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18题22分)

1. 兼性异染色质具有(    )的特征。  (单选l分)

A. 染色质始终凝集从不转录  B. 染色质松散时可以转录

C. 染色质始终凝集可以转录    D. 染色质松散时不可以转录

【解析】: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又称功能性异染色质,在特定细胞或在特定发育阶段呈凝缩状态而失去功能,在另一发育阶段时又呈松散状态而恢复功能,如X染色质。它在松散的时候是可以转录的,所以答案为B。

2. 亨廷顿氏(Huntington)舞蹈病是由于编码huntingtin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    )过度重复造成

的一种遗传疾病。  (单选l分)

A. AGC              B. GGG          C. CAG          D. CGA

【解析】:亨廷顿氏舞蹈症病也叫舞蹈病,是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的一类,主要是家族遗传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携带伯尔诺病毒的犬类)而发生突变。患者第四对染色体内DNA内的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答案:C

3. 癌细胞一般具有下列哪种细胞活动特征?  (单选l分)

A. 核酸合成减弱   B. 细胞周期停滞   C. 蛋白质合成减弱   D. 糖酵解显著增强

【解析】:癌细胞核酸合成增强,细胞快速分裂,虽然部分蛋白如粘连蛋白糖蛋白合成减弱但分裂相关的蛋白合成却是离不开的,所以ABC不对。至于糖酵解,正常情况下p53蛋白可以与磷酸戊糖途径上的第一步反应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相结合,并且抑制它的活性,细胞中的葡萄糖因此被主要用于进行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在p53发生突变或缺失的肿瘤细胞中,由于p53的突变使它失去与G6PD结合的能力和对G6PD的抑制,细胞中利用葡萄糖的另一代谢途径即磷酸戊糖途径因此加速进行,大量消耗葡萄糖。这一发现部分解释了自19世纪20年代末科学家所提出的Warburg现象(Warburg effect)。另外,由于磷酸戊糖途径的加速,产生大量NAPDH及戊糖(DNA的组份原料),可以满足肿瘤细胞快速生长所需要的大量的DNA复制。答案:D

4. 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主要区别包括  (多选2分)

A. 是否引发炎症反应 B. 有无信号转导过程 C. 有无蛋白质的合成 D. 是否随机降解DNA

答案:AD

【解析】: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or apoptosis)也常常被称为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主动的有序的死亡方式。具体指细胞遇到内、外环境因子刺激时,受基因调控启动的自杀保护措施,包括一些分子机制的诱导激活和基因编程,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体内非必需细胞或即将发生特化的细胞。而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时就像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一样,凋亡细胞散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炎症反应,不遗留瘢痕。死亡的细胞碎片很快被巨噬细胞或邻近细胞清除,不影响其它细胞的正常功能。

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 Nec)则是一种由激酶的激活而引发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在2005年由哈佛大学医学系细胞生物学的华裔教授袁均英先生提出,是除凋亡及坏死之外的第三种细胞死亡通路。该学说提出被认为是细胞死亡机制理论的一个巨大突破,在学术界引起很大轰动,袁钧英教授也因此获2005年美国NIH颁发的主任先驱奖。北生所的王晓东教授及其团队在此基础之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发现死亡受体(例如TNFR1)的激活最终可以诱发程序性细胞坏死,而起动细胞坏死的信号转导主要依赖于激酶RIP1RIP3的调控。细胞坏死发生之后,RIP1RIP3相结合并激活了RIP3的激酶活性,然后RIP3发生自身磷酸化,使其可以特异性的和底物MLKL相结合,MLKL进而被RIP3磷酸化。MLKL的磷酸化使其从单体状态向多聚体状态的转化。多聚化的MLKL可以结合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s)和心肌磷脂(cardiolipn),从而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上;并在这些膜结构中形成通透性孔道,从而破坏膜的完整性,引起细胞坏死。他们多篇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Molecular Cell上,其中下左图这副梵高风格的封面(我很喜欢)便是MLKL分子破坏细胞膜的机理,下右图为详细过程。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程序性坏死不是凋亡,也不是普通的坏死。它有着与通常的细胞坏死类似的形态学特征,但却受到特别的死亡信号通路调控。凋亡有两条信号通路,即由细胞膜上的死亡受体介导的线粒体非依赖性途径和由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启动的线粒体依赖性途径,两条途径均需caspase的活化及其诱发的级联反应。程序性坏死与凋亡是由死亡受体介导的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它不依赖于caspase,也不需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一般情况下,细胞在caspase活性被抑制而不能发生凋亡的情况下会启动程序性坏死。

本题中,AD均是凋亡与坏死的表象区别,同样也是程序坏死与程序凋亡的区别。至于信号传导与蛋白合成的选项,与凋亡相同,程序性坏死同样具有信号传导和蛋白合成,所以本题答案为AD。如果对该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参考相关文献,如百度“程序性坏死研究进展,或googleNecroptosis”

5. 关于胆固醇的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2分)

A. 细胞质膜的内外小叶均有分布

B. 仅分布在细胞质膜的外小叶

C. 胆固醇是各种生物体细胞质膜的固有成分

D. 胆固醇是细胞质膜中脂筏的基本结构组分之一

【解析】:胆固醇仅存在真核细胞膜上,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1/3,植物细胞膜中含量较少,细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中不含有胆固醇,在真核的酵母中替代胆固醇的是麦角固醇。胆固醇是脂筏的基本成分之一,其功能是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所以C选项不对,D选项对。

胆固醇分子的翻转活动是经常发生的,它们经常在两个脂质单层之间进行着快速再分布(如右图)。故在质膜内外均有,A选项对B不对。答案为AD。

6. 以下有关光学漫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2分)

A.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能达到1nm      B. 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多数病毒

C.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能达到0.1nm    D. 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到蛋白与核酸分子

【解析】:显微镜的分辨力的大小由物镜的分辨力来决定的,而物镜的分辨力又是由它的数值孔径和照明光线的波长决定的。当用普通的中央照明法(使光线均匀地透过标本的明视照明法)时,显微镜的分辨距离为d=0.61λ/NA;式中d——物镜的分辨距离,单位nm。λ——照明光线波长,单位nm。NA ——物镜的数值孔径。例如油浸物镜的数值孔径为1.25,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00nm ,取其平均波长550 nm,则d=270 nm,约等于照明光线波长一半。一般地,用可见光照明的显微镜分辨力的极限是0.2μm。AB错误。答案:CD

7. 溶酶体的功能包括  (多选2分)

A. 降解由胞外环境进入胞内的物质     B. 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及衰老的细胞器

C. 吞噬和自噬                       D. 胞吐

【解析】:ABC为溶酶体的常见功能。本题的争议之处在于胞吐算不算功能,溶酶体的确有胞吐作用。如铜可以通过溶酶体的胞吐作用或ATP酶的铜转移作用而进入胆汁内,胆汁中的铜也可以是肝细胞溶酶体对存在于胆汁中铜结合蛋白分解的结果。所以严格来说D也是溶酶体作用,不过一般意义下把胞吐算作细胞的功能。最终本题修改了标答,选ABC或ABCD都可以。

8. 以下列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l分)

    A. 脂膜由脂双层构成,内外表面各分布一层球状蛋门质

    B. 脂膜由脂双层构成,中间有一层蛋白质

    C. 脂膜由脂双层构成,蛋白质以不连续的颗粒形式嵌入脂层,脂分子可以移动,蛋白质不能移动

    D. 脂膜由脂双层构成,蛋白质以不连续的颗粒形式嵌入脂层,脂分子和蛋白质的均呈流动状态

【解析】:高中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此略。答案为D。

9. 细胞中的核糖体根据定位不同可分为游离核糖体和结合核糖体,下列哪一组细胞器的蛋白质

游离核糖体合成?  (单选l分)

A. 线粒体,叶绿体,分泌泡               B. 内质网,绷胞核,高尔基体

C. 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               D. 线粒体,细胞核,叶绿体

【解析】: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泌泡内蛋白由结合核糖体合成,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由游离核糖体合成。答案:D

10. 如果线粒体内膜的不通透性被破坏,会导致以下哪种结果?  (单选l分)

