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燕赵农业 2020-09-25

提起赞皇,人们会想到巍巍太行深处的千年古县,厚重的历史文化,雄险壮美的嶂石岩,还有驰名的赞皇大枣。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赞皇蜂蜜,探访了一个带动山区脱贫致富的产业。

夏日的赞皇,漫山盛开着枣花、槐花、紫荆花,蜜蜂飞舞,正是收获枣花蜜、槐花蜜和荆花蜜的好时节。

一个周末的上午,在中国蜜蜂博物馆河北馆,赞皇蕊源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英正在客串讲解员:“今天蜂蜜产业游有四项,参观蜜蜂博物馆,在蜜蜂养殖示范园体验蜂蜜酿造过程,中午在养殖园吃农家饭还有蜂蜜酿制的加饭酒,午后采摘新鲜果蔬”。

60岁出头的陈秀英个子不高,不笑不开口,讲着不紧不慢带有赞皇口音的普通话,像亲切质朴的邻家大婶。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女人,不畏艰难、不惧失败,带领大山里的乡亲们开拓出一条致富路,她的创业故事跌宕起伏!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十箱蜜蜂作嫁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

大山人有大山人的使命和追求。就像山里花儿的绽放,只是为了装点大山的美丽;就像飞舞花间的蜜蜂,传花授粉、采花成蜜,绿了这片大山,甜了这方土地。

陈秀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在许亭乡南潘村,这里有广阔的山场,更有几十万亩的枣林,麦黄时节,枣花盛开,是盛产蜂蜜的好地方,养殖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儿时的经历让她认定小小的蜜蜂是能给她带来好运的“精灵”,是治病救命的“福星”,在梦中自己就是一个衣裙浸透百花香的蜜蜂仙子,酿出好多好多的蜜汁,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陈秀英祖上几代人一直行医乡里,那时候为了配制中药,祖上都会养蜂酿蜜。饥饿给儿时的陈秀英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蜂蜜伴着难以下咽的野菜曾让她体味过别样的甜香。

她与蜜蜂的情缘是因为父亲的一场大病。

“我当初养蜜蜂是为了报恩,因为蜜蜂救了我父亲,也救了我们一家人……”

1968年,陈秀英在县城当教师的父亲感染了黄疸性肝炎,由于过度劳累加营养不良,时间不长就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医生让准备后事,说最多能熬半年,父亲是整个家族的顶梁柱呀,父亲倒了,天就塌了。坚强的父亲回到老家,背起蜂箱,拖着重病的身体在山间寻花放蜂,按照祖传古法蜂蜇疗法排毒治病,服用蜂蜜加自然蜂王胚胎。两年过去了“被判死刑”的父亲竟然奇迹般康复了,又回到了喜爱的讲台。讲着讲着,陈秀英流泪了,“是蜜蜂救了我父亲,更救了我们全家,别人养蜂为了生活,我家养蜂还为了报恩……”。

1980年陈秀英就要结婚了。

父亲郑重地把十箱蜜蜂送给心爱的女儿作嫁妆。这是父亲对女儿的希望和祝福!

简朴的山区农家小院,窗户上大红的福字旁贴着几只小蜜蜂剪纸,院里成群的小蜜蜂幸福地飞舞。陈秀英甜蜜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陈秀英和丈夫王海庭成了专职的蜂农,有父亲传授的经验,加上陈秀英爱学习爱钻研,几次参加养蜂和蜂疗培训班让她学到了最新的养蜂技术,开发了新的蜂产品。她家的蜂箱一年一年地增加,可爱的蜜蜂又给她带来了幸运和奇迹。街坊四邻都知道,陈秀英靠养蜂发家致了富,纷纷都来找陈秀英学习,陈秀英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许多农户也养起了蜜蜂。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成立养蜂协会

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

陈秀英的娘家赞皇县许亭乡虽处大山深处但并不封闭。这里人文蔚然,科名相望,唐朝设立的平泉书院培育出了李德裕等名相,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流淌在这方人的血脉中。“耕读传家、扶危济困”的家风,滋养着秀英的成长。

浓重的家国情怀、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乐于助人的善良本性,成为陈秀英追梦的动力。

陈秀英养蜜蜂致富了,带动了更多的乡亲养蜂,可问题也出来了。出产的蜂蜜多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蜂农与蜂农之间又互相竞争,比着降价,产生了内耗,联合起来闯市场势在必行。陈秀英顺势而为,想出来把养蜂户联合起来,组成养蜂协会,把产品集中起来销售的好办法。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说干就干。陈秀英把自己家的蜂箱扔给家人,每天天不亮就带上馒头,骑着自行车出门去给养蜂户做工作。

养蜂和其他养殖不一样,养殖户大都分布在山区偏远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为了找到更多的养蜂户加入,陈秀英一户也不放过,在大山里边走边打听,有的地方山路太陡,她就搬上自行车一点一点挪过去,饿了就吃点馒头,渴了就喝点泉水。

