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男孩找人管管家长:为什么家长越管,孩子越不听话?

 优家教育 2020-09-24

近日,澎湃新闻爆料,杭州的一个小朋友俊俊冒用了妈妈的身份,加了一个“教育专家”的微信,掏心掏肺地诉苦。

图片来自微博@澎湃新闻

俊俊说:“我怕专家觉得小孩子弄不灵清,就假装自己是个妈妈。”

他说他这么做,是想借用专家的话来“教育”爸爸,说说怎么当父母。

于是,妈妈和家里人同时收到了俊俊发来的聊天记录截屏,里面是和“教育专家”的对话。

但是他唯一没敢发给爸爸,他说爸爸太凶了。

 图片来自微博@澎湃新闻

事情原由是这样的,俊俊有个电话手表,申请了微信号,他模仿妈妈的语气,把家里那些小冲突一一细数,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脑儿全吐槽了,还顺带用妈妈的角度评价了自己。

俊俊说,爸爸总是跟自己反着来,明明他最喜欢游泳,不给去,“暑假这么热,我爸给我安排了每天踢足球。我最不喜欢这个,太阳这么晒。爸爸就说,别人照样在做,为什么我不能吃苦?”

“爸爸一言不合就要操家伙,什么衣架也要拿来打。如果我还哭,爸爸就会说,再哭就再打。”俊俊说,爸爸妈妈对待妹妹就不一样,只要妹妹哭了,就会去问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哭……

图片来自微博@澎湃新闻

而俊俊爸爸说,“小孩子不懂事,让大家见笑了。”“现在的小孩子太有个性,家长不好当,小孩子说的也有点夸张。”

爸爸解释说,儿子去游泳,没有大人陪不放心,但暑假还是要适当运动一下的。踢足球是早上8点,太阳也不是很晒,几个要好的同学做伴,家长觉得这个挺好的。没想到,孩子说怕晒,家长肯定要忍不住批评,太吃不了苦了。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这件事情的问题在于家长平时跟孩子沟通不够,或者说完全没有“有效沟通”。

积极地倾听,是一种有效沟通的工具。

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倾听的缺失。在与孩子沟通时,你首先要做的调整心态,提升主动倾听的意识。

你会说,每天自己有忙不完的工作,处理不完的家务,孩子在身边“嗡嗡嗡嗡”,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听孩子说什么?

其实,反过来想想,既然事情总是忙不完,何不停下脚步,听听孩子到底说了什么呢?

你要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己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与家长的沟通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等你有一天,你想让孩子说,或者你想跟孩子说时,孩子也会像现在的你一样没时间理你。

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主动倾听,是父母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可以让你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01

主动倾听

认可孩子的感受

父母们经常不赞同自己孩子的情感。

其实,主动倾听,并不要求你赞同或者完全理解,只是让孩子感到我被听到了,并让他们知道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

带着爱和理解认可一个孩子的感受,会打开真正的情感联结和解决问题的大门,并会建立一种持续一生的爱和信任的关系。

“不!我不想睡觉”

“我想要和宝宝一样的玩具”

“我讨厌吃蔬菜”

如果孩子这么说,你怎么回答?

很多父母往往带着“成人主义”来回答:

“不睡觉就长不高了哦,所以乖乖去睡觉哦!”

“那是小宝宝玩的,你长大了,不能玩小宝宝的玩具了。”

“吃蔬菜不便秘,不吃菜会拉不出便便的。”

父母总是努力说服孩子,并想方设法去改变孩子的想法或者举动,这让孩子很沮丧。

《爸爸去哪儿》和《妈妈是超人》等真人秀节目,让安吉和鱼儿吸粉无数,也让我们为胡可和沙溢对两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竖起大拇指。

其实,胡可作为妈妈,也会和其他妈妈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棘手的育儿问题。

前不久,胡可在微博中分享:

“我说睡觉吧,哥哥说再读十分钟,好吧。。。那我先睡了,晚安 !”

图片来自微博@胡可

不难看出,晚上睡觉时间到了,胡可让安吉去睡觉,结果安吉说:“再看十分钟”

胡可听后并没有一系列早睡早起的说教,只是说:“好吧,我先睡了”。给予了孩子极大的尊重。

胡可说: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平等沟通,尊重他的个人意愿。

02

不论多么爱他

都不能代替他做决定

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身体、智力、性格就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哪怕家长多么爱他,多么关心他,都不能替代他做事,代替他做判断,代替他遭遇挫折,当然也无法代替他感受快乐。

孩子会为自己精巧的双手而欣喜,或许他画的画上色并不是那么匀称,他捏的橡皮泥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会为自己灵活的身体而感到自豪,或许他跑步并没有那么快,球也只能连续拍三个;

甚至他还会为自己能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感到高兴,虽然他说的话你并没有认真听,更没有采纳……但这一切,都代表着他对自己的自我认同。

然而,很多家长却不赞同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总拿着大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这种教育方法无形中是在伤害甚至毁灭孩子的自尊心。

“树叶是绿色的,花瓣是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你要记住,树叶没有蓝色的,花也没有黑色的!”

