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温国

 zqbxi 2020-09-25

温国,夏朝时期位于温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诸侯国。

温邑因(今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得名温邑。夏朝太康失国后,有平因辅佐夏朝君主姒少康灭有穷国有功,受封于温邑,建立温国,史称"温平公"。夏桀二十六年,商国在伐夏的时候灭掉了温国,温邑成为商朝之邑。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今温县上苑村北)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公元前650年,温国被狄国灭亡。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公元前21世纪,因温邑(今河南省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得名温邑。

太康失国后,有平因辅佐夏朝君主姒少康灭有穷国有功,受封于温邑,建立温国,史称"温平公"。夏桀二十六年,商国灭温国,温邑成为商朝之邑。

温国国君苏子原为周国大夫。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再次成为温国都邑。 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国君主讨伐王子颓,杀五大夫,苏子死于此难。

史料记载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恶。

《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苏氏手中。

《春秋·僖公十年》记载,周襄王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人所灭。《左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

温姓起源

温姓的起源始于黄帝,黄帝之后有昌意,昌意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称,称之后有老童(或称卷章),老童的部族发展为重黎和吴回,吴回之子为陆终,陆终之子为昆吾。夏代昆吾部族在中原地区活动,今山西夏县安邑有昆吾台,河南濮阳有昆吾之墟,《国语》载:"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说明河南许昌也有昆吾之墟。

夏代时期的帝相年间,昆吾氏的一支在温地立国,因有温泉而称温国。明代万历年《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浴德,民利灌溉。昔人曾建亭于上,时游赏焉。今亭与泉俱废,不可设矣,说者谓黄河淹没其源,遂淤。"这说明,古时温地有泉,明代时已涸。

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古温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遂为温姓。古温国遗址在今温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岗地上,面积为3万平方米,文化层深约3米,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属二里头文化的遗物,这便是温姓的祖根地。

君主列表

夏代     温平公 有平 (姒少康时期)。

周代     温子 苏忿生 (后世尊为狱神)。苏成公苏貉。苏温子 (前673-前650)。

三大支系

第一支     温姓有三大支系,唐代温信碑上载太常丞温信,为颛顼之后裔,出于己姓。温信便是出自己姓的温氏后裔,这是温氏的第一支起源。

第二支    温氏的第二支源出己姓苏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夏代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姬昌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北方的狄人出兵占温,因苏国与周王有矛盾,周王坐视不管,狄人灭了苏国。苏国灭亡后,苏君逃往卫国,称自己为温子,他的后人便以温为氏。这是第二支温姓之源。

第三支     温氏的第三支源于郤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唐叔虞之后,晋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因以为氏。"苏国灭亡后,温成为晋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晋国公族中郤至是个显赫的家族,郤犨、郤锜、郤至叔侄有功于晋国,权倾于朝野,特别是在对楚的鄢陵之战中,郤至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晋厉公畏惧他们。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郤至随晋厉公去打猎,打到一头野猪,被厉公宠幸的孟张夺去,郤至射死了孟张。晋厉公为此很恼火,决定诛杀郤至族,郤至听说后宁可被杀,也决不犯上作乱,结果厉公派胥童等八百兵士,袭杀了郤至三门。郤至因采邑封于温称温季,被诛后其裔以邑为氏。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表》载,晋开国始祖为唐叔虞,虞传燮,燮传宁族,宁族传服人,服人传福,福传宜臼,臼传司徒,司徒传籍,籍传费,费传仇,仇传伯,伯传平,平传郤(即鄂侯)。鄂侯传三子,为光·哀侯、缗·晋侯、郤文,郤文传郤叔虎,郤叔虎传莆城鹊居,莆城鹊居传郤至。郤至即温季子,为晋大夫,采邑封于温,其裔以邑为氏。

其他支系

温姓除以上三大支系外,还有他姓改温姓者。《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期的代北叱温氏、温孤氏、温盆氏,均改为温氏。《金史·国语解》载,女真姓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氏。《中国姓氏大辞典》中还载,明代永乐年中菲律宾苏禄东王访问中国,归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中国墓,其后有温安二姓。从明朝到清代,贵州安顺府土司姓温。台湾土著、布依、黎、壮、瑶等族中均有温姓。另外,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有温宿国国王姓温,唐代时康居国国王姓温,他们都可能是古温人迁徙到那里后,融入当地民族的温国后人。

综上所述,源出温县的三支温氏,无论是颛顼之后昆吾的己姓,还是周朝姬姓,他们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均源出今河南温县。历史上少数民族为温姓者,或他国人员留中国姓温的,以及当代少数民族中姓温的,都是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迁徙繁衍

