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临床 | 红红火火的开头,意料之外的结局

 clinicald 2020-09-25

文:李宁 张继明

选自《翁心华疑难感染和发热病例2017》

题记

       众所周知,华山医院感染科以收治发热待查(FUO)疑难病例而著称,其中不乏各种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传统意义上“非本科室业务范围”的病例。身为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感染科医生,我们试图在各种蛛丝马迹中能够精准发现串联所有线索的那根线,然而下面这个病例却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病史摘要

       这是一名57岁的男性患者,以“肺部阴影术后两月,发热伴头痛一月余” 于2015年12月15日收入我科。入院时患者最高体温可达40℃,伴有进行性贫血,看着患者苍白的面容,无力的呻吟,我迫切地想明确患者的病因,到底是否为感染?如果是感染,那感染部位在哪里?

       患者在外院多次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均无效,病原学相关检查一无所获,也没有提示感染部位的蛛丝马迹。这样的情况让我感到无从下手,我想到了PET-CT这一神器。然而PET/CT的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见图1)。

结果: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SUV最大值13.6)、骨骼(包括颅骨)多发FDG代谢(SUV最大值18.6)异常增高,结合病史,考虑恶性病变可能大。脾脏FDG代谢轻度增高(SUV最大值2.6),考虑反应性增生。

      图1. PET-CT

       看着这“红红火火”的PET-CT,诊断再次陷入了两难境界!

       于是我们又去仔细回溯了患者病史。

      患者自2015年8月起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胸部阵发性疼痛,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好转,10月14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左上、左下肺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炎性假瘤。术后10天余患者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伴畏寒寒战、恶心、头痛,自服解热镇痛药后可缓解。病程中患者逐渐出现头部及右下背部皮下肿块,质地较韧,无活动性,按压有疼痛感,表面皮肤无红肿或破溃。

       患者11月份复查血常规WBC 30.46×10^9↑, N%87.8%↑,Hb103g/L↓,PLT616×10^9↑;CRP 157mg/L↑;PCT 1.35 ng/mL↑;血培养未见异常,胸部CT平扫提示左肺多发斑片、索条影及钙化影,考虑慢性炎症。遂予以美罗西林舒巴坦、拉氧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2周,仍有发热头痛。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仍有升高。

       12月1日患者就诊本市某三甲医院,查T-SPOT.TB:A孔10,B孔30。骨髓细胞学检查:粒系明显增生伴红系重度低生骨髓象。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呈增生明显活跃骨髓象,粒红系细胞比例增高,髓系细胞增生,红早幼细胞形态为主,并见少量原始细胞呈核左移,少量杆状及分叶核细胞,红系细胞大致正常,巨核细胞不少见,形态及数目正常,网状纤维染色无增生。基因型诊断结果:JAK2阴性。染色体诊断:未见克隆性数目和结构异常。如果化繁为简来看患者入院前病情,正如概略图图2所示。

图2. 患者入院前病情概略图

临床疑问及思考

       感染、肿瘤还是结缔组织病?这是每一个感染科医生面对FUO病例时必须思考的问题。通常我们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病程在一个月之内的感染性疾病可能大,病程在三个月以上者,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

       在拿到PET-CT结果前,其实我们已经结合已有信息就该问题进行了一轮轮头脑风暴。本患者总病程三个月,入院前发热有一个月病程。且患者是在肺部手术后出现发热,当时血象及炎症指标升高,而且肺部手术病理为“炎性假瘤”,这些都提示感染性疾病似乎可能性大一些。同时患者并非长期住院或社区护理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如果是肺部感染,应该属社区获得性感染,但外院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那么感染病原体中细菌感染的几率大大下降。结合T-SPOT.TB阳性结果,提醒我们分枝杆菌感染需优先考虑。

       但拿到PET-CT结果后,我们不得不再次反问自己,该例患者到底是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不容我们忽视的是,患者病程中曾有皮下肿块,且病程中查白细胞高达30.46×109/L↑,亦有进行性贫血。入院后持续高热,达40℃,查EBV-DNA阳性。这些都促使我们考虑是否可能会有其他病因存在,例如血液系统肿瘤?于是2015年12月28日我们为患者行第二次骨穿 活检。骨髓病理见图3。

