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中共如东县双甸镇委员会、如东县双甸镇人民政府举办“如东共读论坛·双甸镇阅读张謇主题分享会”, 如东县张謇研究会会长陈有清先生应邀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总、各位老师和朋友: 我今天来双甸, 以满腔感激之情,向大家一吐为快。我讲四个字:“感恩双甸”。我分三部分讲,佛家有句话,叫“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谓四重恩,即父母恩,三宝恩、众生恩、国土恩。我今天要表达的是后面三种。 先说第一种,三宝恩,也就是报老师的恩: 我跟双甸打交道几十年了,在来来往往的交往中感受到双甸有很多的同志都是我的老师,比如说老书记丁德全,他终日提着个包,无论在职还是退休以后, 走到哪里包拎到那里。他这个包, 装着万字灯火, 装着双甸的过去和未来。这种心系民众的好干部, 早已是我心目中崇敬的老师;比如吴迪富,我是亲眼看到他这个企业从东到西,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张謇先生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我想这一点,在我们吴总身上是确确实实办到了,体现到了,难道吴总不是我的老师?像这样的老师很多很多,全部讲不可能, 石头腌咸菜嘛, 一言难尽。师者百人, 我选一个人讲一下——这里有个霜桥读书社,我就讲陈霜桥老先生。 陈霜桥是南通的一位令人崇敬的学问家,是南通桐城派的首领。他高高的个儿,瘦瘦的身材,虽年过古稀, 但诲人不倦,每个礼拜六的晚上,都在市图书馆二楼讲古典文学。我那时在市群艺馆工作, 不管风雨寒暑, 每个礼拜六都去听课。常来的学生有多人,其中有一位叫张海泉, 个子不高,胡子全白了, 有这么长(手比划胸前)。请问老先生贵庚,他伸手做了个手势(比划), 我一看大吃一惊:哎唷哇—— 80后啊!。我当时30多岁,他是80的人,还谦虚地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我感触很深。我们今天也有不少的同学在这里,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 一寸光阴一寸金, 我们可得好好地努力啊! 还有一点,在我研究张謇的道路上, 陈霜桥老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我写了个有关张謇的电视剧本, 送上去审查,政界权威讲了三句话:孙中山是革命的,袁世凯是反革命的,张謇是什么人?当头一棒, 弄得我像是万丈高楼失足、扬子江大海崩舟!但是有人支持我,谁,就这位陈霜桥老先生,因为他在学术界很有威望,他看了我的本子,给予了肯定, 他说:“别怕,有问题可以改啊!”。还有一位老先生姓黄, 叫黄杏桥,张謇生前, 担任张家总管, 张謇去世后, 在啬园为四先生守墓几十年, 现在听说有人为张謇写电视剧, 高兴得不得了, 大老远跑到我跟前, 为我提供情况, 特别是为我提供了很多外界无人知晓的细节, 为我的创作帮了大忙。三国演义中,曹操建造了高接云天的铜雀台, 带动八十三万人马下江东, 为的夺取江东二乔, 可赤壁一战, 一切都灰飞烟灭。我写张謇, 却无意中得到通州二桥相助, 真是老天有眼!有人说你运气好,我说不错,无木也是乔(大乔——孙策夫人、小乔——周瑜夫人), 有木也是桥(双桥、杏桥),有桥就有路,有路就能向前走, 这是我的幸运, 我是叫花子睡城脚——后壁硬!那时,我并不知道霜桥老师是双甸老乡, 但我这份感情有没有掺假?对, 没有掺假! 第二是感众生恩, 也就是对众人感恩,对平辈的兄弟姐妹们感恩。 这里内容较多,难以表述清楚,我把它归结为两点,一点是创造了四个第一,二是三个突破。 先说创造了四个第一,哪四个第一? 一.双甸是我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怎么说是第一个读者呢,今天出版了,明天拿去了是不是第一个读者?比这个还早啊,丁德全同志你还记得吧,前年春节前, 这书还在写的时候,你给我打个电话,说老年支部要学习张謇的资料,你把张謇他家庭的情况,妻妾的情况和子女的情况,赶紧发给我。本来还没写好的作品是不给人的,只有成品才能给人哟,就像女同志生孩子,生好了白白胖胖的小孩可以抱给你看,至于怎么生孩子是不能给你看的啊!但因为丁书记是老朋友,不好推托, 我就将书稿通过电脑发过来了。所以说,双甸是我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二.