中国历史上的迁徙多是因战争和灾荒而始。温姓的迁徙应从商汤灭温开始,但见于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战乱开始的。据我国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何光岳研究,商末周初有一支温国人迁往了西域的祁连山昭武城。从这支温氏的迁徙,可以看出他们在夏末商初,已经从温地迁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陕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 到达今甘肃的昭武城。到达祁连山昭武城的温国人,后遭到匈奴人的抗击,又继续向西,进入新疆境内,但同样遭到吐蕃人的抗击。最后,温国人一部流向疆南,后建起了温宿国;另一部温国人,越葱岭进入俄罗斯境,融入他国种族中。温国人自商代以后迁向各地,他们越走越远,逐步到了北方的内蒙古、宁夏、辽宁各地,但他们始终不忘自己是温国人,在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带"温"字的族人,如温孤氏、温盆氏、叱温氏、温都氏等。

温姓向南方的迁徙,少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楚国有参将温集(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温氏大批向江南迁徙,是从两晋之间开始的。据《晋书·温峤传》载,山西太原郡祁县的温疥、温序的后代温峤,晋时到了浙江。温峤后因功封安郡公,家居赣州(今江西)地区。他的十二世孙温皋,在南北朝时入籍扬州,温皋次子温穆葬在温州府地。唐末,温颙的子孙温同保迁居福建,他们的后代温元旺迁居到上杭(见《上杭温氏谱》)。宋代,温德兴先任漳州太守,又任广东潮州太守,后任海南琼州太守,病故于赴任途中,埋葬在广州白云山,他的后代在广东繁衍起来。宋末元初,温氏经珠江三角洲,散居到云、贵、川、滇各省(见《温氏族谱》)。

据《广东温氏发展史》载,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温日操等人住台湾;雍正十二年(1734年),温明鼎等又入住台湾:乾隆八年(1743年),粤人温、曾、赖、曹四姓又入住台湾。广东廉江温缓、温宗瑞迁居到了新加坡南洋。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战乱,沿海粤、闽、桂和滇地温氏,大批向东南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迁徙,今东南亚成了温氏的旺地。

春秋古温·故国遗梦

①   温县知名文化人张继峰在介绍古温国遗址

②   位于虢公台一侧刻着“温根”二字的石碑

在《厚重怀川·穿越城市》系列之探秘古温前四个篇章中,记者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了古温的山川地貌。古温,深处河洛腹地,其间济水静流、沁水贯通,清风岭又逶迤东西。而书写古温的壮美山川便会发出一声长长地感叹:春秋山河犹在,只留故国残梦。

从夏时立国,至西周苏忿生在此建立苏国,古温凭借优良的地理优势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成为人类先祖的最佳栖息地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古温从夏至秦战乱如麻,多个政权在此频繁更迭。

探秘古温,就如同阅读一部厚重的春秋大书。今日,《厚重怀川》栏目带你走进春秋古温,领略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从“温国”到“温邑”

——讲述温县城的变迁

春秋,今泛指岁月。而其背后,又是一个来自3000多年前充满杀戮、权谋与哲学思辨的沉甸甸的历史岁月。古温,置身其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小城春秋。

在记者所能找到的各个年代的《温县志》中,均有这样的表述:“温,以泉得名,在夏时已立国。”因而,我们本期的探访,就从一个遥远的神秘国度——古温国开始。

人们口中的“温国”到底在哪里呢?11月22日,站在温县招贤乡上苑村西北处的高台上,温县知名文化人张继峰指着高台北边的一片地方告诉记者:“这一带就是故国旧址。”

记者所在的高台其实是清风岭余脉,名叫摩天岭。传说,周文王的弟弟虢仲曾在此会盟各诸侯国攻打晋国,因而又被称为虢公台。摩天岭北30米处的地形颇为奇特,平地之上兀自凸起一处高地。张继峰说,多年前,摩天岭北侧全是高地,附近的百姓在高地处时常会捡到一些绳纹瓦片和箭头。近年来,由于百姓起土盖房,高地已变为平地。高地西侧树立了一块石碑,碑上书“温根”二字,温县人民政府曾在此召开“世界温姓宗亲寻根大会”。石碑东侧十几米的地形却又迅速下沉,明显是一处洼地,洼地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状似河沟。张继峰称,这便是济水故道。

在济水故道西侧的高岭旁,记者又见到一块石碑,上书“温国故城遗址”。为何偏偏将“温国故城遗址”石碑立于此呢?张继峰解释说,这里曾是苏忿生所封苏国的核心位置,也是三国时期司马家族的行宫——“安乐宫”的后花园,由此向西不远就是孟州地界了。

寒风凛冽,吹过这些残破却又露出神秘感的高岭与平地,眼前荒凉的情景不禁令记者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诗:“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称“国”,地界当然不止于记者眼前的疆域。