图3. 骨髓病理:结构脂肪及骨小梁存在,大部分髓腔纤维化,部分髓腔粒、红、巨核系存在,三系未见明显增生,T淋巴细胞增生(CD3散在 ,数量明显多于CD20/CD79a 细胞),考虑T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免疫组化:CD3、CD2散在( ),CD20、CD79a少量( ),MPO髓系( ),CD34(-),CD117(-),CK(-),SMA(-),ALK(-),CD30(-),EMA(-)。

       既然PET-CT发现骨骼(包括颅骨)多发SUV值高达18.6,考虑恶性病变的可能大;骨髓病理又提示T淋巴细胞增生性病变;再结患者长期发热、进行性贫血、骨质破坏、EBV-DNA阳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似乎是元凶无疑了

       然而就在我们踌躇满志的积极联系血液科拟进一步治疗时,细菌室在血培养送检结核培养2周后的结果回报却给了我们当头棒喝——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经验及教训

       这样的结果惊呆了我们所有人,怎么会这样?!明明PET-CT显示全身骨骼多发FDG代谢(SUV最大值18.6)异常增高,这么典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表现还有骨穿病理的辅助,怎么会错呢?如果不是细菌室及时培养出分枝杆菌,本例患者几乎误诊无疑了。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维局限: PET-CT的SUV值显著升高就是恶性肿瘤吗?虽然PET-CT对分辨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18^F-FDG摄取升高多见于恶性肿瘤,但部分良性疾病也可以出现18^F-FDG摄取升高。有文献回顾显示,18^F-FDG摄取升高的良性疾病的病因中,大部分为炎症性疾病(73.3%),此外良性肿瘤(11%),骨折(3.3%),脂肪坏死等时也可出现18^F-FDG摄取升高。在我们自己的病例中也有病毒感染患者,周身淋巴结肿大,18^F-FDG摄取值>20的患者。因此,不能单凭SUV值显著升高,就盲目判断是恶性疾病。

       那么患者的骨髓病理怎么解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否一定是恶性疾病吗?本例患者因为PET-CT发现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SUV最大值13.6)、骨骼(包括颅骨)多发FDG代谢(SUV最大值18.6)异常增高,加之骨髓病理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增殖,差点铸成大错。其实淋巴细胞增殖分为克隆性增殖: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反应性增殖: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而本例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殖考虑是胞内分枝杆菌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性增生。

       此病例还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当地医院肺部手术病例提示“炎性假瘤”,这真的是炎性假瘤吗?是否是分枝杆菌的肺脏累及呢?因为病人经济拮据,连福建到上海复诊的路费都显窘迫,我们也就无法拿到当时的肺部CT及肺脏病理进一步求证,留下一点遗憾。

后续

       在进一步送检分枝杆菌鉴定具体分型的前提下,我们予利福平、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奈唑胺联合抗痨治疗,但患者体温仍无下降趋势,且在治疗第三天,出现上胸部皮疹伴明显瘙痒,考虑利福平药物热可能,予停用利福平,加用小剂量激素治疗,并继续克拉霉素、乙胺丁醇、利奈唑胺抗痨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第六天,体温降至正常,皮疹逐渐消退。后续分型鉴定出为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继续维持原方案治疗。患者血象逐渐好转,白细胞逐渐由30.46×10^9/L下降至正常范围。再次复查骨穿,未见肿瘤依据,无T淋巴细胞增殖。患者因经济原因,后期未再回上海随访,亦未行PET-CT复诊,电话随访患者基本痊愈。

小结

       该病例告诉我们,哪怕是面对权威的客观检查结果,也要综合分析、三思而后行。诊断和治疗从来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不能因为盲目相信仪器就轻而易举的下结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和其他兄弟科室交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够拓展自己的诊疗思维,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

编辑 | 周泠宏 王睿莹 阮巧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