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旦的来历与习俗/万晶晶/20191231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我国元旦的来历和习俗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从字面上看“旦”字下面的一横代表着波涛澎湃的海面,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喷薄而出,放射着灿烂辉煌的光芒。这个字生动地反映了旭日东升的形象。把“元”、“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斗志来迎接崭新的开始。

(注:图片来源于网上)

    记得小的时候,城里亲戚带着孩子回家,碰到父亲和我,父亲问:“过年还有一个月呢,怎么回来这么早啊?”他说:“回来过元旦啊。”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元旦”一词,我不解,后来问父亲,什么是元旦?父亲想了想,说就是阳历年呀,然后支支吾吾再来说不出所以然!记的清清楚楚,阳历年那天,我在亲戚家看了一天的彩色电视机,那时彩色电视机还没有很普及,就跟元旦一样并不为人熟知。
  
  后来,我步入学堂,虽然知道元旦就是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但对元旦的来历和讲究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借着此次机会查阅大量资料后才发现原来里面大有学问。其实,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已经有旦的象形字了。元旦一词也有了文字记载,但日期却没有固定下来。大家知道,在历法上,国人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真正称 “元旦”,还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取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古代元旦的习俗是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

中国古代历代皇朝都会在元旦那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舞龙灯,注:图片来源于网上)

(游乐赏灯,注:图片来源于网上)

(桃符,注:图片来源于网上)

(屠苏酒,注:图片来源于网上)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也是比较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重记载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可现在的习俗,我追忆过去,关于元旦的记忆并不十分清晰,其原因有二,一是年节来临,都去准备过春节了,不太重视;其次是穷,没有那个条件。所以元旦只是城里人讲究,在乡下并不隆重,没有对联和放鞭炮的,也没有俗成约定的吃食和穿戴,更没有祭祀的礼数。条件好的家庭,也不过改善一下生活就算过元旦了。

    比较有印象的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每逢元旦,每个班级要准备在教室开展元旦晚会,这可是一学期中最高兴、放松的时刻了。在细细簌簌的下雪声中,元旦晚会有序开展,精心布置的教室,热闹的音乐,同学的祝福,老师的教导,浓烈的节日气氛似乎能温暖一场雪带来的寒冷,似乎也只有这场雪才是元旦的标配。元旦过后,学校又步入紧张的备考阶段,节日的轻松气氛只是繁重学习中的一抹润色剂罢了。那时的你目标很清晰,未来的路很有方向,一切都在准备新一年的到来。

现在毕业了,工作了,元旦晚会在各大卫视上以一个又一个吸引观众眼球的主题及节目开展着,室外的大型烟火晚会、灯光晚会也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是疲惫的你是不是只想蒙头睡个好觉?身边没有了那群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学,迷茫时期也没有昔日谆谆教诲的老师,更没有家人的陪伴,这天对你来说不过就意味着一天的假期。你回忆这一年发生的点点滴滴,却无法回忆成完整的画面,少了古代那些热闹的习俗,留些许时间让己与自己独处。我们不恋过去,不畏将来。所谓的未来,只剩下现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