    A. 氢离子梯度无法形成,ATP无法产生      B. 糖酵解无法进行

    C. 三羧酸循环无法生成ATP        D. 电子传递链无法将NADH携带的电子传递到氧

【解析】:化学渗透假说。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有同学对C有异议,因为TCA产生的是GTP。事实上哺乳动物产GTP,植物微生物直接产ATP(一说除了哺乳类所有高等生物都ATP),且GTP最终也会转化为ATP,所以根据出题人意图,A选项应无异议。GTP对蛋白合成、信号传导有特殊意义(原理不清),但一般情况下功能主要靠ATP。这与A碱基在化学进化中可能形成最早最简单有关。答案:A

11. 内质网是细胞中的“钙库”之一,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l分)

A. 钙离子从细胞质扩散到内质网中

B. 内质网上的钙泵将钙离子从细胞质主动运输到内质网

C. 钙离子通过内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主动运输到内质网

D. 钙离子通过钠钾泵协同转运到内质网

【解析】:内质网腔中的钙离子浓度是细胞中最高的,因为内质网膜上含有主动运输钙离子的Ca-ATP 酶, Ca2+是细胞内重要的离子形态信号分子, 而因此内质网在细胞信号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钙离子泵有两类:其一是P型离子泵,其原理与钠钾泵相似,每分解一个ATP分子,泵出2个Ca2+。位于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上的钙离子泵是了解最多的一类P型离子泵,占肌质网膜蛋白质的90%。另一类叫做钠钙交换器(Na+-Ca2+ exchanger),属于反向协同运输体系(antiporter),通过钠钙交换来转运钙离子。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钠泵活动建立的膜两侧钠离子浓度梯度势能,将细胞内的钙离子排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低的游离钙离子浓度。例如,心肌细胞在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流入细胞的钙离子,大多数是由钠钙交换体排出细胞的,少部分由肌膜上的钙泵排除细胞。如果用哇巴因抑制钠泵的活动,将减低钠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从而减小钠钙交换的速率,造成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关于细胞钙转运机制详细的分类与解释见第40题。此处A不对,C里的钙通道是内质网向外释放Ca2+的通道,D中的交换器主要在细胞质膜上。故答案为B。

12.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  (单选l分)

A. 保证母细胞完整地一分为二        B. 保证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保证母细胞的细胞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 保证母细胞的细胞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B

13.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之处在于  (单选l分)

A. 癌细胞不能合成DNA              B. 癌细胞被锁定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

C. 癌细胞不受细胞周期检验点的控制   D. 癌细胞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

【解析】:癌细胞也有细胞周期,也需要间期合成必须的物质,只不过这样的细胞周期不再有检验点限制。哪怕是受精卵都有细胞间期,只不过比较短。所以答案为C。本题有两个C选项后来作废了。

14. 拟南芥叶肉细胞有5对染色体,下列关于拟南芥细胞染色体数目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l分)

A. 成熟花粉粒中的营养细胞有l0条染色体    B. 珠被细胞有l0条染色体

C. 胚乳细胞5条染色体                    D. 胚囊细胞有l0条染色体

【解析】:拟南芥是蓼型单孢子型胚囊。营养细胞单倍体5条,珠被是母体细胞10条,胚乳三倍体15条。胚囊七细胞八核怎么算都不是10条。关于不同类型的胚囊发育详见第21题。答案:B

15. 关于大肠杆菌与小鼠细胞相同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l分)

A. 均含有环状DNA和线状DNA          B. 均不含有线状DNA和核糖体

C. 均含有环状DNA和核糖体               D. 均含细胞核和核糖体

【解析】:小鼠线粒体有环状DNA但E.coli没有线状DNA;二者均有核糖体但E.coli没细胞核。答案:C

16. 光呼吸涉及三个细胞器的相互协作,分别是  (单选l分)

A. 叶绿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B. 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溶酶体

C. 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         D. 叶绿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解析】:略。答案:C

17. 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可以向胞外分泌可溶性色素的微生物是  (单选l分)

A. 粘红酵母 ( Rhodotorula glutinis )          B. 黑曲霉 ( Aspergillus nige )

C. 天蓝色链霉菌 (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解析】:考前刚好讲过,不过只举了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个例子,如图所示。在这里粘红酵母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的都是类胡萝卜素类色素,脂溶性,这个最好理解;黑曲霉产黑色素,黑色素(melanin) 是一类由细菌、真菌及动植物产生的棕黑色色素(跟香蕉变黑、皮肤变黑的黑色素是一大家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属非均质的类多酚聚合体,通常不溶于水、酸溶液和普通有机溶剂,这个也好说。天蓝色链霉菌产可溶色素,呈暗蓝色,成分复杂,根据碳源和其它培养条件的不同产生不同类别的色素,包括淀粉蓝素、花青糖苷、天蓝菌素、放线紫素等等,有些水溶有些脂溶,结构就不一一放了。另外:红曲色素中70%~80%为脂溶性色素,其它常见色素如下文档所示。答案:C http://www.docin.com/p-50580181.html

18. 红曲霉是食品工业常用的菌株,其生活的细胞参与TCA循环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的  (单选1分)

A. 内膜          B. 基质         C. 嵴内隙           D. 膜间隙

【解析】:红曲霉属于散囊菌目,是一种子囊菌曲霉科真菌。所以TCA就是正常真核细胞的节奏,当然,正如部分同学指出,其琥珀酸脱氢酶还是在内膜上的。但基于这是个单选题,所以答案选最为主要的场所B。答案:B

二、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    (22题30分)

19. 以下对根冠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l分)

A. 根冠细胞的壁仅具中胶层和初生壁  B. 根冠中央的细胞中常含有淀粉粒

C. 根冠周围的细胞会不断死亡脱落   D. 根冠细胞持续分裂以保持根冠细胞数目大致不变

【解析】:根冠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新细胞来自分生区。其余的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为D。

20. 筛管分子和筛胞都是输导有机物的细胞,下列哪一句描述不符合两种细胞的发育与结构特点?  (单选l分)

A. 执行功能时是生活细胞              B. 成熟时细胞中缺乏细胞核

C. 具有来源于同一原始细胞的伴胞      D. 细胞之间通过联络索沟通

【解析】CD都是对的。因此原来答案给的C,后来就作废了。答案:CD(删除)

21. 关于小麦雌配子体从珠心原基中的发育开始到胚囊成熟,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单选2分)

A. 孢原细胞起源于珠心表皮下方

B. 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逐渐积累胼胝质的细胞壁

C. 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大孢子,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配子体

D. 卵细胞位于成熟胚囊的珠孔端

【解析】:同第14题,小麦也是蓼型(Polygonum-type,单孢子型)的胚囊。AD选项正确很容易判断,B选项最终在胡适宜老先生的《被子植物胚胎学》上找到了出处:单孢子型大孢子母减数分裂前有胼胝质生成,四孢子型则没有(见p77-78)。所以ABD选项都没有问题。C选项中由于蓼型3个大孢子退化,只有一个发育成雌配子体,所以C错。本题答案为C。

22. 给一个新植物物种进行命名要用双名法,双名法的书写格式是  (单选l分)

A. 科名+属名+定名人 B. 属名+种名+定名人 C. 属名+种加词+定名人   D. 种名+属名+定名人

【解析】:这个是系统学基本功~答案是C。部分同学是在《普通动物学》上看的,刘凌云老师把“种加词”写做“种本名”,这可能是给大家造成困惑的原因。其实这只是翻译问题,二者一个意思,原文都是specific epithet。答案:C

23. 苔藓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之一,限制其适应陆生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多选2分)

A. 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内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

B. 没有真根,只能靠假根或其它表皮细胞来行使吸收功能

C. 有性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才能完成

D. 性器官外围有不育细胞为之保护

【解析】:苔藓植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条件的特征: (1)植物体表面具一层角质层,可以减少蒸腾。(2)产生了假根,具有固着作用和一定的吸收能力。(3)大多有了一定的拟茎叶分化和一定的组织分化,即使植物直立在陆地上,枝叶能在空中伸展,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4)性器官外围有不育性的细胞为之保护。(5)合子不离开母体,吸收母体营养发育为胚,并受到母体的保护。(6)孢子无鞭毛而有细胞壁,能耐干燥,孢子细小,散布不借水而借助于空气,而且孢子囊高举,产生弹丝或萌齿有助于孢子的散布。水生生活特征: (1)植物体组织分化程度不高,体内无维管组织,输导能力不强。(2)没有真根,水分和无机盐常靠叶片来直接吸收。(3)精子具鞭毛,借水作用才能与卵结合。这些特征限制了苔藓植物向陆生生活发展,仅能生长于潮湿地方。本题为植物学经典原题。由上可见,ABC均是脱离不了水环境限制的表现,D反而是适应陆生的表现。答案:ABC

