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呈几何级数增长,晋察冀军区从2千增至120万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0-09-27

▲抗战初期形势图

1937年夏天抗战刚刚爆发时,蒋介石在庐山举办的暑期训练班上讲话,提出要“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二”。当时,根据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协议要求,集中在陕甘宁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刚刚完成改编,共有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4.5万人左右,加上改编为新四军的南方红军游击队1万余人、留守陕甘宁根据地的3万余人,中共领导的所有正规军堪堪10万人。

▲发展壮大的八路军部队

但到了1944年底抗战前夕,这支10万人的武装已经“拥有正规军57万,民兵200万,几已达到国民党现有部队的相等数目。”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已经初步具备了国民党争夺天下的能力。

▲各界群众慰问八路军

作为中共武装力量的头号主力,八路军在抗战时期发展最为迅速。抗战刚刚爆发的几个月,黄河以北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和军队纷纷溃退,日寇迅速占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和豫北广阔区域,但由于其兵力有限,无暇也无力占领重要交通线以外的大片城乡地区,挺进敌后的八路军在这些县城、乡村广泛发动群众,并利用国民党军溃退时遗弃的大量武器装备扩充军队,原有的3个师很快得到了充实,新建部队的数量更是成倍地增长。

▲八路军在组织动员学习

作为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打响后,就成为广大进步青年云集之地,这些优秀人次经过抗日军政大学等短期培训后,被派往边区各县城镇、乡村,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建立各种游击队、义勇军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动员参军的青壮年共约3万多人。1939年初,大量扩军基本结束后,又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集中整军,使得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作为抗战时期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在1937年底开创之初,仅有第115师政委聂荣臻率领的部分部队和党政干部2千余人,以至于当时同志们开玩笑说:“要问司令部有多少人?一盆菜就够吃了,一条炕就够睡了。”但在随后的几年里,就是这2千余人,在北起雁门关,南至风陵渡,西起吕梁山脉,东至平汉铁路的范围内,广泛发动民众,扩充武装,到1945年已发展到正规军32万余人,民兵90余万人。

▲敌后根据地分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