古温国的疆域向东达武陟境,向西达济源境。据《春秋》载:周简王六年,晋郤(xi,人名)至与周争堠(hou,地名)田。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曰:“堠,温之别邑。今河内郡怀县西南堠人亭是。”《武陟县志》中又称:“故怀城,在今县城西南十一里;堠人亭,在县城西南十五里。”可见,古温之疆域,周时已至今武陟境。

另据《郡国志》载:温,苏子所都,有济水出。其又载:温出济水,其此之谓矣。由此可以判断,古温的疆域周时西至济源境。

从夏立国至商灭温后划归其为畿内陆,再至周初武王“以赐司寇苏忿生”称苏国,又至春秋时期设温邑,其间,古温以“国”著称,呈现了最辉煌的历史时刻。

据民国时期《温县志》载:春秋,周桓王于郑。后周襄王又以赐晋,为晋南阳地,阳处父(人名,温地为其封地)。郤至,栾豹(人名)先后食邑于此,至是,温仅以地名,不复成国矣。周惠王十七年,邢(国名)遭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患,齐桓公迁邢于夷仪(邢邱国的都城,今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

战国时,秦攻赵邯郸,李同帅其徒赴秦军,秦军退,李同死,赵封其父为李侯,邑于此,称曰李城,即今温县地也,后又属魏。周赧(nan)王四十年,秦伐魏,魏人割温以和,又由魏而入于秦矣;

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属三川郡;汉分置温、平皋二县;北魏属武德郡;北齐省平皋入温,旋并温亦省;隋复置温县,属河内郡,隋大业十三年移县治于李城;唐武德四年,隋令周仲隐以温来降,置平州,名县城曰李城,寻复改温县,隶怀州。(唐高宗)显庆三年改隶洛州,又改隶孟州;五代因之;宋属济源郡。金隶沁南军,属孟州防御;元隶孟州,属怀庆路;明初隶孟州,寻废孟州,隶怀庆府;清因之;中华民国二年,怀庆府废,直隶于河北道,十六年废河北道,遂直隶于省政府。

从暴君夏桀到勇士李同

——闲侃古温的辉煌瞬间

作为河洛腹地较早兴起的城市,夏时的古温国国富民丰,作为国都的主要粮食产地及通往国都的交通要道,它或许已存在百年。而随着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的上位,古温国也随之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史诗。

桀上位后便修筑了一座壮观却充满暴力的夏台,又沉迷于美色,引来各方诸侯不满,反应最强烈的当属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商。夏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桀命人将商侯履囚禁在夏台。一年以后,由于各诸侯国不满此事,桀才将商侯履释放。从此,商侯履众望所归,引来各方诸侯朝拜。实力更加强大的商终于在夏桀二十六年发动战争,首先商灭掉了温,切断了对方的后方供给及通往夏都的交通要道。

转眼又是几百年,暴君商纣王上演了几乎与夏桀一样的历史。此时,古温城中出了一位绝世美女——苏妲己,她可称得上是“商王朝的终结者”。或许是苏妲己及其苏氏家族灭商有功,因而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古温土地赐于苏氏后人——苏忿生。苏忿生在古温经营数年,使得古温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而,民间习惯称古温为苏国。

历史上,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没落的命运。春秋时期,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大局,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作为周朝重要的城池,古温难逃厄运。

春秋时期,周桓王将温地划拨给郑国。到了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因带兵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周襄王便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包括原(今济源)、温等在内的土地赐给了晋国,被称为南阳。晋国得到温地后,便在这里设邑,并委任狐溱为第一任温大夫。当时,温地属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地。后来,郤(xi)、栾豹先后食邑于此。栾氏灭亡后,士匄(gai,人名,姬姓)、赵武、韩起都想要这块地方。周惠王十七年,邢遭狄患,齐桓公迁邢国国都至今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因而,如今的北平皋遗址代表了古温的又一段辉煌。

根据温县知名文化人杨连仲的研究,古温县城曾有三处:一是上苑村;二是司马懿故里招贤乡安乐寨村;三是如今的温泉镇,历史上称作李城。李城,因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谈(即李同,此处引用作者原文)而得名。相传,秦赵大战,赵国邯郸城危在旦夕。这时,有一个叫李谈的谋士劝说执政的平原君赵胜,要他拿出家产招募勇士。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组织了一支3000人的敢死队与秦军作战。李谈随同3000人向围城的秦军发动了勇猛的反击。赵军最终等来了魏、楚两国的救兵,他们内外夹击,使秦军大败。在这次战争中,李谈战死。赵王便封李谈的父亲为李侯,将温地赐予李侯,并在此修建了李城。

从上苑村的高台到安乐寨村的古城墙,再到北平皋村荒凉的都城,进而落脚到如今温泉镇的热闹街市,记者行走在古温大地,仿佛穿越了3000年的时空隧道,看了一部部精彩的影视剧,剧中情景起伏跌宕,令人心潮澎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