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食大件事|如果某天无米下锅,你敢吃蚯蚓吗?

 旅行的公猪 2020-09-27

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真是幸运!良好的空气、恰好的环境、最好的资源,然而,我们也无时无刻在担忧:战争、病毒、失业……以及,惨绝人寰的——缺粮。

/图自cornellsun.com

缺粮是一件很严重的事,特别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有识之士都会作最坏打算,以得最好准备——假如病毒卷土重来,人们又不能出门,外卖快递显然不用考虑,食品保存期又有限,自己种植、养殖更来不及,单纯依靠政府安排,未必就能活下去!如果把情况假设得更恶劣的话,可能再有钱也没用,那怎么办?

当然,总有人能力通天,但毕竟是少数。

在我的理解里,粮食就是各种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这种必须营养,只喝水或许能活上三周两旬,但没蛋白质,半个月甚至几天后,再多水也没用!倘若真的遇上这种极端情况,怎么办?

其实,人类还能从一种渺小的生物身上获得高含量蛋白质——蚯蚓

/图自icr.org

鲜活蚯蚓的蛋白质含量,与一般禽肉、畜肉差不多,大约是20%;而风干后的蚯蚓,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70%!除此之外,蚯蚓生长周期短,性成熟时每个月就可以繁殖一次;饲养条件又极其简单,仅靠腐烂有机物便能存活。今年3月13日,香港无线便播放过北欧拉脱维亚科学家探讨蚯蚓干作为未来主食可能性的新闻,例如将蚯蚓干磨成粉末,混入不同食物,制成容易接受的食物;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尝过蚯蚓干,还开发成一味中药材。

关于吃蚯蚓,母亲说过一件真人真事,七十年代,家乡有一穷人子弟饿得不得了,偷人家鹅,被发现后打个半死,无钱送医,其父便喂蚯蚓、佐之路头尿,竟而得以续命,据说这也是穷苦人家的流传秘方。

蚯蚓干/图自dried-edible-earthworm

为什么要将蚯蚓干研成粉末?以至“混”入各种食物?因为绝大部分人无法接受蚯蚓作为食物,你不妨扪心自问——你敢吃吗?

但为何就接受不了呢?

我觉得,不敢吃其实是一种习与性成的心理暗示!要说蚯蚓长得恶心,沙虫、海肠外貌又何以不会令人不安?如果说蚯蚓生长的地方脏,吃的是腐烂物,然而让人们趋之若鹜的十三香小龙虾,其实最喜欢吃腥臭无比的尸体……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称海肠子/图自Korean-Food

要想下定决心吃蚯蚓,最主要是能扭转观念,增强信心!当心理没有障碍,吃起来就嘛嘛香,君不见,那些卖昆虫的小摊甚至成行成市,炸的、烤的,各种花样,活生生就撑起一种地方特色,让人慕名而去。

东南亚食虫市场/图自eating-insects


也许,有朝一日,无可奈何下,我们就会接受了。

当然,在接受前,我们不妨先好好了解一下这种渺小而又“伟大”的生物。

蚯蚓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类动物的通称,中医叫地龙,不少方言称之为蛐蟮,英文是earthworm,学名Oligochaeta。不提你可能不知道,蚯蚓与沙虫、海肠子还带有点远亲关系——同属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也是一个大圈,现存物种超过22000种,其中,单是环带纲便约有8000种;环带纲主要由蚯蚓与蚂蟥构成,也就是说,蚯蚓与蚂蟥是近亲。

环节动物主要成员/图自编

全世界约有6000多种蚯蚓,不过,如果去除历史造成的同物异名,实际可能只有一半。在这一半约3000种中,截止至2018年,中国共记录有9科28属640种。虽然有这么多科属,但从生态类别来看,蚯蚓一般分成三类:表栖类(epigeic)、内栖类(endogeic)与深栖类(anecic)。当然,这三类并没有严格划分。

所有蚯蚓看起来都很像,要想鉴别它们并不容易,专家一般会从身体的长度、颜色,体节的数量,刚毛的类型与位置等进行鉴别。

常见蚯蚓种类/图编集自赖亦德拍摄

在中国,特别是南方,最常见的蚯蚓为巨蚓科正蚓科,其中,巨蚓科的远环蚓属(亦作远盲蚓属)与腔蚓属是优势类群;远环蚓属有443种(包括亚种),腔蚓属有126种(包括亚种),两科合计占中国蚯蚓物种总数88.9%。