1995年1月15日,经过陈秀英的不懈努力赞皇县养蜂协会终于成立了。太不容易了,当时只动员了22个人加入养蜂协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培训就遇到了难题,有些人认为是瞎耽误功夫,甚至个别人说管饭、发钱才来参加培训。

陈秀英顶住压力,免费帮大伙引进新的蜂种,更换蜂王,对蜂箱进行改进,蜂农们每箱蜂的收入由过去的三四十块钱,逐渐增加到了一百多块钱,蜂农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一年的时间养蜂协会由开始的22户,逐渐发展到了60余户。陈秀英的养蜂协会迈出了产业扶贫的第一步。

陈秀英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请专家到现场技术指导、引进良种蜂王,还输送16名返乡贫困家庭的中学生到浙江农大进行养蜂技术学习。

为了帮助蜂农把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她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且承诺:只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协会全部高于市场价收购。

陈秀英对每批协会会员交上来的蜂蜜都严格检验,她常说“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否则丢了信誉,养蜂业就干不下去了”。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单枪匹马闯市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产品讲究基因和血统。独特的产地生态和自然资源,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价值源泉。

赞皇大枣是赞皇的地理标志性产品,1956年在长沙全国评枣会上,被评为大枣之冠。最显著的特点是能结“自然三倍体”果实,在全国700多个枣品种中独一无二,普通品种的大枣染色体是24对,也就是二倍体,而赞皇大枣是36对,被称为三倍体。赞皇独有的三倍体枣花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性甘平偏温、维生素含量较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润肺补湿之功效,长于补血,是调制中药的上品。

赞皇蜂蜜虽有着不凡的身世,但没有市场化的运营,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被冲洗打磨,仍然是包裹在泥土里的璞玉,只能卖白菜价。

历史把赞皇蜂蜜闯市场、打品牌、建市场主体的重任交到了陈秀英这个柔弱女子肩上。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时光倒回1996年底,风浪突起,险些打碎陈秀英的“小帆板”。送往销售企业的三车蜂蜜,按以往惯例一个月内就能结款,这次再三讨要,企业一拖再拖。8万多元欠款追不回来,对于当时的陈秀英来说这是笔天文数字。已经腊月二十三了,到年根儿了,钱要不回来乡亲们怎么过年,没办法和蜂农们交代呀。陈秀英实在没办法了,咬咬牙用自家的房子抵押贷了八万块钱。

1997年的春节陈秀英过得异常沉闷,没肉少菜的年对过惯了苦日子的陈家不算什么,蜂蜜销售的困局让她夜不能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危难没有压垮具有山一样性格的女子,反而激发了陈秀英所有的潜能。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一出正月,她对蜂农说:“你们在家好好养蜂,保证质量,我去石家庄给咱跑销售”。

这一句话让陈秀英的蜂蜜事业涅槃重生。从一个松散的行业协会,向“公司+农户”的实体转型,陈秀英的扶贫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其中甘苦只有陈秀英知道。

1997年早春,石家庄长安公园西门出现了一个门口挂着“蜂场直销”牌子的小店,那是陈秀英刚到石家庄时开的小店。产品没有品牌,顾客不认可,一个月下来连房租都赚不到。为了扩大宣传、增加销售,陈秀英每天骑着装满两大桶蜂蜜的小三轮车去早市,每次汗水都能把衣服湿透,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汗水在头发上结成了冰,但看到很多熟悉的顾客等着买她的蜂蜜,她心里总是感觉暖暖的。

“那一年我连馒头都舍不得买,当时一个西红柿、一个黄瓜、一杯蜜水就是我一顿饭,只有在晚上关了店门才能煮一碗从家里带的干面条。”

店里店外就陈秀英一个人。毕竟是个女人,有时也很胆小,尤其是刮风下雨天,插上门还要顶上一张桌子。天黑后,看到店里只有男顾客时,还会装作无意识地说,那些送货的员工怎么还不回来。

蜂蜜质量过得硬,回头客越来越多。一年后陈秀英的小店也由亏损逐渐开始盈利。这时候,看到她的蜂蜜卖的好,不少人也开始模仿她“蜂场直销”的招牌,在她的店面周边就出现了几家模仿的店面。“顾客过来买蜂蜜就认‘蜂场直销’,人家也挂这个牌子,我没办法去阻止。这时候我觉得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品牌才行。”陈秀英决定做自己的品牌,随后注册了“蕊源”商标,在石家庄的专卖店也逐渐开到了10多家。为了更好开发新产品提升品质,他们还成立了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和天源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山上的花开了,又谢了。一年又一年,经过不懈努力,协会的蜂蜜不但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还被评为了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蕊源蜂业还被评为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枣花蜜为核心的蜂蜜产品也逐步走到了一线城市,并且入驻了商超、网上。

为了保证蜂蜜品质,2009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米的标准化蜂产品车间,蜂产品也拓展到了蜂王浆、巢蜜、蜂蜜酒、蜂胶液、蜂疗等。