24. 下列有关地钱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单选l分)

    A. 地钱的营养体可以产生胞芽,胞芽成熟时脱落,并在土中萌发成为新一代的孢子体

    B. 地钱的颈卵器和精子器分别产生卵和精子,受精过程必须有水的参与才能完成

    C. 地钱的孢子体十分简单,仅由基足、蒴柄和孢蒴组成,必须寄生在配子体上

    D. 地钱的卵在颈卵器中完成受精作用,形成胚,并进一步发育成孢子体

【解析】:地钱的胞芽来自其叶状体(配子体),行营养生殖,故生成的新植株仍是配子体。A错误,其余均正确。答案:A

25. 下列有关松树花粉传播与萌发的描述正确的是(单选l分)

    A. 花粉借助风的作用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在贮粉室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并进入雌配子体

    B. 花粉借助传粉滴的作用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在贮粉室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并进入雌配子体

    C. 花粉借助风的作用到达胚珠并萌发形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和雌配子体

    D. 花粉借助传粉滴的作用达胚珠并萌发形成花粉管通过珠孔进入胚珠和雌配子体

【解析】:每年春季,当松树的雄、雌球花各自发育成熟后,花粉粒从花粉囊内逸出,带着翅膀的花粉粒很轻,可随风飘向很远的地方。同时雌球花上的胚珠分泌出无色的传粉滴,盖住珠孔,等待花粉粒的到来。它的作用是把落在传粉滴上的花粉粒粘住,并带进珠孔,进入贮粉室,这个过程叫传粉,花粉将在贮粉室萌发。另外请教了一下北师大植物学的老师,松的传粉受精过程中间有两次长暂停,传粉后有一次,受精后有一次。松的秋花从传粉到成熟大概要10-12个月,所以还可能有会问松树上能看到几年的球果——应该是3年的:前年的球果,种子脱落,去年的球果,刚成熟,今年的球果,刚传粉。这种现象的适应意义我们都还没认有细想过,但应该是有的。答案:B

26. 研究发现,拟南芥中存在脱落酸的受体,感受脱落酸的信号。与野生型相比,缺失这类受

    体功能的突变体,其可能的表型为(多选2分)

    A. 气孔运动对脱落酸更敏感    B. 气孔运动对脱落酸欠敏感   C. 更耐旱   D. 更不耐旱

【解析】:ABA可促进气孔关闭,缺失受体,则对ABA欠敏感,关闭调节受阻,植物更不耐旱。答案:BD

27. 营寄生生活的吸虫与自由生活的涡虫的体壁有很大的差别,以下描述正确的是(单选l分)

A.   吸虫的体表没有纤毛,但密布细小的微绒毛   

B.   吸虫的表皮层没有成杆状体细胞

    C.   吸虫的表皮是一层合胞体,有一些结晶蛋白所形成的棘钳

    D.   吸虫由于较少运动,环肌和纵肌退化

【解析】:吸虫为适应寄生环境,其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也无一般的上皮细胞,而大部分种类发展有具小刺(有棘,但不叫棘钳)的皮层。一些概念如下~ 微绒毛:单殖吸虫的表面大都具有短的、分散的微绒毛。有的种类则不具微绒毛,但有浅的小窝。还有的种类则有一种十分特别的现象:虫体的某部位没有皮层,大块大块的皮层仅松散地与表面相连,基层就是虫体的外被。所以A不是吸虫的共有特征。成杆状体细胞:涡虫上皮细胞内散布有一些垂直于体表的杆状体(rhabdoid),它是由实质中的成杆状体细胞所形成,而后贮存于表皮细胞之内的。当涡虫类遇到敌害或强烈刺激时,大量的杆状体由细胞内排出,杆状体到外界遇水后形成粘液。涡虫用粘液包围起身体或用粘液攻击敌人,所以杆状体有防卫及攻击能力。有人认为杆状体与腔肠动物的刺细胞有某种进化联系。扁形动物的上皮细胞之间有腺细胞或腺细胞的细胞体深陷于实质中,而以腺管穿过上皮细胞层开口到体外。吸虫没有,B对。合胞体: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 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 棘钳:棘皮动物体表具长短粗细不等的棘状突起,称之为棘。有的棘的上端分叉呈钳状,由三块小骨片组成,能通过闭合运动清除体表的污物,又称棘钳称为叉棘或棘钳。C不对。最后,吸虫仍存在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muscle)组成。总结如下图。答案:B

28. 节肢动物的一大特征是具有带关节的附肢。在演化的过程中,附肢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

化。以下节肢动物的身体部位不是由附肢演化而来的是(单选l分)

    A. 小颚    B. 纺绩器    C. 中尾丝    D. 脚须

【解析】:在缨尾目和蜉蝣目中,腹部第十一腹节上一对尾须之间还有一根与尾须相似的、由末端腹节背板向后延伸而成的细长分节的外突物,称中尾丝(caudal filiament)。中尾丝与尾丝不同,不是附肢。其余均是,故答案为C。

29. 两栖类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反映了其水陆过渡的演化地位。以下不属于两栖类呼吸

方式是(单选l分)

    A. 鳃呼吸    B. 肺呼吸    C. 鼻咽腔呼吸     D. 皮肤呼吸

【解析】:两栖类呼吸器官有四种,其中囊状肺为主要呼吸器官,皮肤和某些种类的口咽腔黏膜为辅助器官,而幼体和某些成体以鳃作为呼吸器官。肺的进化顺序为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呼吸方式为吞咽式呼吸,出现声带发声,呼吸道短,出现内鼻孔。但C是鼻咽腔所以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爬行类的水生乌龟也发展出了具渗透性的皮肤,某些爬行动物甚至可用泄殖腔来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Orenstein, 2001)。即使具有这些构造,它们仍需要肺脏来完成呼吸作用。

在各个主要的爬行动物种类之间,完成肺部换气的方式并不相同。鳄鱼其实拥有和哺乳类动物相似的有肌肉横隔膜。不同的是,鳄鱼的横隔膜将耻骨拉回(部分的骨盆,在鳄鱼中能移动),从而使肝下降,以腾出空间使肺能胀大。这种横隔膜式的机制被称作肝活塞。乌龟还可以用肛门呼吸。如澳大利亚的费兹洛河龟,屁股那里有两个大滑囊,能够帮助舒张泄殖腔从水中获取氧气,以此来延长它们的潜水时间。其实许多啮龟也都能用泄殖腔来获取水中的氧气。2002年,Toni E. Priest和Craig E. Franklin在对费兹洛河龟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它把用屁股吸氧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令龟无法企及的境界。普通啮龟通过泄殖腔所吸收的氧气含量只占其总氧气摄入量的4%,而费兹洛河龟就显得有点出类拔萃了,它的泄殖腔吸氧量占总量的41%,也就是说它获取的近一半的氧气来自于屁股! (龟因具有厚壳的特殊生理构造,所以肺部并不像常规动物可以通过胸廓的缩放来完成呼吸操作,而是藉由一条连接肺部与前脚的肌肉来拉动达到扩张肺部的动作,接着另一条拉动内部器官的肌肉推挤肺部,完成呼吸作用。细心的饲主,可能曾经发现龟在睡眠时也会发生无意识的四肢抽动现象,那正是它的呼吸动作。) 本题答案为C。

30. 有关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有哪些?(多选2分)

