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会是下一个行业华为」系列:吉利汽车

 乔诺咨询 2020-09-24


国内越来越多的主流企业崛起,向着全球化成功进发,他们中谁会是下一个行业华为?

你认为呢?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向我们推荐!

文章489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2016年国内实力最强的六大汽车集团中,吉利集团成为最大的一匹黑马:

吉利汽车2015年2016年增长率
总营收 /亿元301.38537.2178.3%
净利润 /亿元22.651.7125.9%
销量 /万辆53.8576.5950.2%

吉利成为汽车行业增速和成长最快的上市车企。

1986年11月6日,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

1994年,进入摩托车行业,当年造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

1996年5月,成立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

1998年8月8日,吉利集团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下线,开启中国民营造轿车的先河。

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后,尽管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还得顶着同行的“奚落”、“嘲笑”甚至“打压”,但吉利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以勇敢的挑战者姿态执着前行。

作为一个“草根”民营企业,吉利却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诸多第一:

第一个民营造车企业

第一个开创了汽车的2万元时代

开发了中国第一款跑车

打赢第一个与丰田公司的汽车涉外知识产权案

开发出中国第一款自动变速箱

开创中国第一个民办教育体系

第一个民营汽车收购外国品牌

……

从创立至今,吉利一直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不仅成功挑战了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一统中国汽车市场的局面,而且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同样可以获得出色的发展业绩。

一、李书福的热情

多年前,李书福在电视台录节目的时候,为了向大家讲述“中国制造”的魅力,他当场脱下脚上的皮鞋,称赞到:

“这双鞋物美价廉、款式漂亮、也结实耐用,我已经穿了两年,买的时候价格只有80元,这么好的鞋却仅仅出自浙江一家小企业之手。”

可能太多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是“贵的好、国外的好”,而这样一双鞋,其实才恰恰说明了“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可能性。

曾在电视节目中说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再加一个车壳”惹人嘲笑的李书福,在它的第一款量产车“豪情”下线时,看到质量太差,用压路车销毁了这100多辆车,损失数百万,比张瑞敏砸冰箱要霸气的多。

当时是1988年,离中国加入WTO、私家车时代开启,还有整整三年时间。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当时国家的汽车发展环境真的适合民企生存,而汽车的投入显然大到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国家对汽车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最早完全不允许民间造车,就连国企都要层层申报。当时除了军工企业之外,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汽3个轿车生产基地。靠一条三流冰箱流水线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李书福,揣着1个亿就敢进军汽车业。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断定,李书福并不是一个赌徒式的企业家。然而当时的他,对汽车行业一无所知,却是不必避讳的事实。从各种跑证,到肢解合资品牌产品,东拼西凑的整出了一条流水线,吉利最初的造车路,充满了滑稽。

而能把这种滑稽的开始,逐渐引上正轨,靠的是李书福的热情,一个不是工程制造出身的企业家,对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热情。

李书福的睿智,在最初的造车尝试中就一览无余,“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正切中了后面十年时间,合资品牌触及不到的领域。

我们从两个细节,可以看到李书福的汽车情怀:

1.吉利车的命名

如果说,后来因为质量实在不过关,而被压路机直接销毁了的豪情的命名,还只是体现了李书福朴素的草莽情怀。

那么,寓意了赶日超美的美日,优于夏利和赛欧的优利欧,以及第一次代表品牌升级期待的远景,还有梦想着打开出口销路的全球鹰,李书福为自己的爱车们起的每一个名字,都明确地寄托了他渴望超越世界领先汽车品牌的目标。

虽然,这些车名多数都受到了外界的嘲笑,但即使在试驾活动上,吉利车表演甩尾,对着山冲过去,结果甩尾失败,一屁股撞到山上,弄得一时质疑无数时,李书福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知道,即便如此,吉利车的品质也仍然在快速进步。

2.吉利常常会造一些让人费解的车

自主品牌在造车初期最害怕的就是造错任何一款车。那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浪费,和更长的成本回收周期。所以,一款车如果不能适销对路,自主品牌是不会轻易尝试的。

而李书福似乎偏爱剑走偏锋。

像美人豹这样“老百姓买得起的跑车”,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太可能跑量大卖;还有从英国锰铜买回来的英伦出租车,到今天也只是占据了很小一块高端出租车市场。

这些决策,似乎都是情怀大于实效的决策。应该说,李书福是幸运的,中国汽车市场最初的粗放、容错,容忍了他一开始的随意。

但他这种情怀的坚持,绝非没有价值。要知道,比他稍晚一些出现的,很多头脑“清楚”、小算盘精细的民营造车企业,如今都已经灰飞烟灭,少有人知了。比如,因为质量问题,被维权官司拖垮的奥克斯。

不管是车型规划上,还是集团总体发展上,吉利常常不讲究“经济学”,吉利还是至今自主车企里,唯一一家大张旗鼓办大学的,而且还办在了北京。

2000年,李书福投资8亿创办吉利大学,因为教学主楼造得像白宫,又遭到吐槽无数。然而,李书福不仅把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直做到今天,而且吉利大学还越做越红火了。

2014年,吉利大学竟然被教育部认可为本科类高等教育学校,作为一家职业技术为本的学校,吉利大学的技术含量,远高于声浪叫得全球皆知的蓝翔技校。

“给中国汽车工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吉利办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人没有看明白,或者不相信我的话,他们认为办学校可以赚好多钱。不过稍微有一点点知识的人,或者稍微懂得一点道理的人,都会明白。”

