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哥家的婚礼婚宴

 大豫坊 2020-09-25

坤哥家的婚礼婚宴

牛腾明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在这“人生四喜”中,不少人都认为最喜的当属“洞房花烛夜”了--茫茫人海中寻觅一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豫东习俗里,办一场喜庆热闹的婚宴,预示着一个新家庭美好的开始。可时代不同,婚宴的形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婚礼婚宴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初,本族坤哥,众称一字“帅”。他白白净净,浓眉大眼,一米七八的个头,还有一身精巧的木匠本领,成了村子附近众多姑娘心中的理想对象。经红娘牵线,坤哥和邻村的的妇女主任相恋了。坤哥欣赏坤嫂的聪明伶俐、勤劳秀气;她看中了坤哥的为人真诚和帅气。经过半年热恋,婚期定在了国庆节。

那一天,坤哥挨家送喜糖,邀请乡里乡亲帮忙。大人们到各家各户借桌子、抬案子;小孩们借板凳、搬椅子;女人们择菜剥葱忙个不停。中午时分,坤嫂被一辆马车接到了家,鞭炮放过,婚礼主事宣布:按照咱村里的规矩:“帮忙归帮忙,忙完就散场。因为咱村生活条件差,婚宴只招待远道的客人。”

那时,虽然宴席上是几角钱一斤的红薯干酒;菜也素多荤少;虽然坤哥也收了一些多则五块,少则两元的贺礼。但婚礼过后,坤哥坤嫂却还了半年的债,才真正算把“婚礼”办完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坤哥的弟弟良哥同样靠自身的条件赢得了一位乡医的芳心。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婚期选定七一建党节。那时候,社会上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接良嫂时,家中借了辆新自行车,前面扎朵大红花,就是婚车了。    

送亲的队伍也是由自行车队组成。十几辆自行车一字排开,那叫一个威风。亲友们从四面八方会师在公社院内,公社团委书记、妇联主任分别在婚礼上致贺辞。双方交换结婚信物,良哥送给良嫂一个笔记,良嫂送给良哥一支钢笔。迎送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搂,意气风发,高呼“移风易俗,破除四旧……”的口号,大家忘却了疲劳,忘却了炎热。在我的记忆里,良哥的婚宴,其实就是到场的女人毎人一块糖,男人一支烟。中午,客人们毎人一碗烩菜,不坐桌椅,没有酒水,各找方便地点拿馍就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996年,坤哥的长子红光到了结婚的年龄,红光没有月下老人牵红线,而是自由恋爱结认了致富能手紫霞。他们相处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追我赶,碰撞出爱情火花。

知道儿子恋爱后,坤哥拆去草房,盖起了三间瓦房……结婚时,坤哥给我打来电话,让我提前一天到家帮忙,还对我说:“现在桌凳、锅盆、筐子、筷子都在村里租赁。打个电话,宴席上所用的一切全部送到,亲邻朋友不用再跑遍全村借送了。”

红光的婚宴办得十分体面,厨师请的是酒店的大师傅,烟酒买的是当时高标准的,列出的菜单更是齐全,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长、短、圆、扁、宽、窄记录了几十种。

披红戴花的轿车在鞭炮声中把紫霞娶到家举行了仪式,婚宴开始,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入座,丰盛的佳肴上了一道又一道,婚宴进行两个多小时,来宾们都齐声赞扬坤哥办事周全。

今年元旦,坤哥又是一个电话把我唤回了家。他要为孙子举办婚礼了,他的孙子和孙媳妇同班读研。两情缱绻,结下不解之缘。坤哥的亲家为俩孩子在省城准备了房子,还买了轿车。但婚礼还是在坤哥家举行的。

结婚那天,一辆敞篷车在前面开道,车上照相的、摄像的,忙着抓拍镜头;一辆加长红旗小轿车紧随其后,新娘和伴娘坐在其中;后面跟着十几辆宝马、奥迪轿车,上面坐着迎娶和送亲的亲戚朋友。当车队缓缓的进村时,村民们都纷纷迎上去笑着,说着,赞扬着……

婚礼结束,司仪宣布: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今天主人把婚宴安排到县城三星级宾馆里,还租来了三辆豪华客车,敬请各位佳宾上车。

丰盛的婚宴上,大家齐夸坤哥家的婚宴办出了档次、办出了水平时,不由我浮想联翩:我参加过坤哥家4次婚礼,从“马车拉亲”到“自行车队迎亲”,从“轿车接亲”到“轿车队娶亲”;从只招待远道客人到一块糖一支烟、一碗烩菜招待,从租赁餐具办婚宴到拉客人到宾馆热热闹闹庆贺,改革开放40年来,坤哥家的婚礼婚宴居然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相信,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乡亲们的美好生活越过越香甜!

(插图与本文无关)

(作者授权本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