    A. 与胚层和体腔关系密切,真正的循环系统伴随真体腔的形成出现

    B. 与呼吸形式和呼吸器官的关系密切

    C. 不存在血细胞,呼吸色素位于血淋巴中

    D. 没有独立的淋巴系统

【解析】:A是对的不解释。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的程度往往与动物的呼吸形式以及与呼吸器官的结构有关系。当动物的呼吸器官比较集中,比如具有发达的鳃呼吸的动物,它们的循环系统就相对复杂。同是节肢动物,像甲壳虫纲动物对虾的鳃就集中在头胸部,它的循环系统也就比呼吸器官分散在全身的、用气管呼吸的昆虫复杂得多。至于有些身体微小、生活在水中的小型甲克动物则完全用体表呼吸,它们的循环系统也就退化成或只有心脏没有血管,如枝角类;或完全消失了,如一些桡足类。无论何种方式,都是适应动物生活方式的结果,最终目的是保证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B对。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具有吞噬并清除异物或体内衰老细胞、代谢废物,运送营养物质,修复被损坏组织的功能,有的吞噬细胞有储存脂肪和糖原的作用。附带总结几种呼吸色素类型: 1、呼吸色素存在于血浆,不存在于血细胞。原始海产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可能只是一种和海水相同的液体,因为溶于海水中的氧气已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2、有些软体动物(血蛤)、环节动物和昆虫血浆含血红蛋白,大部分的软体动物、甲壳类血蓝蛋白。血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离子的蛋白质,也有与氧结合的性能,但结合能力较血红蛋白低。血蓝蛋白的血素使血液呈淡蓝色,血蓝蛋白是无色的,和空气接触变为蓝色。一些血色素和相应的金属离子:血红蛋白、血褐蛋白、血绿蛋白三种呼吸色素是含铁的呼吸色素;血钒蛋白是含钒的呼吸色素,血锰蛋白是含锰的呼吸色素。 3、少数软体动物的血液中发现有红血细胞,为椭圆形,也可发生溶血现象(如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大多数软体动物没有红血细胞,白血细胞分为有颗粒型和无颗粒型两种,大多数能做变性运动。血液无明显的凝血现象、无纤维蛋白原,但血细胞有凝集现象。4、甲壳类的血细胞全是无色的白血细胞。其它具有血红素的无脊椎动物:环纹背睾纽虫和纽虫的红细胞内存在血红蛋白,摇蚊幼虫也有。由上可见,血细胞还是各种有的~所以C不对。脊索动物门有无真正的淋巴管,尚有争议。到无颌类,血管系统已有相当大的进化。心脏和大血管壁的基膜外有相当厚的肌层。但是否有淋巴系统,仍不明确。不过到硬骨鱼类及更高级的动物时,微血管已与哺乳类基本相似,内皮细胞的连接十分紧密,血管系统再不能取代淋巴管的功能,随之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淋巴系统。所以一般认为,在硬骨鱼之后才出现独立的淋巴系统,所以说D也是对的。答案:ABD

31. 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器官称为腺体。在人体中,外分泌腺的腺细胞有一种常见的分

泌方式:分泌颗粒被界膜包围,释放时分泌颗粒的界膜与质膜融合,从而将分泌物排出,不

损伤腺细胞的完整性。以上描述的是(单选2分) 【动生】

    A.   全浆分泌    B. 局部分泌  C.   融合分泌    D. 无损分泌

【解析】:外分泌腺的腺细胞有几种分泌方式: 1)透出分泌:分泌物以分子的方式透出细胞膜,例如胃壁细胞盐酸的分泌。2)局部分泌:也叫胞吐分泌。所形成的带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到细胞的游离面并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胞吐出去,细胞膜本身不受损伤。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都是此种分泌方式。3)顶浆分泌:胞质中形成的分泌物移到游离面质膜下后,顶着质膜向外突出,最后自突出部位与细胞折离,损伤的质膜很快修复。乳腺和汗腺细胞都为顶浆分泌。4)全浆分泌:当胞质内充满分泌物后,细胞发生死亡性变化,最后整个细胞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除,由邻近的腺细胞补充。皮脂腺细胞属于全浆分泌型。

根据以上信息,题干描述的应该是胞吐类型的局部分泌。融合分泌的概念没有找到,从字面意思来看,局部分泌倒是有融合的过程,而其他几类分泌均没有。至于无损分泌,可以看到,透出与局部分泌都是无损的,因此答案选B。

32. 网状组织主要分布在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中,形成器官内部的网状支架,并具有防护功能,

它主要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单选l分) 【动生】

A.   外胚层    8. 中胚层    C.   内胚层    D. 中胚层和内胚层

【解析】:网状组织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类,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答案为B。

33.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又称神经膜细胞,是脊椎动物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施万细胞的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多选2分) 【动生】

A.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绕轴突形成髓鞘

B. 施万细胞对神经元起绝缘、支持、营养等作用

C. 在施万细胞参与形成髓鞘的神经元细胞中,动作电位在朗飞氏结处跳跃传导

D. 是一一种神经胶质细胞

【解析】: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无突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为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胶质细胞具有支持和引导神经元的迁移,参与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再生,参与免疫应答,形成髓鞘以及血脑屏障,物质代谢和营养的作用以及参与神经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的维持等作用。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营养作用,协助神经元的代谢,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血管周足和突起连接毛细血管与神经元,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作用。

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也叫神经膜细胞(neurolemmal cell) 是分布于脊椎动物外周神经系统中包绕轴突形成髓鞘的胶质细胞。起绝缘、支持、营养等作用。

根据以上信息,除了A意外都对,答案为BCD。

34. 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呼吸和取食效率均获得提高。哺乳类的次生腭是由哪几块骨的腭突所共同形成答?(单选l分)

A. 前领骨、上颌骨、翼骨    B. 前颌骨、上颌骨、腭骨 

C. 前颌骨、腭骨、翼骨     D. 上颌骨、腭骨、翼骨

【解析】: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等骨的腭突共同形成。翼骨(pterygoid bone)在副蝶骨的两侧,呈“八”字形,前端与一组长的腭骨相关节,后端向后方与方骨相关节。这没啥好说的。。。答案:B

35. 蛇是十分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下列哪个不属于其特征?(单选l分)

A. 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    B. 头骨不存在颞窝,颞上弓和颞下弓全失去

C. 脊柱分区不明显,仅分化为尾椎和尾前椎,椎体均为前凹型

D. 受体形限制,成对的肺和。肾从左右排列变为前后排列

【解析】:蛇是较为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适于以腹部擦地爬行。体呈圆筒形,无四肢和胸骨,腰带可能存在,但一定无肩带(如蟒蛇就保留有退化的腰带和残余的后肢)。不能形成胸廓,所以可吞噬比体形大的食物,A是其特征。

大多数现代爬行类(蜥蜴、蛇、鳄)和鸟类属于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2个颞窝;但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蜥蜴类失去颞下弓,仅保留颞上窝;蛇类的颞上弓和颞下弓全失去,因之也不存在颞窝了。故B也是对的。其脊柱由多枚脊椎骨组成,分区不明显,仅分化为尾椎及尾前椎两部分。脊椎骨属于前凹型,即椎体前方呈凹形,后方呈凸形,因此前后两个椎体就构成一个关节,身体也较灵活,C是其特征。蛇的左肺通常退化(蟒科特殊,有成对的肺),无膀胱。因受体形的限制,成对的肾脏和生殖腺,从左右相对排列而变为前后位置,因此D不对。综上,答案为D。

36. 下面关于胰岛素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2分) 【动生】

A. 胰高血糖素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胰岛素分泌

B. 迷走神经兴奋时分泌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分泌减少

C. 血糖浓度是重要的因素,血糖降低时分泌增加

D. 进食后,肠黏膜分泌抑胃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E. 氨基酸和血糖对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有协同作用

【解析】: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升高血糖便可以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对血浆胰岛素浓度有协同刺激作用,输注游离氨基酸可引起血浆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抑胃肽:空肠中浓度最高,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也有一定量的分泌。它的生理作用为: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刺激胰岛素释放;抑制胃的蠕动和排空;刺激小肠液的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综合以上信息,CD说反了,故答案为CD。

37. 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具有下列哪项生理功能?(单选l分) 【动生】

A. 激活胃蛋白酶原    B. 进入十二指肠后可促进胰液的分泌

C. 中和胃酸      D. 保护胃黏膜      E.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解析】: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一种由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与维生素B12结合,是B12肠道吸收的必需因子。答案为E。

38. 半规管是与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器,不同动物类群半规管的数量不同,分别具有l个、2个和3个半规管的一组动物是(单选l分)

