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广州官场手册

 loudf 2020-09-26

  文/图 李开周

清朝统治时期,广州既是省城,也是南海知县、番禺知县、广州知府、广东学政、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广州将军、广东提督等文武官吏的办公场所,就连位高权重的两广总督,后来也将衙署设在广州。

如此多的官员,如此繁杂的官衔,足以让现代读者看得头大,今天我们穿越回清朝,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清代广州的职官制度。

总督:清朝最大的地方官

先认识两广总督。

总督是清朝最大的地方官,可以管辖一个省到几个省的军事和民政。清朝十八个省(光绪年间增加到二十三个省),大部分时间只设八个总督,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

直隶总督管辖河南、河北、山东,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安徽,闽浙总督管辖福建、浙江、台湾,湖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总督管辖四川,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海南。

清朝末年,东北建立行省,又多出来一个东三省总督,管辖吉林、奉天(今辽宁)、黑龙江。第一个出任东三省总督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徐世昌,后来此人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两广总督设置比较早。从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派汉军旗人佟养甲担任两广总督算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革命党人起义反清,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宣布广东独立为止,两百多年间总共产生八十八个两广总督。

这八十八个两广总督当中,有许多历史名人,例如文武双全、战功赫赫的乾隆朝重臣福康安,例如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例如湘军老将刘坤一,例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例如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和李鸿章,当然也有在鸦片战争中擅自求和、割让香港的投降派人物琦善,还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俘虏并绝食而死令后世史学家至今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奇人叶名琛。

“两广总督”是习惯上的简称,在清朝正式公文中,全称“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意思是广东、广西以及南海诸岛的大当家,既掌管这些地方的军事,又掌管这些地方的民生,还要统领这些地方的文武官员。事实上,由于广东通商很早,两广总督还兼有一部分外交职权,既要平定广东广西层出不穷的内乱,又要处理中外贸易中层出不穷的矛盾。

清代两广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大员,个别总督带尚书衔,品级更高,可以达到从一品。如果再得到清廷封赏的公侯爵位,则品级位于超品,比正一品还要大。比如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出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本身带吏部尚书衔,加太子太保衔,又因为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被封为一等公,即超品大员。

两广总督直接统辖五千“标兵”

从升迁渠道上讲,两广总督照例由广东巡抚或广西巡抚升任,或者由各部侍郎升任,或者由各部尚书外放。不管从哪种渠道出任的两广总督,通常都兼着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的官衔。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两广总督之所以要兼任国防部长或者副部长,是因为两广地区的武将都要归他管辖(统领八旗兵的广州将军除外),而很多武将都有封爵,品级属于超品,甚至比总督还高,如果不让总督戴上国防部长的乌纱帽,则无法让这些武将服从命令。

两广总督权力极大,有带兵权,有管民权,有监察权,有司法权,可以指挥武将,可以命令巡抚,可以弹劾两省境内所有级别的官员,也可以保荐、罢免知府和知县。

但是两广总督没有固定不变的办公地点,总督衙门有时设在肇庆,有时设在广州,有时设在两广交界的梧州。因为总督的首要任务是平定内乱,哪里容易起火,就去哪里驻扎,在清朝后期也将衙署设在广州。

作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官员,两广总督的俸禄自然也是最高的。从雍正年间起,即使不贪不占,每任两广总督每年也有几万两银子的进项。可是他们的开支也很高,因为麾下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薪水都要由他们掏腰包,朝廷完全不管。按《光绪会典事例》第四十一卷的记载,总督衙门的工作人员在五十人以上,常年雇佣十几个幕僚,这些人的薪水、福利、伙食费,每年要花一万多两银子。在清朝后期,两广总督为了节省开支,喜欢把麾下将士调入总督府当差。当时两广总督直接统辖五个营的“标兵”,大约五千人,军饷由官府筹措,调一些兵到总督府当差,诸如为总督看门和抬轿等,用不着花总督的钱。

关天培的品级超过广东巡抚

说完了总督,再说说巡抚。

广东巡抚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官,地位仅次于两广总督。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从一品、正一品,或者超品,巡抚的品级则是从二品或正二品。理论上,总督统辖军政与民政,巡抚只管民政。实际上,巡抚也有带兵权,一个巡抚倘若加提督衔,则可以指挥一个省的军队。比如说咸丰年间,叶名琛担任广东巡抚时,官衔全称“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就是在巡抚衔上又加了提督衔。

两广总督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叫做“督标”,广东巡抚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叫做“抚标”。晚清时期,督标分为五个营,大约五千人;抚标只有两个营,不到三千人。内乱爆发时,巡抚可以派抚标作战,也可以与总督麾下的督标会同作战,必要时还可以调动省内的其他兵马,例如由广东提督直接统领的绿营兵。

我们知道,清朝为了镇压内乱,派兵驻防各省,这些驻军分为八旗兵与绿营兵两种,八旗兵由满洲旗人、蒙古旗人、汉军旗人组成,绿营兵由汉人组成。

在两广地区,常年驻防的八旗兵大约四千五百人,由广州将军指挥,下设两名副都统(满洲都统一人,汉军都统一人),以及八名协领、八名佐领、一名水师协领、两名水师佐领。

在广东省内,常年驻防的绿营兵大约六千人,其中一部分是总督的亲兵(即前文所说的“督标”),一部分是巡抚的亲兵(“抚标”),其余绿营兵也归总督和巡抚节制,具体由广东提督指挥。

