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贯穿整个《红楼梦》的线索人物、甄士隐是“影射”贾府的人物,那么与甄士隐(真事隐)谐音相对的贾雨村(假语存)则和刘姥姥一样都是半线索式的重要人物。贾雨村本来是葫芦庙里一个贫困的书生,后来因甄士隐接济,赴京得名。又因任职腐败被卸任,到林府成为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后又随黛玉进京,在贾政的举荐下荣膺知应天府,并与荣国府连宗,目睹了荣宁二府的衰落,是仅次于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的“半线索”。略去高鹗续版不谈。在87版电视剧中,贾雨村在贾府抄家之际,居然落井下石,向忠顺王爷打小报告:“据下官所知,前江南甄家、金陵史家获罪被抄,有不少银两藏匿于此。”这就是贾雨村。一个饱读诗赋却投机倒把、品行不正却为人之师、身着黼黻却糊涂假笑、受恩匪浅却落井下石的“半线索”。仅此已经可品读到曹公讽刺的入木三分。在著作中,贾雨村有诗三首,其中一首仅有一联。《红楼梦》中常以诗画人,这里我们摘取贾雨村的诗结合人物做浅要赏析。这一联并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可视作贾雨村的即兴咏叹,主要有三个角度可以借以品读:一是对仗工整,上下用典,彰显了一个封建落魄知识分子的“学识渊深”。一般认为,“玉在椟中”用《论语 子罕》中孔子言说“我待贾者也”之典;“钗于奁内”用西汉昭帝时“玉钗化白燕”之典。二是选取的典故人物“精准”,彰显了贾雨村不俗的心志。上联用典的主题人物为孔子,即封建专制时代的“文圣”、“先师”,作者安排雨村用该典故,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读书人的“清高”和对儒家文化体系的认同与推崇;下联用“玉钗化白燕”之典,则表现了贾雨村当时心怀朝野的“野心”。要知道,那从椟中飞出的玉钗可是汉武帝时相传“神女”留下的,到昭帝时期化白燕飞出,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物。三是意象富贵,或是暗喻了贾雨村日后对财物、权力的贪婪。李太白惆怅之时,发出的感慨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贾雨村,气势逊色不少,全无“蓬蒿”的清丽意象,“玉在椟中”、“钗于奁内”满是珠光宝气。这是贾雨村在甄士隐面前吟出的一首绝句。笔者认为这首诗虽然浅白,但有两个“诗眼”对人物形象和感情作了细腻的刻画:古人写月,尤其是秋月,大有思乡、抒发寂寥的意味,感情基调大多也是感伤的。贾雨村虽于中秋之际,全无惆怅,一个“晴光”传达出他对月色的喜爱、对“天上”那一轮的推崇,表达出满腔抱负,也是一种豪迈的对“天上”、对“晴光”的热切向往,贾雨村那一心求功名的形象就因此活灵活现了。二是不写“百姓”而写的“万姓”。反复读末句,发现“人间万姓仰头看”既是人间书生对于蟾宫折桂(月亮)的向往,又有类似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慨。不写“百姓”而写的“万姓”就更绝妙了,首先,用“百姓”首先不如“万姓”豪迈,不能将这个书生的抱负抒发淋漓;其次,国没有“万姓”,我们常说的也是“百家姓”。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出了五服同姓也不算一家,当时的社会背景(清代)是各少数民族大量融入的“盛世”,人口极多,所以说这里用“万姓”也是很有意蕴和气势的。于此两个诗眼,虽然诗浅白,但贾雨村的感情基调和气势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了。首联就是直抒胸臆:“未卜三生愿(贾雨村的功名之愿,用‘三生愿’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对于功名的热烈追求),频添一段愁(白白地又添了娇杏这一桩心事)。”颔联和颈联都是写相遇和思恋。其中“谁堪月下俦”的“俦”字点出了贾雨村的小心思(俦一般指伴侣)。很有知识分子意趣的,就是最后贾雨村托月光去楼上探望心头的娇杏。这一首的主要意象还是月光,不过感情比前一首的豪迈黯淡了几分,不再是晴光。总的来说,贾雨村诗意比后文宝黛钗的诗要浅白一些,意象也是“珠光宝气”。曹公善于以诗画人,可见贾雨村的学问有但不深,对功名的追逐不言而喻。结合情节,贾雨村这样一个浅白的投机倒把的人,竟然能够成为朝之重臣,也是对当时社会一种绝妙的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