A. 丈昌鱼、七鳃鳗、虎           B. 盲鳗、七鳃鳗、青蛙

C. 七鳃鳗、虎鲨、黑斑蛙         D. 鲤鱼、牛蛙、扬子鳄

【解析】:盲鳗一个(后),七鳃鳗两个(前、后,无水平),从鱼开始都是三个。答案为B

39. 关于血液中的气体运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单选l分) 【动生】

A、绝大多数氧气是通过化学结合的方式运输的

B、pH值降低会引起氧气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

C、大多数二氧化碳是通过溶解于血浆中的方式运输的

D、温度升高会引起氧气与血红蛋白亲和力降低

【解析】:氧的化学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所以A对。BD描述的也是正确的现象,这样氧气便能在pH较低、温度较高的机体组织中释放出来。CO2的运输中,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结合的占95%(碳酸氢盐形式的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答案:C

40. 钙离子跨过神经元细胞膜的方式包括  (多选2分) 【动生】

A. 初级主动转运         B. 次级主动转运(协同转运)

C.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D. 离子通道型受体      E.  G蛋白耦联受体 

【解析】:总结一下细胞上的钙通道钙泵如下:

1. PMCA pump (plasma membrane calcium pump)Ca2+-ATP酶(质膜钙泵)——初级主动运输

PMCA 是存在于所有已知真核细胞细胞质膜上的一种PATPase,它具有高亲和力与低容量的特点,主要负责精细调控Ca2+由胞内向胞外的转运,在调节胞内Ca2+稳态上起微调作用。突触体膜(SPMs)上的PMCA在维持Ca2+的低稳态水平中有重要作用。如其功能发生改变,则可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和递质释放。老龄化小鼠中神经元质膜失去PMCA,导致脑功能衰退。另外它的作用还有参与NOS信号通路等,以下简单介绍: 2001年,Neyses 小组发现质膜Ca2+-ATPase (plasma membrane Ca2+-ATPasePMCA)4b 亚型可以与nNOS 发生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中,都存在着这类PMCA4bnNOS 之间的相互作用。

nNOS活化过程中,兴奋性氨基酸通过NMDA受体(NMDA receptorNMDA-R)偶联的钙离子门控通道引发钙离子内流,在胞浆中形成钙离子浓度较高的微区;nNOS通过其PDZ结构域与PSD-95NMDA-R等形成蛋白质复合体,在该微区中较高浓度钙离子的作用下,nNOS与钙调蛋白结合并活化,产生一氧化氮。而在nNOS的去活化过程中,已活化的nNOS通过其PDZ结构域与质膜钙ATP(PMCA)发生蛋白质相互作用,继而被募集到质膜内侧;PMCA通过转运钙离子,在胞浆中形成钙离子浓度较低的微区;钙离子浓度低于某一特定阈值后,nNOS与钙调蛋白的结合被解除,nNOS回复为非激活状态,同时,较低的钙离子浓度解除了nNOSPMCA的蛋白质相互作用,nNOS脱离与质膜的拴系。通过这一机制,神经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钙信号转化为一氧化氮信号以发挥其信号分子功能,同时可有效避免由nNOS过度活化而引起的细胞毒性。质膜Ca2+泵的调控机制:

① CaM的激活:

Ca2+↑→Ca2+-CaM→与钙泵C端结合活化② PIP2水解的双重效应 有限水解:胰蛋白酶切去钙泵C端的抑制肽。 ④ PKCPKA的磷酸化

2. NCX:钠钙交换体——次级主动运输

利用Na+的电化学梯度从胞内排出Ca2+。钠钙交换是神经元、心肌或平滑肌细胞中促使Ca2+浓度迅速回落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低亲和力与高容量在调节胞内Ca2+稳态上起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从胞内除去大量的Ca2+

a) 前向型(forward mode):将钠离子转入细胞内,将钙离子转出细胞。在心肌细胞,这种功能对于舒张期钙离子及时排出细胞很重要

b) 反向型(reverse mode):将钙离子转入细胞内,将钠离子转出细胞。在一些病理状态下,比如缺血再灌注,强心苷中毒时,可以导致反向钠钙交换体激活,造成细胞内钙超载。

3. Ca2+ channel:钙离子通道a) Gated by voltage: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根据钙通道传导性和对电压敏感性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LTN三种亚型。不同VDC开放所需的膜电位不同,经各亚型内流钙离子的所介导的细胞效应也有不同。

i. L型钙通道(long-lasting calcium channel)是目前最具药理学意义的一类钙通道。其激活电位为-10mV,激活需要较强的除极;通道被激活后,开放时间长,失活慢,是细胞兴奋过程中外钙离子内流的主要途径。L型钙通道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其是心肌和心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上与兴奋-收缩偶联、兴奋-分泌偶联有密切关系。

ii. T型钙通道(transient calcium channel)激活电位为-70mV,激活不需要较强的除极;激活后开放持续时间短,失活快。主要存在于心肌、神经元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参加心肌窦房结与神经元的起搏活动和重复发放,维持细胞自律性,并与低膜电位(接近静息膜电位)时钙通道钙的跨膜运动有关,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iii. N型钙通道(neuronal calcium channel)强除极时可激活,失活速度中等。目前仅发现存在于神经组织中,主要触发递质的释放。

iv. 此外,神经元细胞上还存在一种P-型钙通道,需要较强电压激活,失活也慢。b) Gated by ligands:配体门控钙离子通道or离子通道型受体

配体结合于受体后激活。如:NMDA受体是Ca2+进入神经细胞的通道;ATP受体调节Ca2+通道,是Ca2+进入平滑肌的通道。

c) Gated by the emptying of Ca2+ stores:钙池操纵的钙离子通道

在非兴奋性细胞中,钙池调控钙离子通道(SOC)是钙离子进入细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当细胞内质网的钙离子排出后,便会开启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让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而这个细胞现象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Putney J称之为:填充式钙离子涌入理论(capacitative calcium influx),也就是现在常称的钙池调控钙离子通道理论(store-operated channels)。生理意义:调节发炎与免疫。钙离子可以经由钙池调控钙离子通道(SOC)进入细胞,进而活化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可以参与调节细胞发炎物质——白三烯素C4(Leukotrienes C4,简称:LTC4)的分泌与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的释放。

d) 机械操纵型Ca2+通道:

对机械牵张敏感。主要与血管内皮细胞感受血液压力、分泌相关因子以影响血管紧张状态有关。

4. SERCA pump: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

在心肌细胞钙稳态的调节中其重要作用。消耗ATP,逆浓度梯度将Ca2+由胞浆排入肌浆网内。简单说:通道Ca入,钙泵(含交换体)Ca出;初级主动运输容量小微调,次级容量大维稳。

根据以上信息,ABCD均是钙跨过神经元细胞膜的方式,G蛋白耦合受体作用是传递信号,虽然它能够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开放钙离子通道,但本质上跨膜靠的还是通道而不是G蛋白,故本题答案为ABCD

三、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17题22分)

41. 草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捕食类型,下列中表述不正确的是(单选l分)

A. 被捕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到损害,剩余部分具有再生能力

B. 被捕食者没有能力逃脱捕食

C. 被捕食者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通路实现防卫

D. 被捕食者可以通过行为调节避免捕食

【解析】:草食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 1)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损害,通常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2)植物本身没有逃脱食草动物的能力。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 1)食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发展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其食物的植物都毁灭掉。2)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的确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调节动物的行为实现趋避。比如上表皮类脂化合物各组分都刺激或阻止昆虫产卵,活动和取食,影响昆虫附着,改变光的反射等等。植物上表皮类脂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这一系列结果将减少捕食者的捕食,行为调节的确是存在的~详见Annu. Rev. Entomol., 1995.40, pl71~194。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在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的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昆虫的取食、产卵、交配等行为。另外有同学指出植物有拟态昆虫虫卵防止昆虫产卵其上的现象,也是很好的例子(抱歉我是在没找到尚老师原图的出处!)。不过出于普遍性情况的考虑,还是选D最为有把握。答案:D

42. 生物多样性中物种的Q多样性一般包含的因素为(单选l分)

A. 物种相对多度和丰度           B. 物种相对丰度和均匀度

C. 物种均匀度和异质性           D. 物种相对数量和丰度

【解析】Whittaker(1972)提出了以下三种多样性,并定义为:

α多样性,是指同一地点或群落中种的多样性,是由种间生态位的分异造成的,或者说它是反映群落内部物种和种相对多度的一个统一的指标,是一个仅具数量而无方向的特征。α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栖息地或群落内部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