在很多年里,李书福不得不这样来对外解释大家的不解,甚至误解。

二、吉利的国际化发展

2005年5月,吉利集团向外界正式透露消息,公司已成功实现香港上市,在国际化道路上再迈出重要的一步。

面对全球化,国产车不可能一直依靠销售廉价车来生存,必然要有过硬的产品、高端的研发团队以及能够把国产车销往全世界的销售渠道。

这些对于自主品牌出身的吉利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做到的。

怎么办?单纯的埋头苦干难以战胜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寻求外力的帮助,收购一个成熟的高端外国品牌,可谓一条“捷径”。

2009年,吉利汽车成功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Drivetr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加强了吉利在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知识产权积累。

“真难以想象,去年我们一百多名员工还在这里静坐抗议,今年却在这里享受圣诞节般的节日。” 

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哈维指着DSI工厂的草坪说,他已经感受到DSI的活力了。

这正是李书福想要的答案。“只有中西方文化上实现真正融合,企业才能有更健康的未来。”

在李书福看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有效的管理,还有文化上的真正融合,让员工真正感受到融合后企业发展的活力。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这笔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及业界的广泛关注。

13岁的吉利迎娶83岁的沃尔沃,无论从“长相、年龄、外貌和性格”,都让人感觉他们的联姻"门不当"、"户不对"。质疑声中,李书福仍然坚持尝试。

李书福:我做这件事情呢,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些看来是赌,但是在我看来不是,商场如战场,但商场不等于战场,商业都有失败的可能,但他不是赌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赌。

2013年,吉利成为了英国锰铜控股的最大的单一债权人。

李书福在完成收购后表示:“我们将利用吉利的能力和技术来推动英国锰铜控股业务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相信,英国锰铜控股的品牌、技术和设计能力将会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吉利其它车型的发展。”

合资是李书福一直拒绝选择的事情,他有一个从未仔细论证的观点,就是合资对于做好自主品牌有害无益。

至今,我们仍然无法衡量这个选择的得失,毕竟合资对中国企业而言,现实收益巨大。然而这样的选择本身,代表了李书福发展企业的态度。

不过,一直到2014年之前,合资车企确实面对一个统一的问题,就是多数合资车企的自主技术发展迟缓,羸弱、落后,且自主品牌的发展愿望不足。

李书福还一直坚持,合资股比必须放开,那中国汽车市场才有公平竞争可言。对于认为鼓动放开合资股比是汉奸行为的说法,李书福怒斥道,难道吉利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汉奸?

收购的效果我们已经看到,吉利依托这次收购,完成了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精品车”的蜕变,从帝豪、博瑞、博越这些新产品来看,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的合作没有出现人们之前的各种担心。

这件事情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李书福和发改委的一次冲突。

当时,收购了沃尔沃的李书福,满心以为沃尔沃自然获得了中国品牌的身份,可以随时在中国国产销售。但是当时的发改委竟要求沃尔沃仍然要以合资的身份进入中国,并且在程序审批上拖延甚久。

李书福对此万般不解,这就好像规定他必须自己和自己结婚一样。时任发改委副主任的刘某,如今已经因为腐败原因成为阶下囚,宣判之日,已经53岁的李书福,竟然像个毛头小伙子一样公然拍手称快,这在中国的企业界中实属少见。

这是造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李书福,第一次因为政府的阻挠而“发飚”,以往他总是选择通过参加两会、发表期望的方式,来敦促政府对民营车企多一点支持。而这次发飚的点,却是起因于沃尔沃的国产被无端延宕了一年。

如今的李书福,最“嫉妒”的人,就是华为的任正非——后者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和名片,让世界了解中国制造,是李书福从掏出那一个亿开始造车的时候就梦想的事情。

只不过,一个汽车品牌,想要取得华为那样的成就,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李书福做的每一件事情,像样的、不像样的,准备充分的、仓促为之的,可笑的、可歌可泣的,背后的情感主线,都极其清晰——把吉利打造成属于中国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即便如今,这个梦想依然遥远,但令人欣慰的是,也在渐渐清晰。借用李书福说的为数不多的比较正式的话:

“我们不想从国外搬来一棵又一棵的大树,而是要在中国的大地上造出一片森林,扎根中国,面向世界。

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自主创新虽然十分艰难,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唯一成功通道。”

2016年10月20日,吉利汽车集团在位于柏林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STATION BERLIN”发布了全新汽车品牌LYNK & CO,其超前的模块化开发理念、个性鲜明的设计语言、无间互联的创新技术、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为拥有130年历史的汽车工业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2016年11月5日,在吉利控股集团创业30周年庆典晚会上,吉利汽车集团正式发布了吉利汽车20200战略:吉利汽车集团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目标,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同时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

三、展望

近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发展中面临“四高四低”: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而未来的路,吉利集团又将怎么走?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

“汽车工业是场马拉松,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脚踏实地,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我们在探索中明确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专注实业、坚持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秉承市场导向和问题文化,将从产品规划、技术研发、造型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品牌塑造等环节不断深化精品车战略,持续提升体系竞争力,完善产品谱系,创造品牌价值,扎扎实实地向国际化汽车集团迈进,实现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成为最具竞争力并且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

李书福:

“所有这一切美好追求,都是人们的理想蓝图。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如何实现?成功率有多高?谁能保证?

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市场检验。理想非常美好,现实不确定性很多,唯有务实工作,埋头苦干,用钉钉子的精神,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不断夯实技术基础,不断积累试验数据,不断磨炼人才队伍,不断叠代升级,螺旋发展,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无论吉利最终是否成功,汽车产业、中国制造业终将记住,那个叫李书福的有些喜感的造车者,虔诚地唱着他亲自作词的吉利之歌《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向前走,不回头,闯全球”,神情一直像一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