双甸第一个成立了张謇读书社 随着全民阅读的开展,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一年来, 全县群众性的读书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 但据我所知, 以张謇为主要课题的读书组织双甸是第一家, 是肩负着引领作用的龙头老大。有人说, 吴道愔是双甸人, 张謇是双甸的女婿, 双甸理应走在众人之前, 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其对, 因为双甸与张氏家族有这层特殊的血缘关系, 风流恐落他人后,理当抢先一步。说其不对, 是说这个张謇他不仅仅跟双甸有关系,跟我们如东好多地方都有关系,比如说,张謇的母亲金太夫人也是我们如东人啊,我也跟那里的领导送了一本书,在扉页上还写明了希望贵镇能够举起张謇的旗帜,可是锤击木钟, 没有声音。我们有一个单位,是全市开展张謇杯竞赛的第一个得主,应该说很光荣,也沾了张謇的光,现在一年赚几十个亿、几百个亿, 要他花几十块钱买本张謇的书, 却似钝刀割肉。是他们对张謇懂得很多吗?出几个题目考考他们能答得出来吗?我看未必。如果大家都这样,经济建设越发展, 文化越倒退。社会物质越富裕, 精神生活越空虚。照这样下去, 民族没有希望, 世界没有希望!人类没有希望!双甸能这样做, 一比较就看出来了,表明他们胸怀博大、眼光远大, 非同常人, 值得为他们点赞, 为他们喝彩! 三、第一个返回了读后意见 每逢作品走向社会,我心里都有点忐忑不安, 不知道群众的反响如何, 只有听到了一些读者的声音,心里才得以稍稍平静下来。《二月》一书发行才一个多月,就收到了一封长信。信中说,六十年前,在南通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听整风反右的报告,前面大讲马克思主义,后墙上却贴着张謇的像,他认为不适合, 就提了个意见,第二天领导上就把像拿下来了。张謇到底是什么人,六十年来啊,他一直挂在心上,读了这个书,他说:我懂了南通人、如东人对张謇的感情,懂得了张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并评价《二月》一书:“特色之一是雅俗共赏,专门家可以从中找到扎实的史料和规律,常人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什么人都可以‘开卷有益’”作者与读者是需要沟通的, 使我这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位第一个给我反回意见的人就是李文华老师,他曾在双甸中学任教,虽退休多年, 诲人之心仍在, 不能不使人感动! 第四,从这个书的发行量来说,双甸名列第一,一共发行了200本。 先说一个笑话,你们文化站的曹站长,去年有天下午在掘港演出,打电话叫我送10本书去,好,我送10本;过了一会儿,他又来电话, 叫我你再送10本,好, 送就送。过了一个多小时,电话响起, 又是他的声音:“再送10本”, 啊呀, 爺老子, 我这两条腿, 骨头连着筋, 不是钢, 不是铁啊……再说, 江苏宇宙光学集团, 一下子买书150本,2017年11 月9日《如东日报》还专门发了文章点赞, 说他们过去很重视对职工的福利,现在除了重视物质上的福利之外,引导职工向思想文化进军,提升他们在工厂中主人翁的地位, 这是对职工更高层次的关爱。 出门需要车,出海需要船, 学习需要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书。国家大事,要抓住大数据运作,乡镇小事中,也要抓好小数据的运作。 再说三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我以为我们写的书,特别是历史书,只能是少数人,只能是老同志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没想到这个读书运动一开展,文明建设一开展,一下子铺开来了,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铺开来了, 这是一个读者群的突破。 第二个突破:书,本来在纸上的,读了书,写点心得体会,写点文章, 是个不可或缺的好事。因为写文章的过程,也是消化书的过程。掘港宾城点灯人读书会搞得很热闹, 景安小学的叶校长,带领了一班人,不仅认真读书,而且你争我赶, 文章也写得很好。不过也有缺点, 文章中对我的溢美之词太多, 我问他们怎么会这样?有人说吹牛不上税啊!噢, 原来如此!