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自到贾府,便与宝哥哥碧纱橱一里一外,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然而,这般两小无猜的情谊,却终究未能修成正果。黛玉临死大丧之时,却正是宝、钗大婚大喜之刻,就这么阴差阳错,两人同在一府,却连最后一面都未见。娶宝钗之时,贾宝玉正因失玉陷入糊涂疯癫中,完全为了冲喜,直到揭盖头前,他还被蒙在鼓里,满心以为娶的是黛玉。那么,听闻黛玉死讯,贾宝玉是什么反应?抛却后续回目,曹公已然在前八十回里,给出了答案。 且看黛玉葬花一回,有这么一处神来之笔,脂砚斋曾特意点道“他日黛玉死后再看此处”。饯花之期,园子里许多凤仙石榴等各式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贾宝玉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度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那边哭着葬花的人,正是黛玉,“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 重点来了,贾宝玉听到这些话,“不觉恸倒山坡之上,霎时心碎肠断,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葬花吟,是一处伏笔,说的就是黛玉的宿命,故而,黛玉葬花,实为葬己,而贾宝玉此时“恸倒山坡之上,心碎肠断”,其实就是暗伏听闻黛玉死讯之后的反应,故而脂砚斋才说“他日黛玉死后再看此处”。这第二处伏笔,即是“芙蓉诔”。晴为黛影,芙蓉诔看似祭奠晴雯,实际上又在暗伏黛玉,正所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馀痕尚渍···孤衾有梦,空室无人···石槨成灾,愧迨同灰之诮···斑斑洒向西风,默默诉凭冷月···”,这些话说的,怎么看也不像晴雯,而是黛玉。尤其“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馀痕尚渍”,更是黛玉常年汤药、眼泪不离身的写照。正在贾宝玉含泪诉说之际,神来之笔又至,黛玉竟然出现了,与其共诵此诔。实际上,这是心有灵犀互为唱和之意,黛玉即便死了,亦能天涯共知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