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续千年的武举考试,为什么最终宣告废除?功夫再好也怕菜刀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9-25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可以分为两类:文官考试和武官考试。

目前,有许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在武官考试中选拔人才,以及“举重”在武官考试中的地位。

掇石,又称“子石”和“武公石”,所有的石头上都标有重量,主要用来测试臂力。考试等级由石头的重量决定。石头上刻有关于科举考试的吉祥文字。

在北京博物馆,科举牌匾中央的镂空方形“石头”十分显眼。这是—— 掇石,的“举重”工具,用来评估清军武官考试考生的实力。它是一个长方形,大约半米高。中间挖空的部分要么是一个十字,要么是半个月,方便考生用手举起。掇石的正面有题字,包括考试年份、掇石的体重和祝贺考生获得“金榜”的吉利话。

例如,收藏中的之一,左为“光绪年间新茂”(公元1891年),右为“重220斤”,上为“邓英周”,而“骄傲的刻在中间,愿考生成为状元”。众所周知,是清代体能测试和选拔体能人才的有力物证。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举重的历史记载,称之为“抬鼎”。

大图模式

“搬鼎”需要双手捧着锅,重达几百斤。因此,能举起铜鼎的人是古代“大力神”的象征。例如,在东汉末年,楚,的霸主项羽,是一个八英尺长的大力神,他有足够的力气支撑起三脚架。

另外,“举重”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改变了以举荐为基础的人才选拔的局面。武则天即位后,两年(公元702年)她在长安设立了武官考试,并在武官考试科目中增加了“免试”一项。除了步行射击、骑马射击和马枪,还有翻身和搬运重物。

自然,此时出现的“关门”不是门闩,而是一根特殊的检查用的木棍。这种木棍大约5.5米长,直径10厘米。资格标准是持“封闭式”结束10次。

到了宋朝的时候,宋帝赵匡胤害怕藩镇,的割据政权会重演,所以他采取了重文学轻武器的国策。

首先,在武官考试中增加了文化考试,以检验考生对军事理论的掌握程度。

其次,降低了对功夫的要求,取消了专门的臂力测试,以步射和射马为主要方法,以弩步和剑矛器械为辅助方法。其中,弓、弩和其他工具的重量等级也被分类。然而,到了元代,为了加强蒙古人的统治,统治者不仅禁止汉人学习武术和藏匿武器,还取消了武术考试。

大图模式

明朝初年,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希望用文化和军队来培养人才。因此,他不赞成文官和军职分开,也没有长期设置文官和军职。直到八年前在天顺, 明宪宗,武术考试才在明朝建立96年后重新开放。这时,考试的重点是马弓和兵法。明朝万历年间,边疆处于紧急状态。法院试图加强军事演习以选拔人才,但失败了。此后,清朝继承了明末的武举制,这是中国武举制发展的高峰。据记载,清朝的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测试射击、骑马和射箭;

第二,考技勇;

第三,考考孙子兵法。

其中,第二场比赛的技勇包括三个项目:拉弓、刀舞和扔石头,所有这些都是对考生手臂力量的测试。在此期间,技勇使用的弓、刀和石头有明确的规格。规格依次是第三、第二和第一。此外,举重的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弓必须完全打开三次,刀必须在胸前和胸后舞动。

这表明清代的武考试相当成熟。

然而,与文官考试不同的是,古代武的文官考试并不主导军事人才的选拔,武的文官考试不如文官考试重要。纵观历史,历代名将中很少有擅长武的。然而,武试和文试所选拔的人才的头衔往往是一样的,只是在“学者”和“举人”的头衔前增加了“学者”和“武".举人”两个字

以清朝为例。清初,武考试和文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两者同时举行。此外,只有通过基层考试,才能获得武学生的资格,即武学者的资格,然后参加武乡镇考试。之后,武举人通过了当地考试。最后,在参加全国统考和宫廷考试时,前三名被选中并被分配到各自的岗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考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清末,面对列强的船只和枪炮,刀、弓、箭再也无法抵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不管功夫有多好,他们都害怕菜刀。因此,一些有识之士提议废除武考试。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令:

“据说,武学习科学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基于旧的体系,有许多缺点。然而,原弓,刀,石头和马步射击与军事无关,在今天也没有用。因此,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到灵活务实。后来,武儿童考试和武科学乡和协会考试都将永远停止。”

到目前为止,持续了几千年的武考试已经被废除了。

事实上,纵观武考试的历史,大部分入选的人才都是将军,而不是指挥官。也许这是时代的局限,使得武所选择的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般认为,武科举的官员实际上只是“杂七杂八”,他们的升迁远不如“右”——的官员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