫下,沉浸在自己的意境中,看到月亮就讲月亮,旁征博引,把文学中凡是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很忘情地给学生倾诉。这些都让听他课的学生终生难忘。大师都是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成就的。著名画家陈丹青对现在的教育体制非常反感,他在《如何成就大师》的一篇讲话中谈道:“徐先生是一位民国人,一位民国时代的文人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让五四精英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所以我也给在座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我不知道您看过陈丹青这篇讲话没有?大师和名师,他们把所在的专业的美领略到了极致。我曾经读过鲁迅的一篇关于魏晋文人的讲演报告,您肯定也读过那篇文章,他传递了一种享受文学的意境美,感觉非常美。

【陶继新】美不但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也体现在大自然中。所以,爱美,就要爱自然。

【李先启】对。我爱好摄影,主要是爱拍一些自然风光。我们带教师去旅游,每次我都会拍一些照片。有的教师看到会说:“我们去过这个地方吗?这里景色这么美,怎么经过那里时我没有看见?”其实是没有发现美。比如,看到一棵树你就会考虑从哪个角度去拍更美一些,更好看一些,怎样和其他的风景组合起来,形成一张非常美的图画。这个时候你会不断观察,就不会感觉累。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是人生的享受,这个享受过程是轻松愉快的。

【陶继新】我对摄影没有研究,所以没有什么摄影作品。我大多是用笔留下自己对自然风光的欣赏。我写了40多万字的散文,大都是在旅游的时候写下的。每天晚上,我都要将游览的所见、所感及时写下来。因为时间一长,就会忘掉。特别是那种感觉,是那个时刻的,时间一过,就再也不会出现。所以,每当翻阅自己的散文作品时,我都会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都有一种美的感受。

走进审美是超越习惯的更高境界。孔子的学习正是进入了这种境界。但走进审美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人格及心灵的成长。人类存于宇宙之间,虽然时间短暂,却应当因生而为人感到愉悦与快乐。有了这种感觉,看任何事物时都会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即使看每天的日出日落,也并不认为太阳只是循环往复地重复既往,而是一个又一个新景象的呈示,美轮美奂,妙不可言。我早晨锻炼的时候,身处山林绿色之中,空气如此清新,如果再背诵一些经典文诗文,就感到有一种自然美、人文美与自己心灵之美的和谐,快乐无比,幸福莫名。

【李先启】所以,教师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美的种子,让他们可以发现美,能够欣赏美,以美完善自己的心灵。所以,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就是播种爱”。这个理念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教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中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说到教育,我们一般会想到学校、教师、学生、课本、传道、授业、解惑等关键词。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概括为“教育就是播种爱”:是由“爱人”“爱大自然”“爱学习”“爱生命”“爱梦想”“爱真善美”这些具体的内容构成的理念体系和思想体系。以前,我们更多地把教育从母爱这个角度来诠释和理解。而我理解的教育,应该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爱生根、开花、结果。作为教师,应当热爱每个学生,会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爱。

-全文完-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6)》,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