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华为学习,重要的是学习其背后不变的东西

 乔诺咨询 2020-09-24


■ 作者:龙波,乔诺商学院创始合伙人

■ 来源:乔诺之声

■ 乔诺商学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 关注乔诺之声,做行业领导者(ID:geonol)

今天的中国企业正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关口,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企业有了一定的沉淀,但他们现在有两个共同的挑战: 

第一个是如何变大而不变乱。在公司不断变大的过程当中,如何驾驭公司进行有序、有效的管理?

第二个是如何跑赢竞争对手。因为他们越大,越是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

比如我们的服装行业,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是被西方公司打的比较惨的,优衣库、Zara这些公司已经是世界级的企业,不再有某一个小范围内的行业了。

所以今天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如何用全世界已经被验证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来应对竞争、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壮大的组织。

因此,我们咨询公司作为乙方,在推动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在缩短他们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是让他们从「摸索很长时间」到「直接找到最佳答案」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没有我们,这个事情就不一定会在最佳时机发生;这样,很多中国企业就容易掉队。

非常有幸,乔诺商学院在这几年服务的客户,有一些已经逐步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有的正在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的路上,他们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高效,越来越能够赢得竞争。

向华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我本人去过华为23次,每一次都会带给我非常美好的心情,甚至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我想是三个方面的力量:

第一个,是任总的管理哲学。

任总从创业前到创业选择做代理,到自己研发产品,再到公司走入管理规范性,去向IBM学习,再到公司濒临死亡,华为的冬天,再到后面看到希望,再到后面任总经历了他人生最低迷昏暗的收缩点,迈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个高境界,提出自己的管理哲学,开放、妥协、灰度。然后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的解读和诠释。这个过程是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带给我的是非常大的精神上的冲击。

第二个,华为作为一个从12.6亿开始就逐步变革管理到今天,实际上它永远在做一件事,就是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它很少去强调某种领导力、某一个制度、某一个技能训练的作用,但这些它都尝试过。

实际上它更强调的是通过机制激发人去奋斗,激发人去拼搏,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同时他用规则去确保这些人在规则之下,围绕着客户价值去做创新、做管理、做一些变革和自我批判。

所以不管是流程型组织,还是从战略到执行的DSTE全流程,还是人力资源的一些制度和激励体系,都是印证了一点,就是用符合人性、符合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来逐步构建管理规则,来应对市场和人性的不确定性。

这是让我震撼的第二个地方,也是我们能感受到华为大而不乱的一个原因。18万人和我们180人的小公司一样的灵活,一样的以客户为中心,是多么的伟大。

当然华为还存在自我批判不够,但是从我作为甲方来走进华为学习的时候,他们确实是做到了快速响应,也有对客户的高度敬畏感!

第三个,某高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上个礼拜我拜访他的时候,他说他去过谷歌、IBM这些公司,都觉得很高大上,但是去华为有一种跪拜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一个是华为追求极致美的建筑设计,另外一个是它构建的员工奋斗的状态和氛围,以及它大格局的布局。

所以去华为公司我能感受到三个力量,一个是任总的管理哲学,一个是西方公司研究出来的这些规则,第三个是它的视觉冲击。它带给我们三位一体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所谓的视野开拓,也许会触发企业家做一些决定。

华为公司已经6000亿了,我们究竟要向他学什么东西?

很多人说,哎呀!6000亿的公司!我怎么向他学?

这个理念首先是对学习的本质没有剖开来的,我们需要给它剖开一下。其实华为在12.6亿的时候选择向IBM学习,这是任总的高格局决定的。因为他去IBM发现IBM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当时的市值是整个西德之和,几千亿的销售额,这样的一个公司它都能管理得井井有条,那按道理管理我们十几个亿的公司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我们反而那么无序呢?

另外一个,任总去学IBM他本身有一个假设,就是我华为今天要学的管理体系,就是要能够让我在未来跟世界级的高手去对抗,能让我赢得他们。并不是说为今天而准备,是为明天、后天、大后天准备。

当他去到IBM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惊喜, IBM的管理通过郭士纳变革之后,这个管理体系是完全适用于华为的,其实也是适合于大多数组织的。只是说华为不需要在今天就把这些变革全部完成,需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建设。

比如说,为什么2007年一千多亿人民币的时候才起用启动IFS变革?本质的原因是启动太早就是管理大于经营,会让公司死无葬身之地的。所以华为选择的第一个变革,就是流程型组织构建,通过IPD、ISC等构成。

但是大家别忘了,在这个之前华为有一个基础是特别好的,就是它的人力资源管理。它的分钱机制一直是非常不错的,包括它的文化,这两点是它学西方公司比较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通过这么多次深度学习,我和几十个行业的企业中高层进行深度交流,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华为从10亿开始,到今天6000亿,背后是有一些东西没有变过的。

 

第一个,任总的管理哲学是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的,只是在逐步的升级。比如说他要繁荣而不是要拥有,比如说以客户为中心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这些在很早之前,任总92年、94年的文章就能体现出这个精神。

第二个不变的,是对准客户价值的流程化组织运作。从那一刻开始,华为就坚定不移的朝这个方向变革,而规则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第三个,华为从制定战略到最终把战略落地,虽然在后面用了Mercer的方法,用了IBM的BLM,用了韩国人的执行管理方法,但是本质上它的这个主脉络是没有变化的,只是后来做的越来越细,做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

有趣的是,它在把这些管理体系复制到新的业务的时候,新业务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跑赢全球的竞争对手。

比如说他的手机,真正开启大战略是2012年,短短几年就进入世界第三,并且华为2018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智能机市场下滑的情况下有极为罕见的高增长,也正是这套管理规则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抢夺第一宝座可能就这量年了。我们看到P20和MateRS的发布,华为公司是有实力能够成为全球领导者的,它深深地抓住了客户需求。

基于这几年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我们发现这套理念基础也非常适合创业型公司,几个亿的公司,它告诉我们要纯粹地去磨豆腐,去研究客户需求。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只是你要结合你的规模、你的发展阶段,去采取不同深度的变革,而不是说你到了足够大的时候才去学,很早就应该学,越早学战斗力越强。

所以说白了,我们向6000亿的华为学什么?学它背后不变的那个东西,就是它的经营理念,它的管理哲学,它的分钱逻辑。

怎么让这批人说去非洲就去了,面对大地震还向前冲?这种精神文明是怎么建设的?

怎么做到这些干部能上能下,让他们全部流动起来呢?

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有序的进行责任中心划分和全面预算管理,让战略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

又如何去保障客户在公司变大、项目变多的过程当中,保证整个组织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它背后是一套什么样的流程化运作机制呢?它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支撑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去深刻研究的。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