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与40个铜板

 皓皓说吧 2020-09-24

《老子》与40个铜板

文/陈皓

 
   
《老子》是一本智慧书,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读过。

1917年暑期,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和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学长”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不带一分钱、靠“行乞”游学。一个假期,他们游走了湘省五县,做了贴近民生的社会考察,在当时可算是很前卫的举动。

一天,他们走到湖南宁乡境内时,肚子饿了,便想找一户人家讨点饭吃。他们听说当地有三户读书人,声望最高的要数刘翰林了,于是便想到他那里去。由于是要去见翰林,就决定作一首诗,以此投合这位老知识分子。毛泽东先开了口,吟出了第一句,萧子升接着连出了第二句和第三句,毛泽东又吟出了最后一句。四句诗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首下面的诗:“翻山涉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这首诗既称颂了刘翰林的隐居生活和学识,又表达了自己的艰苦求访和所遇到的饥困。年约七旬的刘翰林见到这首诗,感到他们很有学问,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谈话中,两人说到曾读过“十三经”,也说到他们读过《老子》和《庄子》;谈到《庄子》和《老子》的版本,他们还回答了刘翰林说到的问题:“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刘翰林非常赏识他们的学问。临分别时,刘翰林还给了他们四十个铜元。  

老子的三件宝贝

上善若水

祸福相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