β多样性,指在不同地点或群落中物种的更替或转换,是由于各个种对一系列生境的不同反应造成的,或者说它是物种与种相对多度沿着群落内或群落间,在一个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变化的速率或范围,它是研究群落之间的种多度关系,属于栖息地之间的多样性。在植被生态学中,β多样性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

γ多样性,是指在相距更远地点或群落中种类的不同,即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例如一个岛屿)一系列生境中种的多样性,或者说:景观尺度的多样性。γ多样性是用各种生境的α多样性和生境之间的β多样性结合起来表示的。它们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γ=α*β,其中αβ多样性多可以用纯量来表示,而γ 多样性不仅有大小,同时还有方向变化,因此是一个矢量。其中α多样性指数包括: 1.种的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equitability)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个体数在各物种间分配的均匀程度(各个种的数量比例) 在某种程度上,均匀度反映了异质性,而多度和丰度也是一个意思,所以选项中概括得最好的是答案B答案:B

43.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对动物的生理和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已知可能产生明显的直接效应是(单选l分)  

A.影响鸟类的生殖节律           B.影响哺乳动物的共生菌的组成

C.促进动物分布区向北扩展       D.影响昆虫的生殖和发生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了动植物种群的地理分布,种群大小的变化,物候(植物花期提前,动物的繁殖期提前等),动物行为等。如全球变暖导致加拿大红松鼠的繁殖期提前,这使得它们能够更早地开始采食松果。而由于毛虫发育过程的提前,导致大量欧洲山雀正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为此,这些主要以毛虫为食的山雀可能也会将产卵的时间相应提前。又如全球变暖会导致鸟类产卵提前,迁徙时间变化,分布扩展等。据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近20年来共有120种鸟类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分布范围向北或向西扩展,种类数约占分布于中国鸟类(1 332种)的9.0%,隶属于11目39科。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对于南北半球影响不同,不是都会向北扩展(中国就有一部分向东向南扩展的),因此C选项不准确。而A选项虽然是正确的结论,但不符合“最明显”题这一干要素。B选项暂未找到支持证据。总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温度变化对昆虫影响最大。因为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数量、种类、分布区域与基因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气候变化对于它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而显著的。全球变暖对昆虫的影响有:

1、气候变暖拓宽了昆虫的适生区域,导致昆虫地理分布扩大。2、气候变暖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导致昆虫发生期提前。3、气候变暖下物种适热性差异,导致昆虫与寄主植物同步性改变。4、气候变暖影响昆虫发育繁殖,导致昆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因此本题答案为D

44.信息的传递是生命成分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以下关于信息流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多选l分)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部分归功于信息传递   

B.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单向的

C.动物以尿来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的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   

D.动植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解析】: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行为信息是三大信息类型之一(物理、化学、行为)。其余选项不解释。答案ACD。

45.我国从l997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来防治棉铃虫,其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包括?(多选2分)

A.外源基因逃逸到杂草中,产生抗虫杂草 B.棉铃虫产生抗性,影响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效果

C.其它昆虫受到抗虫棉的毒杀      D.F2代棉种产生的植株不具有抗虫性状  

【解析】:近年热炒转基因居然考题都出了!本题中A是与转基因直接相关的风险。记得中学读科幻世界的时候就有一篇说美国为了防止被其它国际窃取其技术,在出口的转基因作物中植入了自杀基因,结果通过土壤农杆菌感染了中国本土作物,导致作物全灭颗粒无收。。。还挺靠谱! B现象也是存在的:转基因抗虫棉困扰棉农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枯黄萎病加重。转基因抗虫棉对枯黄萎病的抗性不强,近年来连续出现阴雨天气,导致近几年种植区域内枯黄萎病暴发成灾。C选项的情况有可能存在,但实际种植中在棉铃虫被基本抵抗之后,原本危害次于棉铃虫的盲椿象、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会集中大暴发,更是成为了近几年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与转基因抗虫棉发育特点有一定关系,但也是在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如果不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很快就会回升,防治难度更大。

D选项里所述的F2代,目前报道有两种结论,其一是F2具有杂种优势,可以结合高产母本和抗虫父本的优势于一体;另一种则认为F2代棉种性状肯定比F1代种子差,而且也不是所有的F2代棉种都有杂种优势,有些F2代种子性状甚至不如亲本。但总而言之抗虫性是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异,即使F2代性状的确比F1有所下降,但也并非一定不具抗虫性。因为D的描述不够准确,本题答案为ABC。(BD感觉都不是生态风险的样子啊!

46.集群行为的有利之处包括哪些?(多选2分)

A.易于获取食物或其他资源               B.利于繁殖

C.利于防御自然界中的危险和天敌         D.易于控制流行病

【解析】:集群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的集群。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种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复杂多样,这些原因包括: (1)对栖息地实物、光照、温度、水等生态因子的共同需要; (2)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3)繁殖的结果; (4)被动运送的结果; (5)由于个体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集群效应:同一种生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成为集群效应。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2)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 (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 (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由于多数动物两性生殖,集群有利于求偶、交配、产仔、育幼等一系列生殖行为的同步发生和顺利完成。另外,群体生活还可以分工以提高工作效率等。拥挤效应:随群体中个数的增加,密度过高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缺乏、排泄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则会对群体带来不利影响。成为拥挤效应。另外,集群会有利于流行病暴发,D不对,其余都是它的有利之处。答案为ABC。

47.标记重捕法常被用来估计种群数量,先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的比例,可以估计种群的数量,这就是Lincoln指数法。使用该方法无需遵守下列哪条假设?(单选l分)

A.种群在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B.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迁入和迁出,或者即使有,但可以计数

C.标记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被捕机会

D.标记需要维持足够的时间,至少在重捕期间不能脱落

【解析】:Lincoln指数法1. 标记重捕法用于估计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的动物种群数量大小。其原理为标记动物在第二次抽样样品所占的比例与所有标记动物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相同。2. 假设条件:种群总数/最初标记数=取样总数/样本中标记个体数(p/a=n/r) 3. 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 · 标记方法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活动· 标记保留时间不能短于实验时间· 取样前标记个体的混合要充分· 个体间相等的被捕概率· 种群是相对封闭的· 实验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迁入迁出) 另外当然也不能让标记掉了。所以综上不需要种群在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应当选A。答案:A

48.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表述为(单选.1分)

A.生态系统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B.生态系统越简单,稳定性越强

C.生态系统过于简单或复杂,都会造成稳定性的降低

D.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解析】: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最优复杂性假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增加还是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性质特征有关。生态系统处于高度有序的内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两类反馈机制来调节的。负反馈机制能够提高内稳定的程度,正反馈机制则能够破坏内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决定于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反馈机制的平衡。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是形成反馈机制的基础,如果这些因素的增加导致更多的负反馈机制的产生,稳定性就会随着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这些因素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正反馈机制的产生,稳定性就会随着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复杂性增加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随复杂性增加而降低,因此,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在某一范围内可能随复杂性增加而增加,也可能随复杂性增加而降低。显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既不会总是随着复杂性增加而线性增加,也不会总是随着复杂性增加而线性减少,而是会存在一个最优点,使得稳定性达到最高,这一理论称为最优复杂性假说。因此,过简单过复杂稳定型都降低,比如苔原,抵抗、恢复力都低。这个假说是高中教参上就有的,老师们应该都知道,所以C是对的。但可能还是考虑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问题,本题最终被删了。答案:C

49.年龄金字塔是一种分析种群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单选l分)

A.年龄金字塔由一系列横柱构成,横柱位置表示不同的年龄组,横柱的高度表示该年龄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

B.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呈钟形,上下宽度大体一致

C.稳定型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也大致平衡

D.下降型种群金字塔基部较为宽阔,而顶部较为狭窄  

【解析】:A应该是宽度表示年龄组个体所占比例,B描述的是稳定型,D描述的才是增长型,所以只有C是对的。答案:C

50.下面有关磷循环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l分)

