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武举制度,为何在清朝末期被废除?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1-24

武举制度起源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虽然比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只晚了一百多年,但是由于历朝历代对于军人手握大权的忌惮,因此各朝统治者对于武举制都不太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历经千年,几经朝代更替,文科进士都几乎没有间断地被延续了下来,而武举制度却存在地异常艰难,最终被清政府在1901废除。那么本是为封建统治者培养、选拔人才的武举制度,为何会逐渐衰退,最终被封建统治者废除的呢?

清朝重文轻武思想的延续

在清朝的早期,本就是马背民族的满族统治者相当重视骑射、武功,因此对于武举制度也是相当重视,还在前朝武举制的基础上延伸出“武殿试”。但是,随着清廷统治的逐渐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本是为朝廷培养、选拔人才的武举制也开始被清朝统治者所轻视。

由武举制选拔出的人才任职方面,就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武举制的态度。顺治三年规定:武进士(武状元)一甲一位授正三品参将职位,第二名(武榜眼)授从三品游击职位,第三名(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职位,二甲人员授正五品守备职位,三甲授从五品守备。到了康熙年间,武举选拔出的人才一半授营职,一半授卫职务,也就是一半到军营中领兵打仗,另一半为皇帝侍卫。

清朝武官

雍正五年则规定: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卫,第二、第三名皆授二等侍卫,在二甲中选10名任三等侍卫,三甲中选10名授蓝翎侍卫,其人员余全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职务。这一规定便成制度,在之后的近两百年间,都未曾有过改变。由此可见清朝在任职上,对武举制度的态度是逐渐从重视到轻视的一个转变过程。

并且清朝的侍卫名额非常少,一般一等侍卫为60人,二等侍卫为150人,三等侍卫为270人,蓝翎侍卫为90人。这样由武举考试层层选拔而来被授予侍卫职务的武进士,只占了总数的不到百分之五,而其余的大部分名额都给了拥有特权的八旗子弟。这武进士都已经成了这样,那些武举人、武秀才的情况则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这些以武为生的人伤心,山东巡抚沈葆桢曾给朝廷上书的《请停武围片》奏折中讲到:

臣到任日,武举聊衔诉,投营几及十年,不得一差。

武举人们都已经到了这样没工作的境地,也就使得那些以武为生的人不得不改行谋生,从而就使得清朝武生的素质下降。

武魁牌匾

在仕途方面,虽然由武举制层层选拔而出的武进士们授予的官位品级要高于文科进士(文科进士被授予的翰林编修是从六品),但是他们的仕途是远远没办法与文科进士相提并论的。根据学者王德阳所统计,清代文科三甲官至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的三品以上文官共有四百多人,其中状元共有169人。而清朝武科状元共一百多人,官至总督、提督等高级武官的只有15人。并且中级武官都是军队行伍出身,从武举选拔出身的只有寥寥几人,这样一来武举制选拔人才的作用就有名无实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举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清朝武举制是如何逐渐走向衰败的,也可以从武举考试的过程与内容中了解到。清朝的武举制度是从明朝的制度上延续而来,并且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废除一共举行了109次武举考试。清朝的武举考试与文科考试一样都是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一般是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的人数都有固定的数量。除了固定三年一次的武举科考,还会有恩科考试,就是在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喜事的时候,增加一次科考。录取的人被称为武秀才、武举人、武状元等称号。

而清朝武举考试的内容,在乡试与会试中被分为内外三场。据清朝文科考试探花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所述:第一、二场试弓马技勇,是为外场考试,第三场试策略武经,是为内场考试。第一场考在马上射箭,射出九支,中靶三支才算合格;在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也是射九支箭,中三支才算合格。

武举考试

而技勇则是比试提石、开硬弓、舞刀,在这里比试的就是力量和使用力量的技巧了。要比试的弓、石、刀有着不同的重量标准,弓有三号8力弓、二号10力弓、头号12力弓,考试的人可以自己选择弓号,但只能拉三次,每次拉满就算合格。第二项比试舞刀,这里的刀也有型号之分,为80为斤、100斤、120斤,试舞刀者应当有胸前后舞刀的动作,刀的型号可以自己选择,必须要完成一次。第三项是比试提石,同样也分为200斤、250斤、300斤三号,考试的人可以自己选择石号,但是要求石锁必须要提高到腹部以上,离地要有一尺以上,一次完成即可。

在参加考试的考生中,开弓、舞刀、提石必须要有两项是头号或二号成绩才能进入第三个环节的考试,第三场考策论,这场考试曾在康熙年间改为论两篇,题目一般都是出自于《孟子》、《论语》之类的经典;而策一篇题目一般是出自于《司马法》《吴子》《孙子》等。到了乾隆年间,又改为论一篇、策一篇,题目皆出自于《武经七书》。到了嘉庆年间,朝廷体恤武人,知道大多武人不能习文,所以就改为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大约只有一百多字。没有错字,书写完成即为合格。

骑射考试

由此可见,武举考试的内容是足以满足冷兵器时代的需要,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下,这些考试科目已然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当鸦片战争开始之时,擅长开弓、射箭、舞刀这些处于原始军事技艺的中国军人们,完全无法抵挡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的入侵。清朝末期,随着新式火炮的引进,火器的全面推广,才令这些擅长于拉弓射箭的武举人们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的这些技艺也就只能成为了一种展示。

新式武备学堂的兴起使得武举制度加速衰退

武备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从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立最早的武备学堂开始到1902年,全国已经有十几所武备学堂相继建立。这些武备学堂模仿西式学校,引进西方先进的军器、兵法、测绘、炮法、算法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素质,并且学员毕业之后会按照考试的成绩来安排不同的职务,这样就使得广大学员们有更大的积极性来进入到学习中。在这一时期,新式的武备学堂与旧的武举制共同存在,但很明显新式武备学堂更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一来就使得武举制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绥远武备学堂

就以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建的行营武备学堂为例,共有四所随营的学堂,分别是德文、骑兵、炮兵、步兵。1896年,袁世凯下令:

在正兵内考取粗通文字者两百三十余人。以八十人学炮兵,八十人学步兵,二十四人学骑兵,五十人学德文。

袁世凯

学员们每个季度大考一次,监考官、阅卷官和巡查官皆由袁世凯派定,所有规矩如同科举制一样,成绩优异者加薪受奖。并且新兵们的兵器全部都是从国外采购而来,据袁世凯所著的《新建陆军兵略录存》所述,炮兵装备的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产的过山炮与七生特半陆路炮,骑兵装备的是奥国生产的曼利夏马刀和马枪,步兵则装备的是曼利夏步枪。由此可见,新式的武备学几乎堂替代了武举制度的所有功能,不过是将原先旧的考试科目改为近代军事技能,这样一来武举制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废除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当一个国家的制度落后于时代,就会受到别国的侵略,这是历史给出的教训。然而,在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武举制度被证明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还在使用冷兵器的晚清战士更是屡战屡败,而这一不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制度,却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存在了几十年才被废除,这就不得不令我们去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