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旅途之《走马卢沟桥》

 大豫坊 2020-09-25

走马卢沟桥














 












晨之风

到卢沟桥停留纯属偶然,尽管这座桥很早就在我的记忆里扎根了。2013年的春节刚过,正月十九,我受学校委派到北京搜集有关校庆的史料。那天北京的天气刚经过沙尘暴的洗礼,还没回暖,在打车从北京市内前往丰台区时,经行永定河公路桥,同车的校友指着远处的一座桥梁介绍说,那就是卢沟桥。顺着他指示的方向看去,一条不甚宽广的古桥横卧在周边均是现代建筑的群落里,显得很不协调。永定河两岸都是建筑遗留的砖头土块,略显凌乱。与卢沟桥连着的是一座古城,校友说那就是宛平城。










关于卢沟桥,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它,但过去并不陌生。在初中课本里,有一篇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对卢沟桥有专题的描述,是茅以升极为推崇的古代桥梁的经典。真正让我了解卢沟桥的还是那个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八年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就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蹂躏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从此开始的。清楚地记得,初中的历史课本里关于卢沟桥事变还特意配发了插图:一个战士以卢沟桥的石狮子为掩体向日寇瞄准。后来还据此拍成了电影,让人看得血脉贲张,大涨国人的志气。所以这座桥梁在中国人民心里有挥之不去的记忆,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赋予它很高的历史意义。

这次来北京办事经过卢沟桥,岂有不去浏览之理?于是办事途中顺路绕道来到卢沟桥面前,仔细审视这座极不平凡的古桥。卢沟桥与宛平县城相连,过了卢沟桥接着就是县城城门,永定河充当了护城河的角色。我们在宛平城门口下车,顺着高低不平的古桥面,向卢沟桥中部走去。因为时间短暂的关系,只能是浮光掠影般触摸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卢沟桥。











根据卢沟桥在桥边对外展示的简介,可以得知,卢沟桥全长267米,也就是半里地的光景;宽7.6米,这座桥似乎不是太规范,最宽处可达9.5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这在今天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梁面前,委实显得很个性,据记载,卢沟桥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桥。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这和今天的桥梁大不一样。其桥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可减少流水的冲击。从今天的桥梁设计来看,卢沟桥的科学性还是很强的,卢沟桥以其坚固美观科学成了北京地区桥梁的老祖先,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卢沟桥是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其历史相当悠久,它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金章宗欣然将其题为“燕山八景”之一。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康熙年间的1698年,卢沟桥由于受损严重,不得不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在近代,卢沟桥遭受的一次大改变是在1908年,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卢沟桥事变后,其桥体损毁严重,由于连年战争没能得到良好的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得到了彻底修缮,包括更换桥栏桥柱、重新雕刻柱头的石狮等。













  如今的卢沟桥为了开发旅游,在布局上做了很大的改造。在靠近宛平城城门处,设立了栅栏,卢沟桥完全失去了古代通行的功能,彻头彻尾成了观赏桥。旧桥面已经拆除,换上了崭新的新桥石,很平整的那种。只在桥面正中间留下一段印着深深车辙的旧桥面遗迹,从这些遗迹里可隐约看见当年的痕迹,可以感触到卢沟桥八百年不朽的历史。卢沟桥两边的石雕护栏上雕刻着情态各异数百个石狮。看上去,绝大多数轮廓鲜明,我怀疑是新近雕成的。当然也有几只面目模糊,轮廓不是太清晰,应该是残留下来的前朝故物。在这些石狮子雕像中,有几头肢体不全,应该是经历了强烈的外界打击。我推测很可能是当年卢沟桥事变交战时的枪弹所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石桥,承载着更多的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的集体记忆,连接着历史与将来,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衰败抑或兴旺的见证符号。回顾历史,自卢沟桥建成以来,留下的更多的应该是美好的描述。 














    这里是文人墨客引发诗情的地方,他们有感而发,怀古伤今,多有吟咏,留下不少诗画。金人赵秉文的《卢沟》诗是至今发现最早的描写卢沟桥的诗作:“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这首诗反映的是卢沟桥作为出入京城大门的交通地位。元人陈高题《卢沟晓月图》云:“卢沟桥西车马多,山头白日照清波。毡庐亦有江南妇,愁听金人出塞歌。”表现了诗人对流落金都的宋朝人的叹息。我大胆推测一下,令汉人蒙羞的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帝被掳回金京都,也许经过了卢沟桥。