广东有两个提督,一个是陆路提督,统辖广州绿营兵五个营、增城绿营兵三个营。另一个是水军提督,统辖广东水师五个营,并与陆路提督一起节制高州、琼州、北海等三镇水陆绿营。

无论陆路提督还是水军提督,品级都很高,加都督衔者为正一品,不加都督衔者为从一品,单从品级上讲,往往超过广东巡抚,甚至超过两广总督。例如鸦片战争时期壮烈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品级就是从一品,超过当时官居二品的广东巡抚怡良。不过清朝为了避免军阀割据和武将造反,一向以文官节制武官,武将品级再高,遇到挂兵部尚书衔或兵部侍郎衔的总督,也要俯首听命;即使见了挂提督衔的巡抚,也要打千行礼。

跟两广总督一样,广东巡抚在带兵权之外,也有行政权、监察权和司法权,也有弹劾、保荐、罢免麾下文武官员的权力。不过他的权力不像总督那么大,仅限于广东境内,不能把手伸到广西去。

有清一朝,广东巡抚的办公地点一直在广州,巡抚衙门里工作人员的薪水和办公开销,均由巡抚承担,财政概不负责。巡抚这一点与总督非常相似,俸禄很高,养廉银很多,但经济负担很重。

主持全省考试的学政是个肥缺

广东巡抚手下有三个高级文官,分别为广东布政使、广东按察使、广东学政。

布政使的品级仅次于巡抚,掌管全省民政与财政,办事衙门也在广州,叫做“承宣布政使司”,内设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其中经历司相当于秘书处,照磨所相当于打印处,理问所相当于司法处。

按察使的品级仅次于布政使,掌管全省监察与司法,办事衙门在广州,叫做“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按察司衙门”,里面也有负责起草、印刷、保管文件的经历司和照磨所。广东按察司衙门里还有一个司狱司,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监狱管理局,但品级很低,负责人俗称“司狱”,只是一个九品小官。

学政的品级又次于按察使,掌管全省教育、科举与风俗整顿,办事衙门当然也在广州,叫做“提督学政署”,简称“学署”。广东学署最初在广州城内九曜坊,康熙平三藩时迁到番禺之育贤坊,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迁回九曜坊,即今越秀区教育路南段。雍正年间,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担任广东巡抚,经学家惠士奇担任广东学政,他们两人被雍正大骂“懦弱庸愚”,致使“广东风俗大坏”,于是年希尧被革职,惠士奇被调任,广东被一分为二,分为岭东和岭西。那个时期,广东有两个学政,一个是广韶学政,驻扎广州;一个是肇高学政,驻扎肇庆。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广东两大学政才合二为一,继续在广州办公。

清朝重视科举考试,读书人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才能考中秀才。中了秀才以后,每年还要参加岁试,考举人之前还要参加科试。院试、岁试、科试的主考官都是学政,所以全省秀才都要尊称学政为“宗师”。

清代广东下辖九个府,将近一百个州县(当时的广东包括海南),各府秀才分批考试,广东学政巡行全省,依次主持各府以及各直隶州(相当于省直辖县级市)的院试、岁试和科试。《儒林外史》第四回,肇庆府高要县的严贡生向范进吹牛:“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就是说上一年广东学政到肇庆府主持岁试,严贡生考了个好成绩。

广东学政巡行全省主持考试之时,各府的知府都要当“提调”,负责提供考场、买办伙食、帮忙监考、维持秩序。按照清朝官场定例,每一任学政“案临”本府,知府都要送“下马钱”;学政主持完考试,起驾回广州,知府还要送“上马钱”;甚至包括考试期间,知府也要送给学政一笔“棚费”,即监考费。所以说,学政的品级虽然不如按察使和布政使,收入却一点儿也不低。据晚清时期广东学政李调元记载,广东学政每年养廉银只有三千两银子,卸任时却能带走十五万两银子,其中大部分是巡行各府主持考试时得到的好处费。正因为这个缘故,清朝的翰林都渴望得到“外放学政”的肥差。翰林俸禄微薄,还没有养廉银,常常欠债,一旦当上某个省的学政,去地方上主持几回考试,立马变成巨富。

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

学政主持考试时,知府要做好后勤工作,这知府是什么官呢?从职权上讲,清代的知府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

广州知府是四品官,清朝前期属于正四品,清朝后期降为从四品。

知府的副手是同知,相当于副市长。广州知府在广州办公,广州同知则不一定,清朝前期他们在广州城内的知府衙门办公,清朝后期则搬到佛山办公。

广州城内还有两个知县,一个是南海知县,一个是番禺知县。在清朝,南海和番禺是广州的两个附郭县。换句话说,当时广州城区的土地分属南海县和番禺县管辖。南海知县和番禺知县都是七品官,也是广州城内品级最低的亲民官。

清代官场有这么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知县作为亲民官,工作任务本来就非常繁重;当了附郭县的知县,需要处理的事务就更多了;假如在省城附郭县当知县,则不但任务繁重,而且还要面对在省城里办公的那些文武大员,什么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知府、将军、提督,哪一顶乌纱帽都比知县大,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唯我独尊的县太爷,到了省城只能当受气包,感觉当然很不好。

本版统筹/梁力

作者:李开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