A.磷很容易随着水由陆地到海洋而很难从海洋返回陆地,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

B.磷在陆地上主要以有机磷的形式贮存于植物体内  

C.海鸟捕食鱼虾可以使得海洋中的磷重返陆地,由于海鸟大量减少而使得磷循环成为不完全的循环

D.海洋申的磷被软体动物以钙盐的形式形成贝壳而保留,因此称为沉积型循环

【解析】:陆地上的磷主要储存在天然磷矿里,大部分施肥的磷酸盐都变成了不溶性的盐而被固结在土壤或水体沉积物中;通过浮游植物不足以维持磷循环,所以沉积下去到深海的磷比增加到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多,故而磷是不完全循环。当然,海鸟返回量少不是不完全循环主因。贝壳钙盐不怎么含磷(碳酸钙为主),倒是一些磷酸盐可与SiO2凝结在一起而转变成硅藻的结皮沉积层,这些沉积层组成了巨大的磷酸盐矿床。总之本题只有A是对的。答案:A

51.在生产力的研究中,估计各个环节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十分重要,下面相关说法中哪个是错误的?(单选l分)

A.入射到植物上而被光合作用利用的那部分光能,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称为同化效率   

B.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称为生长效率

C.某营养级所消费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的百分比,称为消费效率  ,

D.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比例,称为生态效率

【解析】:1.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2.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有时人们还分别使用组织生长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长效率)和生态生长效率,则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能量 3. 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4. 生态效率:所谓林德曼效率(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与消费效率的乘积。但也有学者把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视为林德曼效率。由上可见,C是不对的。答案:C

52.黑白瓶法是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其基本过程是从水体中取得一定水样,测定其初始溶氧IB,然后将水样灌入两个瓶子中,一个自瓶完全透光,另一个黑瓶完全不透光,然后放回原来水层,一般24小时后取出,分别测量白瓶和黑瓶中的溶氧值LB和DB,从而可以计算水体的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和呼吸量。某次实验中意外损坏了黑瓶,而无法测得DB,那么哪些数据无法获得?(多选2分)

A.总生产量     B.净生产量     C.呼吸量       D.黑瓶盛水量  

【解析】:黑白瓶法:取三个玻璃瓶,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并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量IB)以测定水中原来的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深度,经过24小时或其他时间,将其取出,并进行溶氧量的测定。根据初始瓶(IB)白瓶(LB)黑瓶(DB)的溶氧量;即可求: LB-IB=净初级生产量IB-DB=呼吸量LB-DB=总初级生产量因此本题选AC。答案:AC

53.下列有关种群空间分布型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l分)

A.对均匀型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韵个体数是相等的,所以方差和平均数比值为1

B.对随机型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的个体数出现频率符合泊松(Poisson)分布

C.对集群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出现很少个体数和很多个体数的频率较低

D.对集群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的个体数出现频率符合正态分布

【解析】:方差=均数,随机分布;方差>均数,集群分布;方差<均数,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抽样满足泊松分布;集群分布抽样很容易出现很少个体和很多个体,不符合正态分布(具体分布与集群方式有关,而正态分布特点是两级少中间多)。关于种群空间分布的概念详见第109题。答案:B

54. 热带雨林是一种很重要的生物群落类型,下列哪个不是其特点?(单选l分)

A.年降雨量充足,温度较高                           B.物种多样性很高

C.地面光线充足,光合作用旺盛,群落生产力很高       D.有机物质分解迅速

【解析】:雨林地面光线不充足,其余都是对的,所以选C。答案:C

55.下列有关演替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多选2分)

A.次生演替进展得较快,而原生演替进行得十分缓慢

B.外因性演替是由于外界气候条件变化引起的,而内因性演替时外界气候条件完全不变

C.地质演替是以地质年代来计的,而生态演替~般不过数百年

D.群落中中生产量大于群落总呼吸量时,演替属于自养性的,反之则为异养性的

【解析】:一大波概念来袭~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都可能发生。次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外因性演替(exogenetic succession),又名外因动态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如:⑴气候性演替,是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演替,其中,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⑵土壤性演替,是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⑶动物性演替,是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⑷火成演替,是指由于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⑸人为因素演替,是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在所有外因性动态演替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占有特别显著和特别重要的地位。内因性演替:其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地质演替:指随地质年代的推移生物群落的演替。自从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随着地球上环境的变化,包括种的进化在内的生物群的演替,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的。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自养和异养演替:根据生态系统的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幼年期和成熟期。在幼年期生态系统中P/R>1,而成熟期生态系统中P/R接近于1。在发展早期,如果R大于P,被称为异养演替或称分解者演替;相反,如果早期的P大于R,也就称为自养演替。P/R比率随着演替发展而接近于1。例:细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P/R<1,为异养演替;而其他大多数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属于自养演替。由上可见,次生演替相比原生确实要快,但内因性演替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外界气候不会完全不变(如此绝对的表述一般都是错误的选项),CD亦均是正确的表述,答案为ACD。

56.r一选择与K一选择是种群增长的两个基本对策,下面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多选2分)

A.K一对策者种群数量通常接近其环境容纳量,而r一对策者其种群数量通常处于增长段

B.r一对策者通常体型较大,以适应高的繁殖率

C.K一对策者繁殖时间较早,从而可以使种群数量迅速接近环境容纳量

D.K~对策者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而r~对策者通常寿命较短

【解析】:r-对策者繁殖快、个体弱小(但往往集群而变得很可观),K-对策者繁殖慢、个体能力强(能够适应更多种环境、甚至改造环境,比如人)。r-对策者相对优势在于,它是不易灭绝的(尤其在环境恶劣的时候);K-对策者相对优势在于,它的支配能力(尤其在环境优越的时候)。所以K-对策体型大,r-对策繁殖时间早,BC不对,其余都没问题。答案为BC。

57.群居生活的动物,雄性在争夺配偶的过程中常采用的行为对策有(多选l分)

A.仪式化的争斗             B.使用致命的武器如毒牙、利齿等致对手于死地

C.在求偶场炫耀亮丽的外观以吸引雌性       D.避开优势个体,伺机偷袭交配

【解析】:求偶过程一般不会置对手于死地,B不对,其余均是可采用的策略。求偶场没见过?你们感受一下非诚勿扰~   答案为ACD。

四、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24题29分)

58—63题见下图,是某种罕见的遗传病家系:

58.这种病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单选l分)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  D.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

【解析】:多数病患为女性,男患者女性后代均患病,这些是伴X显性遗传的特征,所以选C。

59.上述家谱中,1和9婚配,所生的第一儿子为正常的可能性为(单选1分)

A.0            B.25%         C.50%         D.75%

【解析】:1的母亲为正常个体,故1位杂合体,9正常,因此其儿子的正常可能为1/2,选C。

60.上述家谱中,1和4婚配,所生的第一女儿为正常的可能性为(单选1分)

A.0            B.25%         C. 50%         D.75%   

【解析】:4号也是正常男性,所以1号和四号生的女儿正常可能性也是1/2,选C。

61.上述家谱中,8是携带者的可能性为(单选l分)

A.0            B.25%         C  50%         D.75%

【解析】:8号女性,X显正常个体一定纯和,不可能为携带者,选A。

62.上述家谱中,2和8婚配,所生的第一女儿为病患的可能性为。(单选l分)

A.0            B.25%         C.50%         D.75% 

【解析】:2和8均为正常个体,后代不可能为病患,答案为A。

63.上述家谱中,2和3婚配,所生的第一儿子为病患的可能性为(单选l分)

A.0            B.25%         C.50%         D.75%

【解析】:2号是正常个体,3号母亲正常所以为杂合子,因此二者后代儿子为病患的可能性为1/2选C。

64-66题:  氰酸是野生型三叶草天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化学物质。用两个无法产生氰酸的品系(突变株1和突变株2)及野生型三叶草进行杂交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杂交         F1表型           F2表型        

    突变株1×野生型    有氰酸780有氰酸,240无氰酸

    突变株2×野生型    无氰酸1324无氰酸,452有氰酸

    突变椽1 X突变株2  无氰酸1220无氰酸,280有氰酸

64.本题中与氰酸生成有关的基因有(单选l分)

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B.至少两对等位基因 

C.存在复等位基因           D.无法判断

【解析】:突变1与野生型杂交后F1表型全为可产氰酸,F2代780:240=3.25:1(有:无);突变2与野生型杂交后F1表型全为不产氰酸,F2代1324:452=2.93:1(无:有),二者皆与3:1接近,但结果却反过来了。两个突变株杂交后代分离非经典9:3:3:1模式,据此可推测存在两对基因相互作用。按16等份分所有F2,(1220+280)/16=93.75,得突变1:突变2=13:3。这个比例符合抑制基因的特点。抑制作用: (1)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2) 9A_B_、3A_bb 和1aabb表现一种性状;3aaB_表现另一种性状; (3) F2性状分离比:13:3。因此本题选B,至少存在两对等位基因,存在基因的抑制作用。答案:B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2分)