    卢沟桥装饰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在世界上似乎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其个性,北京流行一则歇后语,叫做“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石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虽然是走马观花般浏览卢沟桥,但还是对石栏杆上面的石狮子颇感兴趣,这些石狮子妙趣横生,是中国石狮子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缓步走过去,只见这些石狮子大小不一,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侧重于写意。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蹲坐着,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狮子娃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我真的惊叹雕刻石狮子的艺人技艺之高超,并引以为民族的骄傲。纵观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尽管如此精妙绝伦,但史籍记载甚少,最早仅有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提到过“(卢沟桥)上架石梁,有狮子栏杆”。此外,存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确切描述卢沟桥这一特点的很少,倒是元世祖时期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卢沟桥大加赞赏,称它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它两侧的石栏石柱都有石狮,雕刻精致,非常美丽”。因为这段描写,西方把这座桥称为“马可·波罗桥”。历史上诗瘾最大的乾隆皇帝对卢沟桥情有独钟,他一生作诗4万余首,单写卢沟桥的,就有七八首之多。在卢沟桥头,树立着一座汉白玉碑亭,上面刻写着乾隆御笔“卢沟晓月”4个大字,背面是乾隆皇帝的题诗:“茅店寒鸡咿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尤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伫立在碑亭前,凝神静思,算是初步领略了乾隆大帝的文化风采。












    我们不难想,卢沟桥原本就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里车马喧哗,这里文化厚重。尤其是“卢沟晓月”的唯美画面激发了后人多少无尽的遐想。可是所有关于卢沟桥风花雪月的记忆,都在一个历史拐点戛然而止,那就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从此陷入惨烈的战争氛围,亲眼目睹了日寇的铁蹄踏碎了国人的梦乡。我一直想不通,弹丸日本,竟然侵略大半个中华,祸害华夏半个多世纪,由日本侵华触发的好多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总结。就是这个以前不起眼的近邻,在唐代还是中国谦恭有加的小学生,到了十九世纪晚期竟然在堂堂大清帝国头上拉屎拉尿,百般羞辱中华。不得不承认,日本大和民族是个可怕的民族,他们受“开疆拓土”国策的驱使,对中国发动了不下10次的侵略行动。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国被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卢沟桥就此成了双方“争渡”的历史要津。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人称一名演习士兵被中方军队捉进了宛平城,要求进城搜查,企图诈取城池,遭到守城的29军拒绝,日军炮轰宛平城,双方就此展开激战,卢沟桥事变爆发。我们很佩服中国军人的爱国热情,他们以落后装备抵御着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守城的29军在短兵相接中,挥舞大刀奋勇杀敌,重创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时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当时全国传唱。2006年,表现卢沟桥事变和29军官兵奋勇杀敌的电视剧《大刀》热播,再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卢沟桥事变》电影,则于1995年就已出品。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陈运和的诗《卢沟桥》称“从这儿,一幕壮观的序曲,曾拉响过半个神州舞台,硝烟弥漫中,枪声不断述说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正出现在古长城内外”。于是,刹那间,卢沟桥成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御侮”的标志。各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在卢沟桥耸起了那个时代最强的乐章,在那个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的关头,这些个文艺作品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这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日寇对我华夏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下子就是八年。八年艰苦卓绝,八年一度使赤县神州山河破碎,八年一个民族从弱小渐渐变得筋骨刚强,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回到现实中来,永定河边的阳光已经温暖了好多,但余冬的寒冷还远远未退去,不远处的几座架在永定河上的桥梁,车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我在卢沟桥头遥想历史的烟云,“卢沟桥事变”的字眼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初春的卢沟桥周边的草木仍显得很枯败,景区设立的有休闲设施,可以想象这里在假日的时候应该是安静祥和的。如今,战争的硝烟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算起已经消散67年了,但那场罪恶的战争留在山河上的痕迹,留在中国人民心灵上的创伤,就像卢沟桥畔宛平城墙上的弹坑一样远未消磨。这些弹坑时刻警示国人,国家孱弱就要挨打,就要受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场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已是深深烙进了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促使这个民族时刻发奋,富国强兵。

卢沟桥是中外传颂的建筑精品,“卢沟晓月”是中国典型的婉约景观,日本侵华时这里却成了枪林弹雨、厮杀拼夺的战争意象。回顾中国的近代史,绕不开的是日本,日本改变了中国近代的进程。甲午海战,清政府惨败,导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使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全面侵华,导致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改变了中国的格局。而在卢沟桥这个地方日本碾碎了1800年的六朝金粉,为捍卫卢沟桥,我3万多热血将士肝脑涂地,是谁将1500年友好邻邦的一衣带水,化成了3500万生灵鲜血流成的天堑?答案是显然的,日本是罪魁祸首。不能容忍的是,到如今,钓鱼岛的争端还在继续,日本右翼频频往国人历史的伤口上撒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中日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日本手中,和则两利,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不会拿原则做交易,这一点日本人应该明白,中国不是67年前那个时代。认不清这一点,误判这一点,日本要承担老账新账一起清算的后果。

由于还要急着办事,在卢沟桥停留也就20来分钟的光景。第二天从北京回来时,在高铁上又一次俯瞰了卢沟桥,还有与之相连的宛平县城。我很庆幸,在卢沟桥抚摸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感受了一段屈辱与荣耀交加的历史。

视野里的卢沟桥渐离渐远,而由卢沟桥引发的思绪将会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