借鉴国外养蜂的经验,陈秀英主动与有关农业企业联系,开创了蜜蜂有偿授粉。通过帮助各地向日葵、梨树等作物授粉,不仅让种植者增加产量,也为不少蜂农每年多增加近万元的收入。

“家有五箱蜂,脱贫不用愁;养有十箱蜂,小康肯定能”。养蜂业已成为赞皇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亮点。

“过去好的时候一年能挣点,不好的年景还赔钱。现在不但能卖蜂蜜,还能卖花粉、王浆,一箱蜜蜂收入1000多元,相当于一亩好地的收入,我养100箱蜂就等于有100亩地,你说这在过去哪敢想呀!”说这话的是赞皇县许亭乡南潘村村民褚科峰。以前他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每年靠养蜂至少都能收入8万元,昔日的贫困户如今不仅盖起了二层小楼,还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上段村的杨社庭,手有残疾不能干农活,家里一贫如洗,以前做梦也想不到养蜂能让他脱贫。“以前我不信任她,老辈子就养蜂也没见有人发了家,陈会长带人过来帮我换蜂王,教我怎么防病,现在服了!”摘了贫困户帽子的老杨,指着他家新盖起的小二楼,很自豪的说“我不但没有借款,我还有存款”。

把小蜜蜂做成扶贫大产业

时势造英雄。

当一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就会产生磅礴前行的动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好风就是党的扶贫开发政策,是县委县政府持续有力地支持。

当陈秀英为怎样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苦苦思索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赞皇县的主要负责同志也在思考,怎样走好产业扶贫路?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和肥料,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更不会污染环境,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产业。养蜂业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年人均消费蜂蜜250克,美国是我们的两倍,德国是我们的四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成熟蜂蜜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认知。特别是养蜂业分散放养的生产方式,很适合把山区的贫困户组织起来,通过养蜂脱贫致富,是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把养蜂业做成扶贫大产业势在必行!产业兴旺才能乡村振兴!

2015年 4月20日,正值谷雨时节,一场事关赞皇养蜂业发展的“历史性”会谈在赞皇县政府一间会议室悄然进行。

春日午后,斜阳暖心。

会谈的一方是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一方是在蜜蜂养殖业初露头角的蕊源蜂业当家人。陈秀英从忐忑拘谨到侃侃而谈,县长认真倾听、凝重思考。从赞皇养蜂业的资源禀赋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从蜂户的分散放养到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产品销售到区域品牌打造……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一场摹画赞皇养蜂产业发展的谈话持续了足足三个小时,企业的纵向思维和政府的横向思维交织融合,推动了赞皇养蜂业的提档升级,更是把陈秀英的扶贫事业提升到了产业扶贫的新高度。

这一天陈秀英终生难忘。时过数年,朴实的陈秀英说出了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这次会谈让我站在了太行山顶想问题,眼界宽了,心大了,舞台也就更广阔了”。

随后,赞皇县打出了支持养蜂业发展的系列组合拳,开启了政府、企业双轮驱动,共同打造县域扶贫支柱产业的征程。

各部门助力整合提升“枣花·蜜·蜂”旅游文化节品质和影响力;在县城周边永丰村划拨土地12亩,建设中国蜜蜂博物馆河北馆;流转1000亩山场,建设蜜蜂文化产业园……

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如今蜜蜂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2016年中国蜜蜂博物馆河北馆建成,蜜蜂产业园也初具规模。赞皇怡人的山山水水和花香醉人的蜂蜜,每年吸引7万多人次游客参加蜜蜂文化节,参观蜜蜂博物馆,在产业园品鉴的纯自然高品质蜂蜜,催生了互动式、体验式销售模式。当初陈秀英拉着几个零散的客人到山里买蜂蜜,如今整车的游客纷至沓来。眼见为实,好产品人人爱,一个人买十斤二十斤的,甚至七八十斤的都有,有时还捎带买些山里的特色农产品,不仅提高了蜂产品的销量,还带动了赞皇县旅游业的发展。

一个以产业为载体,文化为灵魂,品牌为抓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结合的蜜蜂品牌产业综合体已破茧成蝶,推动赞皇县蜂蜜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赞皇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伟大的时代,陈秀英终于梦想成真。

小蜜蜂飞出扶贫路,太行山区,一个山村女人40年的扶贫路

如今,在陈秀英的带动下,赞皇县养蜂业像一个巨大的蜂巢,连接近2000家养蜂户,其中有900多贫困户,年产蜂蜜1800吨,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带领万千山里乡亲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陈秀英的努力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201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被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18年河北省脱贫攻坚奖”;2019年被河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建功标兵”…… 中央7套《每日农经》《致富经》《农广天地》、中央4套《走遍中国》、中央10套《文明密码》、中央17套《田间示范秀》等多个栏目给予专题报道,赞皇的蜂蜜产业成为山区产业扶贫的样本。

一群小蜜蜂,飞在太行山中。

小小蜜蜂香甜了这片土地,富足了一方百姓,家乡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