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社时代教书匠难忘的旅行

 简心素文 2020-09-27

公社时代教书匠难忘的旅行

教书匠的生活面可谓窄得可怜,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学生,学生,还是学生。看见的只是“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接到通知,得知要去离学校几百公里外的灵宝县,听河南大学(当时叫开封师范学院)老师关于写作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辅导,心里激动得好几天都不能平静。倒不单单是因为遇到了学习进修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有机会跳出这三尺“井底”,一览“东海”之广阔,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采。

记得那是个春夏之交的时节,全公社十三名老师(大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乘车先到古都洛阳。林立的高楼,宽广的大街,车水马龙,繁华异常,令大家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确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一切都让你长见识,一切都让你开眼界。就连那驰名中外的牡丹花,虽然呈现在眼前的是绿肥红瘦,但我们也丝毫没有遗憾的感觉,因为毕竟也算一睹了它的芳容。

午后时分,我们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一声气笛长鸣,我们的心也早已飞出了车厢,飞向了远方。还好,车上乘客不是太多,大家争相找一个靠窗子的座位坐下来,目光投向了窗外广阔的空间。

伴随着“咔嚓”“咔嚓”车轮撞击铁轨有节奏的响声,列车冒着黑烟,喘着粗气,像一条绿色长龙,在黄土高原余脉的崇山峻岭间穿梭。透过车窗,但见电杆、树木一股脑儿往后飞逝。一会儿是高山峻岭,陡峭如削,麦田倒挂,青中透黄,彰显着大自然的色彩斑澜。一会儿是万丈深渊,幽深莫测,沟边株株白杨,依旧是那么紧靠团结,那么力争上游,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里住惯窑洞的人们,尽管现在条件好了,也不愿改变生话习惯。车窗外,不时会看到人们在打谷场上并排拱出几孔砖窑。大概是为了防潮,上面用土填平砸实,作晒粮之用。非常有地方特色,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目睹这壮丽河山,大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有的在讲述秦汉、隋唐时代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掌故,有的在谈论文人骚客们描述这里的名言绝唱,有的干脆掏出小本本,记下这旅途见闻,甚至连沿途大小车站的站名也成了他们笔记本上的“猎获物”。

这是一列从连云港开往西安的慢车,沿途大小站都停,因而车上的旅客并不拥挤。这节车厢也就我们十几个人,另有去西安的几个人。列车员不知是责任心强,还是工作量因乘客而减少了,态度忒热情,服务忒周到。整齐的铁路制服,匀称的身材,满脸春风的微笑,显得干练而热情。她一会儿打扫车内卫生,一会儿提着水壶把滚烫的开水倒入每个乘客的杯子里,一刻也不停歇。工作之余,还会坐在车厢里与乘客唠会家常,给你一个宾至如归的感觉。

一位乘客可能是被列车员的热情所感动了,在车厢一头挂的“乘客意见薄”上写着什么。我也受大家委托,在意贝薄上签下如下几句话:“1230(那位列车员的编号)列车员,服务热情好周全。车厢上下荡春风,旅客个个点头赞。”

二百来公里的路程,列车整整运行了四五个小时,但大家不知是因首次远行的兴奋,不知是被祖国壮丽河山所陶醉,也不知是被年轻的列车员的热情周到服务所感动,反倒是希望:

时针啊!请你慢点走;列车啊!请你慢点行。

我们十分珍惜这愉快、温馨的分分秒秒,直至下车,还目送着列车消失在西去的暮色中。

作者:菊花红

梅花香里师生缘——师生相聚腊梅园

爱心温暖人间

村里的文化人五伯

温暖的澡塘子

银装素裹虎狼爬

家乡小河的“虻牛蛋”水

虎狼爬岭2017年的春雪

怎样卖掉一篮红薯片

瓢中滋味长,葫芦功勋大

菊花红“艳遇”美女老板

虎狼爬岭拔花生

吃一碗红薯面条

接送两个外孙上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