中国最常见的蚯蚓/图自编

说来惭愧,我见过最大的蚯蚓,可能就只有筷子那么粗。但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大蚯蚓,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便有一种澳洲巨型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平均长度1米,最长纪录是3米;另外,澳洲塔斯马尼亚州的Lake Pedder earthworm也是一种巨型蚯蚓。

常见的巨型蚯蚓还有:

  • 北美的Giant Palouse earthworm以及Oregon giant earthworm;

  • 南美印加语地区,Kichwa称之为Cuica的巨型蚯蚓;

  • 湄公河的Amynthas mekongianus;

  • 南非Microchaetus rappi等。

各种巨型蚯蚓/图编辑自网络

而最小的蚯蚓可能仅有0.5毫米!这类小蚯蚓一般为水生,特别是水质不佳的那种,例如排污口,故身上多附有病菌!它们喜欢集聚成团,平均长4厘米,最长为10厘米;水蚯蚓也叫丝蚯蚓,或红线虫,在养殖水蚯蚓圈里,甚至有人叫它红虫,但多数人认为:红线虫并不等于红虫,更与寄生类的线虫无关。在钓鱼圈里,红虫通常是指摇蚊幼虫,即孑孓,亦称红筋虫,这种虫常用来制作冷冻砖;长约0.6-2厘米,往往身红如血,故又叫血虫。而在饲养观赏鱼圈里,红虫主要是指一类细小的甲壳动物——水蚤,水蚤已有上千年培育历史,是观赏鱼绝佳饲料;身长0.2-6毫米,形态如卵,因常见种类为红色,故也叫红虫。

在台湾、日本,红虫一般是指丝蚯蚓,而赤虫是说摇蚊幼虫。

水蚯蚓、红虫、水蚤/图自编

蚯蚓结构

蚯蚓有一条贯穿全身,从口部到肛门的肠道。口除了撮食作用,还有掘土、触觉等功能;咽如吸泵,能泵进各种有机物哪怕是泥土,同时还会分泌黏液润湿食物,以便吞咽;继而食物经由食道吸收或分泌钙物质,从而保持体液与血液的酸碱平衡;再通过嗉囊、砂囊,进一步短暂储存、磨碎;然后,这些粉碎性的食物交由胃、肠分泌各种消化酶进行消化;最后从肛门排出,形成颗粒性粪便,即蚯蚓粪。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蚯蚓一天能消化一半甚至是自身体重的食物,可以说,蚯蚓整个身体几乎就是为消化而设计。

之所以叫环节动物,便是因为这类动物的身体都由环节构成。蚯蚓成熟时,距口部大约15体节,会生成一个很黏的环带,亦叫生殖带,顾名思义对生殖具有重要影响;环带是蚯蚓的重要特征,环带纲因此得名。

蚯蚓的消化系统/图自编

通过穿行,蚯蚓能使土壤更加疏松,改良其透气性;而经过蚯蚓消化排放出来的粪土,拥有比一般土壤高出数倍的氮、磷、钾,不仅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更是一种优质团聚体,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170吨,增加氮素75-125公斤。

现在,不少国家已大力兴建蚯蚓养殖工厂,利用蚯蚓吞食土壤与有机物质的强大能力,来处理废料,改善土壤,生产肥料。

蚯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的作用/图改自chemistryviews.org

除了改善土壤等重要功能,人们还会养蚯蚓来吃!当然,现在不是给人吃,主要是给家禽、观赏鱼等吃。一般的蚯蚓养殖场,主要养殖红蚯蚓,包括:

  • 安卓爱胜蚓/Eisenia andrei,俗称“欧洲红蚯蚓”,英文Red wiggler;

  • 尤金真蚓/Eudrilus eugeniae,俗称“非洲夜蚯蚓”,英文African night crawler;

环带是判定蚯蚓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未成熟的蚯蚓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囊状物。

台湾常见三种养殖蚯蚓/图自賴亦德

如果打算养殖蚯蚓,那就要注意配合蚯蚓的习性。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怕光、怕震动,有些还怕水浸泡;另外要注意,除了红蚯蚓,有些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同居的习性,也就是说,蚯蚓繁殖多了,老的便会爬走。

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两支棍子,其中一支插到比较潮湿的土壤上,再用另一支水平于其上拉锯,两三分钟后,蚯蚓便会爬出来,据说是因为拉锯的震动频率与蚯蚓天敌——鼹鼠的震动频率相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