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永海:兼顾全面和深入的汉字知识普及读物——再读郭锡良先生《汉字知识》

 許學仁 2020-09-27

邵永海

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部头不大,全书不足六万字,介绍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六章,绪论部分讨论汉字的性质、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以及汉字的历史地位。第二章探讨汉字的起源。第三章论述汉字的发展,说明汉字经历了象形、表意和标音三个阶段。第四章叙述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小篆,经隶书而演化为楷书的过程。第五章围绕六书说探讨汉字结构的类型。第六章论述汉字改革的历史和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该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精确,涉及到汉字研究的各个领域;对每个分支领域的论述都做到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比如第五章讨论六书中的形声字,在给出形声字的定义后,首先明确指出形声作为造字手段对汉字体系的重要性:“形声字的产生使汉字的性质产生了重大变化,由表意文字过渡到表意兼标音的文字,形成了汉字的新阶段。”接着说明形声字对掌握汉字的重要性:“三千多年来形声字不断增加,由甲骨文的百分之二十增加到了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了解形声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性质,对掌握汉字具有重大作用。”然后从形声字的组织成分、义符和声符的位置、义符的表意作用和声符的表音和表意作用等四个方面对形声字的特点展开分析。其中包括了对省形、省声、亦声、右文说和义符替换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也有对多形多声现象的剖析;关于义符和声符的相互位置,在举例列出十七种搭配方式后,指出前四种最常见而后十三种可以进一步归并为四种,还说明相同的义符和声符以不同方式搭配,可能造成异体(如峰和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字(如吟和含)。关于义符的表意特点,在说明义符表示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之后,进而阐明由于词义引申、文字假借等因素而削弱了义符的表意作用,以及义符选择不同造成的异体字。关于声符的标音功能,强调声符与其所构造的形声字并非完全同音,而是声音相近:“在先秦,声符相同的字一般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往往同组。”并举“告”为例,分析以“告”作声符的字,韵母同属觉部,声母同是喉牙音,而在介音、声母、声调方面有差别。故多数声符并不能精确标音,而只是标示形声字的音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语音演变又影响了声符的表音作用:“汉字的谐声系统到中古就已经乱了,声符的表音作用大大削弱。现在形声字的声符和字音的关系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有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读音甚至毫无共同点。”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形声字,而且其结论对利用汉字的谐声系统研究古代音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汉字知识》对诸多汉字问题的探讨是相当深入的;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问题都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言简意赅的论证。比如关于汉字的性质,郭先生一方面认同将汉字的性质确定为意音文字的观点,同时又指出:“汉字的标音成分和纯粹表音的假借字都是采用的表意符号,我们不妨还是称之为表意文字。”关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郭先生立足于汉字记录汉语这一基本事实,论述汉字体系的演化与记录汉语的职能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第三章讨论假借字和同源字的概念,假借现象是汉字发展中为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用字方法,假借现象标志着人们用语音的角度使用汉字符号,同时,假借又促进了新字的创造。当一个汉字兼职过多,往往会添加偏旁来加以区别,于是形成为数众多的古今字,尤以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最大。词义的引申发展也会导致一个汉字记录若干个词的现象,同样需要在字形上加以分化,这样便形成一组汉字音义皆近的情形,亦即同源字。在字形上,同源字之间往往是古今字的关系。因此,汉字假借和词义引申导致汉字兼职过多,为此而创造新字是汉字数量繁衍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汉字体系的观察和解释离不开对假借现象的观察,也离不开对词义引申的分析。正如郭先生所言:“同源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为了区别同音字而产生的,它增加了字数,是汉字繁化的现象之一。”这种清醒的认识贯穿在全书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讨论之中。

关于汉字简化,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郭先生认为:“汉字形体的演变是由近似图画的写实象形变成由笔画组成的符号,主要是笔势的变革,即笔画姿态的变革。”“形体的演变,总的趋势是由繁趋简。”“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形体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表意到标音,但始终还停留在表意兼标音的阶段。”“文字本来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些字增强了符号性,只要能记录汉语,易认易写,打破了六书原则,也是适应客观的需要。”这些论述一方面指明汉字简化是历史事实,是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目的是使汉字更便于应用;另一方面解释“汉字停留在表意兼标音的阶段”同样是客观事实,汉字简化应从汉字的整个体系全面考虑,既符合易于识读书写的要求,又需照顾到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汉字体系的辨识度等。最后,讨论汉字拼音化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应从汉语同音词多和汉字文化典籍继承等方面慎重看待这一问题。应该说,这是中肯合理的见解。

作为一部普及性读物,在兼顾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下,如何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汉字知识》对每个细节问题的讨论都尽量避免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提供丰富的实例分析,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例如讲异体字时提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曾说“回”字有四样写法,郭先生引述《鲁迅全集》注释、《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明“回”字只有三种写法,所谓“四样写法”应是鲁迅“为了讽刺孔乙己的迂腐,就把他跟章炳麟学《说文》时的古文形体也拉了进来。”在明确了异体字的定义之后,申述异体字在汉字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的事实和原因,举出十三组字示例历代异体字的情形;从使用情况和形体结构等不同角度对异体字进行分类时,同样结合实例展开,这样的分析不仅使读者对异体字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汉字的表意性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明白异体字的存在一方面与文字规范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汉字使用的历史久远、地域辽阔有关。讨论同源字时,郭先生把同源字分为两类:一是声符相同的同源字,如長(长短)、張(拉紧弓弦)、漲(水面增高)、帳(张开在床上的用具)等;二是声符不同的同源字,如枯(草木缺水)、涸(江河缺水)、渴(人缺水欲饮)等;其中“声符相同的同源字,大多是后起的分化字。”声符相同的同源字大量存在,可以解释形声字中有些声符兼表意的现象:“声符本来的职能是标示字音,但有的形声字的声符却兼有表意作用。……这类形声字大多是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或者区别同源词而加注义符所形成的分化字。”对普通读者而言,同源字、右文说等问题原本是比较难理解的,不过由于丰富的实例分析和简明透彻的讲述,也就变得易懂了。

《汉字知识》1981年由北京出版社初版,收入“语文小丛书”。这部著作自问世迄今已近四十年,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新鲜而独特的学术价值,是一部非常适合对文字学特别是汉字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的著作。此次修订再版,主要是汉字改革一章添加了一大段,论述了将现行汉字改成拼音文字必须慎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分析对象主要是针对繁体字,为了读者易于理解,所以行文中难免有繁简夹杂,尤其是引文部分尤多繁体。

2020年7月于燕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