A.突变株1是合成氰酸_的基因发生隐性突变的纯合体

B.突变株1是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杂合体

C.突变株2是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隐性突变的纯合体

D.突变株2是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杂合体

【解析】:同上可知,突变1相当于bb,是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因此F1后代全都可以产氰酸。故本题选A。

66.关于发生突变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单选2分)

A.突变株l中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突变

B.突变株l中发生突变的基因,其野生型的产物不催化氰酸的合成

C.突变株2中合成氰酸的基因发生突变

D.突变株2中发生突变的基因,其野生型的产物不催化氰酸的合成

【解析】:突变2相当于AA,是抑制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因此F1后代全都不可产氰酸,但是这个基因本身与氰酸合成无关,所以无论怎么看,本题都有两个合理的答案AD。答案:A或D

67.野生型的后代与其野生型亲本相比:  (单选l分)

A.基因型相同                       B.有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位置发生改变

C.有2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位置发生改变   D.无法确定基因型是否相同或不同

【解析】:摸不着头脑,是不是漏了题干。。。

68.如果该昆虫为果蝇,与上述亲本雌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雄果蝇与三隐性雌果蝇杂交,在其后代中(单选l分)

A.仍然有6种表型,但比例有所不同       B.仍然有6种表型,比例也相似

C.只有纹身和黑体一玻璃眼两种表型       D.只有黑体和纹身一玻璃眼两种表型

【解析】:摸不着头脑,是不是漏了题干。。。

69-73题:在玉米中,等位基因b使籽粒胚乳颜色为白色,b+手为野生型紫色;另外一个基因wx(waxy)使籽粒胚乳为蜡质,wx+为野生型淀粉质;第三个基因cn使子叶为粉红,cn+为野生型黄色子叶。这三个基因的杂合子雌性进行测交,得到的1000个籽粒表型及其数量如下:

   5个野生型;6个白色、蜡质胚乳和粉红子叶;69个蜡质胚乳,粉红子叶67个白色胚乳;382个粉红子叶;379个白色、蜡质胚乳;48个蜡质胚乳;44个白色、粉红子叶。子代的表型中,除提及外均为野生型。 

69.三个基因的中,位于中间构基因是(单选l分)

A.b            B.cn           C.wx           D.无法确定

【解析】:整理题干信息如下表:

可见亲本是b+ wx+ cnb wx cn+,双交换类型为b+ wx+ cn+b wx cn。所以中间的基因为双交换中变化的基因cn,基因顺序为b cn wx    答案为B。

70.三个基因的中,b和cn之间的图距是(单选l分)

A.9.2      B.10.3    

C.13.6     D.14.7     E.22.8

【解析】:bcn之间的图距是(48+44+5+6)/1000*100=10.3,答案选B。

71.三个基因的中,wx和cn之间的图距是(单选l分)

A.9.2      B.10.3         C.13.6         D.14.7         E.22.8

【解析】:wxcn之间的图距是(69+67+5+6)/1000*100=14.7,答案选D。

72.三个基因的中,wx和b之间的图距是(单选l分)

A.9.2      B.10.3         C.13.6         D.14.7         E.22.8

【解析】:wxb之间的图距是(48+44+69+67)/1000*100=22.8,答案为E。

73.本次实验中,染色体干涉为(单选2分)

A.15.1%       B.11%         C.13.6         D.27.4%

【解析】:并发系数为1.1%/(10.3%*14.7%)=72.6%,故干涉为1-72.6%=27.4%   答案:D

74.拉马克在达尔文之前系统地提出了生物演化理论,达尔文提出的演化理论在某些方面继

承了拉马克的思想,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哪条是达尔文不同于拉马克的观点? (单选1分)

A.所有生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B.生物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C.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D.所有生物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

【解析】:A是二者的共同观点,B和C是拉马克不同于达尔文的观点,D是达尔文不同于拉马克的观点,因此答案为D。

75.一个年轻的岛屿上棒眼黑腹果蝇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陆地上种群中棒跟黑腹果

  蝇的频率,请分析这种现象最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选l分)  

A.基因突变     B.瓶颈效应     C.小概率事件       D.奠基者效应

【解析】: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是遗传漂变的一种形式,指由带有亲代群体中部分等位基因的少数个体重新建立新的群体,这个群体后来的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因未与其它生物群体交配繁殖,彼此之间基因的差异性甚小。这种情形一般发生于对外隔绝的海岛,或较为封闭的新开辟村落等。遗传学上的“瓶颈效应”是指:由于环境的激烈变化使群体的个体数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此时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急剧改变,类似于群体通过瓶颈,这种由于群体数量的消长而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称为瓶颈效应。其余两个概念是打酱油的,根据岛屿的信息点,本题答案为D。

76.对用于生物学中evolution一词的正确理解为(单选2分)

A.生物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       B.生物拥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愿望

C.生物世代之间发生的可以遗传的变化  D.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过程

【解析】: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因此答案为C。B选项过于主观,BD选项描述的是进化的结果而不是本质。答案:C

77.上个世纪50-60年代,滴滴涕(DDT,一种杀虫剂)被广泛使用,结果是有害昆虫对该农药产生了很高的抗性,请解释这种现象是在什么样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  (单选l分)

A.定向选择     B.平衡选择     C.间断选择     D.频率依赖型选择

【解析】:选择的基本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单向性选择(定向选择);分裂性选择(间断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以及平衡性选择(含杂种优势与频率依赖型选择)。具体的概念介绍详见第118题,简单图示如下。本题所描述的为典型的定向选择,故答案为A。

78.哈迪一温伯格定律(p2+2pq+q2)中pq表示的是群体中  (单选l分)

A.九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B.50%纯合基因型的频率

C.纯合基因型的频率         D.50%杂合基因型的频率    E.杂合基因型的频率

【解析】:定义不解释,答案为D。

79.猎豹曾广泛分布于非洲和亚洲,而今天只有东非、南非和伊朗各有一个很小的野生种群存在,且这些种群的遗传变异率与其它哺乳动物种群相比极低。猎豹在进化过程中有可能经历了  (单选l分)

A.奠基者效应       B.瓶颈效应     C.随机效应     D.基因流动

【解析】:概念见75题,猎豹分布极大缩小,很可能经历了环境剧变,只有少量的等位基因通过了瓶颈,故而变异率低于其它哺乳动物种群,最接近的答案为B。答案:B

80.造成物种问生殖隔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合子前隔离是指妨碍种问交配或者在不同物种间试图交配时阻止卵子受精的隔离,它可能是通过以下哪几种隔离方式来实现?  (多选2分)

A.时间隔离     B.生态隔离     C.行为隔离     D.机械隔离    E.杂种不育

【解析】: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的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形成生殖隔离的机制如下: (1)交配前或合子前隔离机制a.生态或生境隔离:相关种群生活在相同综合地域的不同生境中。b.季节或时间隔离:交配或花期发生在不同时间。c.性隔离:不同种间性的相互吸引力很弱或缺乏。d.机制隔离:生殖器或花的物理性不响应阻止了交配或花粉转移e.不同传粉者隔离:在开花植物中,相关性可能特化吸引不同的传粉者。f.配子隔离:在体外受精的生物中,雌雄配子可能不相互吸引。(2)交配后或合子隔离机制降低染合体的生存力或繁殖力g.杂种不存活:杂合体存活力降代或不能存活。h.杂种不育:杂种F1代的一种性别或两种性别不能生产功能性配子。i:杂种受损:F2代或回交杂种后体存活力或繁殖力降低。因此本题中杂种不育是合子后隔离,答案为ABCD。

81.下列哪一项关于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最早分化的叙述是正确的?    (单选l分)

A.从脑容量增大开始的           B.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C.从直立行走开始的             D.从有了社会分工开始的

【解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尽管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但两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了区别。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1)首先是运动方式不同,现代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正是直立行走使得前肢获得了进化的机会。(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现代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双手解放,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3)脑发育程度不同。前肢解放也促进了脑和感官的发展。现代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毫升,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类脑的容量约为1200毫升,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点中,直立行走是最初分化的开始,本题答案为C。估计政治老师会选B。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