但从双甸来看,我们不只是停留在纸上,我们走向了社会,走到经济建设中去。我们双甸跟常乐,多次进行交往,双甸镇委书记康徐亲自带队访问常乐,常乐也是顾书记亲自接待,一加一大于二,前景无量!等会儿,两地书法家互赠对联, 其内容“福如东海门户开,常往双甸常乐来”,也构思得非常好,两家结成友好城镇,以后在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上互相帮助。作品走到社会中去,成为经济建设的动力,这就是我们作者最终目标,是向纵深突破。 第三个突破,突破了地域的界限,我们的作品不仅在如东、在南通流传, 同时还被带到汉中、带到新疆,让刘备住的地方、让亚克希那些地方也知道张謇, 使张謇精神能在千里之外生根开花。这里,不能不提到两位文化使者,一位是海门市张华副市长、一位是如东孙陈建主任, 他俩对我们的读书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的不谈,就说春节与五一的假期吧,短短几天, 有多少事要办啊!可他们回到家, 既没有陪老婆逛街买衣裳, 也没有进私人会所泡泡汤, 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扑在读书活动上,直到第二天就要千里之行了,第一天还在为大伙儿的事而奔忙, 真是感人致深。我愿做一位诗人 ,为他们写一首诗;我愿做一位作曲家,为他们写一首歌;我愿做一位佛教徒,为他合掌祈祷,祝他们吉祥平安! 四个第一、三个突破融入了我们双甸兄弟姐妹平辈们的心血与爱意, 不能不使人感恩于怀永志不忘。 三是报国土恩, 这就是感恩于我们的时代 从九十年代说起吧,也就是九三年这个时节,有一个人到我们如东来了,住在第一招待所,这个人叫张建山,是新华社来的记者。新华社来人,当时不多,他一来就讲明釆访大豫, 宣传张謇。县领导一听着了慌, 派宣传部两位副部长到市委去请示怎么接待,可是他们在南通等了一天也没有等出个结果。天晚了, 张建山急的不行, 因他第二天要从上海赶飞香港。没办法, 只好我出面, 向粮食局借了辆双排座的车子陪他连夜去大豫……不久,大豫竖张謇铜像,老领导们很重视,朱剑、唐真寿、王太祥、李明勋都来了,可现任的市县领导却没一个到场,九十年初,思想还僵化到这种程度, 令人可叹!但是, 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时代发展很快啊,罗一民就提出近代第一城,这口号喊得非常响!前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全市27000家企业间开展张謇杯竞赛,今天,我们如东县委、海门市的领导、我们镇上的领导,县乡文化界诸多领导, 都亲自参加这个读书分享会, 这个形势多好啊,雨催花发, 这个对我们研究张謇是莫大的鼓舞,对我们把张謇的精神化为动力是很大的推动,这个天造地设的时代之恩, 如日月高照, 似江河长流, 永远也感恩不尽! 巧得很,明天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张謇生于1853年比马克思晚35年, 由于两人社会背景不同, 一个处于工业革命的前锋, 一个还在半封建半时代, 他们的思想体系当然有很大的差距, 但他们毕竟都是人类的精英, 都有着为人类求强去弱、求解放奔富裕的共同愿望, 我们今天研究张謇, 弘扬张謇精神, 在某些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但愿我们携起手来, 积极探索,不断前进。 陈有清 1940年生,笔名鸥云、江汀、吴楚男等。江苏如东人。1966年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科。曾任小学教师、县文化馆副馆长。1981-1984年于江苏文联民研会驻会工作,同时兼任《乡土报》记者、编辑。后于如东史志工作委员会任副主编,副编审。文学类出版的专集有历史人物传记《张謇》《早春二月的雷鸣》及合作的报告文学集《东风满帆》、长篇小说《映天红》等。影视类有编剧并于海内外广为播映的5集连续剧《子规啼血》(合作)、2集电视剧《爱的星座)、10集连续剧《秦淮粉黛》及专题片多部。地方志类合撰出版的有《县志编修探微》、《实用方志编纂研究》等学术专著;参与编纂出版的还有《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如东县志》等书,另有数百首(篇)诗歌、小说、随笔、评论零星发表于报纸、杂志。"爱"剧于辽宁省优秀电视剧评比中获特别奖。传略辑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