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不同依恋类型成就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孩子如何成长,成长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研究得出,孩子个性的初步形成期是从幼儿期开始的,3岁的孩子就能体会到自尊、羞愧,而在婴儿时期,孩子对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就会产生社会性的依恋。 这种依恋是婴儿对特定对象(通常也是妈妈)直接的情感联结,她需要妈妈能在她需要的时刻及时出现,会让她产生安全感。 心理学上把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种: 1、安全性依恋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她对母亲的离开和陌生人的进入没有强烈的不安全的反应,不会大哭、大叫等,她可以自己勇敢地探索新地方。 这是因为平常在她和母亲接触的过程中,当她有依恋需求想要找到母亲的时候,母亲都能够及时地出现,这就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安全感。 当她母亲有事离开一会的时候,她也不会焦虑,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她能知道只要当她有需要,母亲还是会及时出现的。 这样具有安全依恋型的孩子长大后,她能拥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也能持续的拥有安全感,而不是需要通过其他人对她的认可来获取安全感。 2、回避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孩子,当母亲在场或者不在场她都不在意,她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没有和母亲产生依恋的孩子。 父母在照顾她的时候,可能无论她哭泣还是大叫,都没有及时过来安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不深,无法获取安全感。 3、反抗型依恋 具有反抗性的婴儿十分缺乏安全感,她们时刻关注着母亲的动向,只要母亲离开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感到焦虑。 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她们希望母亲能安抚她们,但又非常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非常的矛盾的性格。 二、母亲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性格,这三种类型的母亲需要注意1、性格急躁、强势,不停地催促孩子做事 母亲脾气急躁,性格强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经常对孩子说: “你快一点,怎么这么慢” '天天做作业这么慢,等你做完了天都亮了“ “整天磨磨蹭蹭的,急人”······ 这样的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不仅不能起到催促的作用,反而让孩子感受到自卑。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能力是没有发育成熟的,特别是几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穿鞋子非常慢,还偶尔会穿反,吃饭的速度也比成人慢,容易分心。 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孩子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要求她完成超越她思维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她是很难完美的做到的。 对家长的建议: 多给孩子一点耐心,也试着修炼自己的耐心,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当你知道这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路程时,你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点慢。 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时间表,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提高效率。 2、总是不放心孩子做事,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站在家长的角度,总是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体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从吃饭、穿衣、学习、兴趣爱好、交什么朋友都给孩子安排好了,但这其实是扼杀了孩子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非常没有主见,遇事没有自己的应变能力,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生活,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 最近热播剧《以家人之名》里的齐明月的妈妈就是这种类型的妈妈,她帮女儿安排好一切,导致齐明月连出门点菜的能力都没有,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个性胆小又自卑,但背地里又非常想反抗。 对家长的建议: 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 尝试对孩子放手,给自己心理暗示,孩子其实不是你的私有物,她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3、唯分数论,只让读书不教孩子休息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是:成绩好做什么都可以,成绩差就一无是处。 这种价值观对孩子身心打击其实非常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不会学习,但可能会跳舞,不喜欢学习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 家长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教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放松和减压。 当孩子过度沉迷分数中时,只要她受到一点分数挫折,她可能觉得天都塌了。 只要你看看新闻就能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一次考试不理想就选择轻生,往往是因为她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差。 对家长的建议: 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关心孩子心理的发展,多带孩子出去休息,教会孩子如何解压,可以帮助孩子在面对逆境时也能安然度过。 我是@纠纠是我啊,每天学点简单心理学,愿用文字暖你心,欢迎留言关注。 |
|
来自: AISHUYIBAINIAN > 《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