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必修III第二章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1.反射的概念:在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  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分类:

(1)  非条件  反射:生来就有。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

(2)  条件  反射:后天获得。例如:摇铃狗分泌唾液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感受器是指  感觉神经末梢  ;效应器是指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 

2.突触类型: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 细胞体   树突  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A.  轴突胞体 

B.  轴突树突 

3.传递过程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  神经递质  :如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

②神经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③信号转换: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传递特点:  单向  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    细胞体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一般说来,位于 脊髓 中的低级中枢受 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言语区及受损后的症状:

2.学习和记忆

(1)短期记忆主要与  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海马  的区域有关。

(2)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

(3)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实例

(一)血糖调节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人体血糖正常浓度是  0.8~1.2 g/L 

(2)血糖的首要来源是食物中 糖类的消化、吸收 ;其次是 肝糖原 分解成为葡萄糖,补充血糖;第三是  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成葡萄糖。

(3)血糖的首要去向是进入组织细胞中 氧化分解 ,产生 CO2和水 ,并放出能量;如果血糖仍高于正常值,则合成    糖原和    糖原储存起来,或是转化成  脂肪  和某些  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

(1)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的激素是胰岛素。

(2)血糖浓度升高时,调节胰岛素分泌有两个途径:第一,血糖浓度升高,随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二,血糖随血液循环作用于下丘脑某区域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调节胰岛素分泌的第二个途径是经过反射弧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

(3)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血糖浓度降低后,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也有两个途径:第一,血糖浓度降低,随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第二,血糖随血液循环作用于下丘脑某区域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胰岛A细胞,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的第二个途径是经过反射弧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同时会传到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升高。

(5)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能迅速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这样可以使升高的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加以利用。否则,升高的血糖会因为缺乏胰岛素无法利用,机体也会因为缺乏能量供应而不能正常工作。

(6)对于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属于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属于协同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此过程经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分级调节。

(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这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3)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三)填写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特别提醒】

(1)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合成),由垂体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四)填写体温调节图解

【特别提醒】

(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是由于立毛肌收缩。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  微量    高效 

2.  通过体液运输 

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特别提醒】

激素一经使用,便被灭活。神经递质使用以后,也会被分解。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都能调节生命活动,  神经  调节控制  体液  调节,但  体液  调节又能影响  神经  调节

(2)它们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人体的免疫力

二、人体的免疫系统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和抗体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叫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2)抗体:是由 细胞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蛋白质

2.体液免疫

(1)概念:抗原进入机体后,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这种以B细胞产生的 抗体 为主的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侵入细胞前发挥作用。

(2)过程:

①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②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③抗体发挥作用的方式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

④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记忆细胞和更多的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产生更强的免疫。

3.细胞免疫

(1)概念:当抗原侵入机体细胞后,体液中的抗体不能与之结合而将其消除,此时需要依靠 T 细胞来消灭这些抗原,这种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

(2)过程:

①细胞免疫的开始阶段与体液免疫基本相同,都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或者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T细胞。

②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③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记忆细胞和更多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④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⑤对于病毒和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当病原体进入细胞,细胞免疫使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清除。

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1)概念:已产生 免疫 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特点

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 破坏组织细胞 ,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个体差异

(3)预防方法

找出 过敏原 ,避免再次接触。

2.自身免疫病

(1)概念: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

(2)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举例:艾滋病

①中文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②英文简写: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③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④致病机理: 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 T 细胞。能够侵入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多数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
曹立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分子生物学硕士,16年教龄,八届高三毕业班经历。黑龙江省高考阅卷顾问,黑龙江省学业水平测试质量评估组成员。教学风趣幽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发表省和国家级文章多篇,出版《高中生物精要速览》、《高考生物核心知识一本通》等多部教辅书籍,尤其新近出版的《高考生物核心知识一本通》一书畅销全国,为广大师生所喜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