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中创办人刘更寿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大豫坊 2020-09-25

刘更寿简介

选自淮郑河廉园  雕塑(草图)

刘更寿,字锡眉,安徽庐江县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附贡生。历任户部广东司行走郎中、刑部湖广司郎中、河南陈州知府、河南府知府、开封府候补道,赏加二品顶戴,赏戴花翎。

刘更寿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政府“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西方先进科技的威胁,以前自诩为“天朝帝国”的清朝在世界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潮流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尽管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最终流于失败。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以及朝廷的腐败无能,刘更寿忧国忧民,居安思危,他是一位眼界开阔、思想开放的官员,敢于积极接纳新生事物。针对国家基层体制运行中的弊端,他忧心忡忡,撰写策论向上级呈递,陈述“要想改变积贫积弱现状国家必须革新”的道理。他认为改变国家现状的第一要务是,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培养年青一代,提高国民素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然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地方官任上,刘更寿注重民生,励精图治,尤其是把“教育救国”放在了突出位置。当时的晚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他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办学理念,影响一方,赢得了地方百姓的口碑。

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面临更为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不得不打出变法的旗号,宣布实行“新政”。1901129日,清廷颁发上谕,表示要“破锢习”、“求振作”、“变成法”,实行“新政”。教育改革便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教育改革直接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始于1903年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全国施行,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上述大前提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陈州知府的刘更寿奉旨在陈州城内文昌宫柳湖书院开办学堂,命名为“陈州府中学堂”(现淮阳中学前身),这是河南省第三个创办的中学堂,在豫东广袤地域开启“废科举,兴学堂”的先河。

深受封建私塾教育的刘更寿一方面“忠君”“爱国”,一方面又“放眼看世界”。他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为办好陈州府中学堂,他经常在公务之余到学堂指导教育教学,还亲自传授书法艺术。拨官银添置学堂设施,引进西方教学模式,力图培养具有世界胸襟的学生。尤其可贵的是,当中学堂经费不足时,常从家中凑资,捐助学堂。为激励学子读书成才,他曾在学堂楹柱上题联:

二千石自信未能幸淮水东流不带渣滓污故土;

七十子同心向学看柳湖西畔遍栽桃李待成才。

该联很好地表达了其倾心办学,潜心培养后学的炽热情怀,以及廉洁从政的高尚情操,现今淮阳中学校史中最早最珍贵的文字资料。

如今,由刘更寿创办的陈州府中学堂沐着时代的风雨,已走过了100历程,为豫东广大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走向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成为所在领域的精英,为国家的强盛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淮阳中学也成为了河南省知名高中,成为豫东南一带一面鲜艳的办学旗帜。

(李涛整理)







2014年五月,淮阳县政协副主席张继华和淮阳中学党总支书记朱焕兴、文史员李涛到庐江了解刘更寿有关资料。

与庐江县政协有关领导 座谈

到刘更寿祖上刘秉章墓地了解情况






刘更寿书法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