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庄稼】小麦青青似昨日

 左语右文 2020-09-24
小麦青青似昨日





  “红波,你在哪儿,家里给你带了几只包出来……”电话里是表弟的快乐。在县城里整天瞎忙,都差点忘了老家汪满田的“饱熟庆丰节”。

阴历六月初十,是汪满田流传数百年的节日,家家户户做很多的包子。豆腐的,笋衣的,干羊角的,还有黑芝麻黄芝麻的,邻近的亲戚都约请过来,热热闹闹的,吃上一端,然后走时还要送些带回。来不了的亲戚,还要亲自送上门去。记忆中的小姨夫,最大的茶篮,挑着满满一担,翻山越岭十里山路,每家分一小菜篮。

饱熟节还在,做包子分送亲朋的习俗还在。节日的源头,是庆祝着六月小麦的丰收,感谢幸福美好的生活。小麦呢?它们在故乡的山峦上,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了?对于如今的毛头小伙来说,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山里都是靠茶叶吃饭,做什么包子。

山里是有着小麦的天地,山高林密的村落,土地一年种两季。夏秋是山芋玉米,冬春的油菜小麦,与村庄一样古老。只是,时代的变迁,很多作物成为了历史,成为过往飘散在岁月的风中。

听老人讲故事,上海知青下放来山里,某次煮面需要韭菜,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说他去。真是神速,转眼就回来了,手里握着一大把青青的小麦。村人都想笑疯了,上海佬啊,竟然五谷不分。

小麦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是粮食,在稻田寥寥的深山里,玉米山芋都是主食,小麦是细粮。有着村人的精心伺候,长势绿油油的一片。冬天的植物挺好,小麦喜欢的环境里,杂草都已经枯萎,躲入了地下,它的绿影村人的希望。

年幼的小麦纤细,总是软软的,看着是柔弱的林黛玉,在风中却一直不乱。认认真真的长着,在寒冷的季节,除草也就成了松地。地里偶有的野菜,带回家来是猪的食物,小孩子也就轮不上去帮忙,何况天寒地冻的。

小麦长在山野里,一丘一垄,山村的土地总是大小不一,高高低低,绿成一块或是一团。站在山顶环视,此一处彼一处的,深绿枯黄的是油菜,绿意盎然的是小麦,远远的看着,整个村庄的冬天也就变得温暖起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山野植物笑开花。一直翠绿的小麦,是在等待一场春雨,缠缠绵绵的雨儿,似乎是为赴小麦之约。清明前后的小麦开始拔节,挺直了身姿,曾经的柔软因着雨水的滋润鼓励,开始稳稳的站起来,相互簇拥着,团结向上,昂首挺胸,似与油菜试比高。

茶忙时节,也是小麦开花的日期,人们的忙碌总是与庄稼的成长一起。背着茶篮在麦地里摘茶,多了几分小心。不然,那麦子容易扎进茶篮的缝隙里,你使劲一挣,一截麦子就断了,耳边总有着叮嘱:先把麦子分开再过去,要吃茶馓吃包子,青麦就有爱惜。

人在麦地里,俯身下来采茶,那麦穗在你耳边窃窃私语,撩拨着你的心情,眼前有着采茶的快乐,又可想象包子的温馨,还有一点点的阴凉,手不知不觉的快了许多。

成熟的小麦,连着秸秆一起挑回家,晾晒一两日打下麦子,秸秆晒干成了猪的垫絮。更多是,是去剪麦穗,背着个麻布袋鼓鼓囊囊的回家。麦穗下面一直到第一个节处,再剪下来,那一截麦秆,更是村妇们的需求,也是山村的需要。

一尺多长的麦秆,在清水中浸泡几日,晒干之后,成为巧妇们施展才艺的材料。酷热的中午,不能上山除草,浸泡一把麦秆,在胡同里编辫子,五六根麦秆交叉在一起,先是花花头,中间绕着鞋绳插入粽叶的软茎,看着那麦秆一根接一根的,编过来绕过去,一条长长的辫子盘旋着,跳动着,拎在手里,类似那整只苹果削好的皮儿。

看着麦辫儿足够长了,根据需要,缝成一把扇子一个草帽,摇在手里戴在头上,都是麦秆的幽香,都是大地的赐予。普通的麦秆,有着灵巧的手儿,在尘世间没有废物,只有废人。种下的小麦,以不同的方式服务贡献着村人,回报着社会。

这似乎是很多年的事情,它们繁衍了村庄数百年,虽全力以赴的为人考虑,可拗不过时代的进步,兢兢业业的小麦代替不了商店里白面。高山的耕种,抵不上他乡的机械化,何况在凡事考虑经济收入的当下?小麦就那样消失在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里。

一年一度的“饱熟节”还在,这该是对村庄曾经小麦满山遍野的怀念和最好的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