“别跑了,跑了一身臭汗,还没有林林跑得快。”

“这件漂亮,就穿这件衣服,你选的那件不好看。”

如果你总是对孩子说这样的话,那么,你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这些言语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但无法改变孩子不好的状态,反而会让孩子痛苦、挣扎、厌恶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

自卑慢慢的就在孩子心中升起,让他自己与别人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就像“想找个人管管家长”的那个孩子一样,虽然天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内心却与父母有强烈的陌生感,不能够与父母敞开心扉交流。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令我们印象深刻的除了得到爱和关怀时喜悦的情景外,就是被责罚或者打骂时的情景了,甚至具体的细节都历历在目。

前阵子“20年后男子当街掌掴老师”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图片来自微博@澎湃新闻

事件中,33岁的常仁尧遇到了20年前的初中班主任张老师,想起上学时被其殴打的经历,他拦下对方、连扇多个耳光,拍下视频,并将1分多钟的视频转给两位同学查看,第一个收到视频的同学也被张老师打过,“他传给我,是想告诉我,他替大伙报仇了”。

事发后,张老师任教的栾川县实验中学向派出所递交举报控告书,指责常仁尧是“地痞流氓”、“社会渣滓”。与此同时,常仁尧和他的同学也在继续曝出,张老师当年殴打学生的事情。

事件最后,虽然常仁尧已经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16个月。但回忆起20年前被班主任殴打的经历,他多次忍不住哭泣,“这口气憋了十几年,每次想起来我都会做噩梦……”

他的妻子也说他经常半夜惊醒,梦里被老师追着打,有一次直接蹦起来,口中喊着“不要打,不要打”,一边不自觉地抱着头,无助地像个孩子。

自尊心的打击,会让孩子一生都蒙上阴影。

03

和孩子平等沟通

是父母学习的重要课题

说话,是每个人的权利,却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到了这个权利。

特别是孩子,如果他与你的意见不一致,或者在被批评、指责想要辩解时,那么,总会被打断:

“听我的没错!下次再听你的。”

“你还小,不懂,妈妈为了你好,乖,按我说的做啊!”

“你做错了就是错了,别狡辩!”

“别说了,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那边冷静地想想,想好了过来承认错误。”

……

几乎每位父母都说过这样类似的话。

试想一下,法庭上的罪犯都有辩解的权利,为什么孩子在意见不一致时,一定要听你的?在被批评时却要忍气吞声,任凭指责呢?

忍气吞声、长期内心感到委屈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他的愤怒可能会通过发泄来表达,比如反抗,叛逆,摔打东西等。有可能还会因此变得不自信。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自己主动反省,因为他已经满心伤痕和怨恨了,如果你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达到认识错误自省的目的,那就错了。

恶不能用恶来填补,唯有用善来滋养。

如果孩子和你的意见不统一,或者受到指责要辩解,不妨就给他一个机会,认真地听他的理由。

如果孩子辩解的机会不合适,或者你认为孩子目前比较易冲动,那么,可以对他说:“我这会儿很忙,一会儿听你解释”“我觉得你还没有考虑清楚,你先想想,一会儿在跟我说你的理由。”

这样,可以极大地安慰委屈的孩子,让他们不再那么伤心,也引导他们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适。

孩子说话的权利得到尊重,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孩子们也因此会学习到关注别人的感受,考虑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尊重别人。

无论孩子是温和还是调皮,无论学习成绩是好还是坏,都把孩子当做未来的一个成人来尊重,尊重他说话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不正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的成人吗?

尤其当孩子情绪不稳定,发脾气的时候,接纳、共情和尊重尤为重要。

在真人秀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有一期是四位明星妈妈带着宝贝们吃大餐。别人都在专心用餐,可胡可儿子小鱼儿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新玩具,他突发奇想要求妈妈立刻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对妈妈说:“你变,我吃!”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不可思议的妈妈》

遭到妈妈的拒绝后,小鱼儿立马送上了“鱼式怒目”。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和善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想让玩具成为有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知道自己无法把玩具拿回家哭闹时,胡可非常认同孩子的心情,有点难过的说:“我知道不能把心爱的玩具拿回家你会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在整档节目里,但凡小鱼儿闹脾气,胡可必定第一时间送上“我知道”句式。

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着你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我知道”三个字,意味着接纳、共情和尊重。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不可思议的妈妈》

好父母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时责备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压制他,而是应该第一时间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耐心的去开导他。

和孩子平等沟通,是父母要学习的人生重要课题之一。 

初为父母的你,在面对一个新生命时,可能会事与愿违,“冲孩子发火,又经常懊悔不已”“孩子有很多坏习惯,总想改变他却没有好方法”“遇到孩子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针对孩子养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著名亚洲顶级萨提亚亲子专家、“心理营养”首创者、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林文采,作为4个孩子的妈妈,带来了《从诞生到婚礼》,精选从出生到成人的25个议题,教你做一位智慧的父母 

参考文献:《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