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行业 远去的物品(下)

 简心素文 2020-09-27

消失的行业 远去的物品(下)

泥瓦匠:在偏远的农村,现在仍能看到陈旧式的瓦房。故宫、庙宇的琉璃瓦,也是瓦匠手工制作的。烧瓦必须用黄黏土,离水近,做成砖、瓦的土坯,晒干后装入窑内烧7天7夜,打柴、挑水、挖窑、烧火,都是烧瓦人干的活。烧瓦艺人都怕长时间阴雨天,那个年代没有塑料布,用草垫子盖砖瓦坯,几天连阴雨,将泥瓦坯还原成了一滩烂泥巴。因此,即使是大旱三年,他们也是恨雨之人。瓦烧好后开窑,必须是天蓝色,若是红色,得闭窑重烧,一切费用由瓦匠支付,还要受埋怨,被骂做“技术差”。

绳匠:现在农民没人种麻了,绳匠艺人也了无踪迹了。收割完麻,放进水池泡后要晒干,剥麻皮,除自用外卖给买麻人。制麻绳全是手工活,先把麻做成三股细绳,再用三股细绳合成粗绳。绳匠的作扙都是木制的,加铁环,运作起来稀里哗啦地响个不停。农民背柴,马帮驮物,马车车套,都用麻绳。传说,木匠怕短不怕长,铁匠怕长不怕短,绳匠不怕绳子断,也就是“长木匠、短铁匠,麻绳断了再接上。”现在用绳的行业几乎没有了,麻绳没了市场,现在多用塑料绳、尼龙绳,机械制作,易老化,不耐用。

鼓匠:在农村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吹鼓手,多为六人组成一个班子,两人吹唢呐,有小锣、鼓、大镲、笙、长号等,经济好的家庭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请鼓匠班子。近年来,传统的习俗被现代的新潮替代了,现在的乐队是西洋乐器,架子鼓,小洋号,萨克斯,乐队成员多为青年女性,能歌,能舞,摄像,拍系列照片,吸引力较大,费用也相应的高。吹鼓手艺人也多已去世,此艺也消失了。

巫婆神汉跳大神的:过去,偏远农村,山区,缺医少药,有了病就扛着,命大的能扛过,有越扛越重的,只好找巫婆、神汉们治病。不是他(她)们亲自看病,而是他(她)们身上的仙附身看病,骗的多是没有文化的愚昧人。外地来的神汉很吃香,求看病的人围一堆,到半夜,神汉已入睡,窗外还有人等着看病。后来有了赤脚医生,他们的生意少多了,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跳大神的成了牛鬼蛇神,和五类分子并成六类分子,受到批斗。

划石取火:不是行业,是一种原始的取火方式。我小的时候,常见放羊的羊倌和抽烟的老人随身带着一个叫“火链”的硬包,一边连着厚铁片,包里装着火绒、火石。不怕雨天和大风,没了火石,从地上找石头,用铁片猛力摩擦产生火星,落在火绒上就燃烧冒出火焰,点烟、做饭都可以。后来,火柴替代了火链,打火机、打火枪又替代了火柴,又快又方便。

制作烟袋锅杆:过去人们抽旱烟,烟袋锅几乎是成年烟民的必备物品,烟锅头、烟锅杆、烟锅嘴、烟丝口袋是随身之物。烟锅杆约一尺长,制作相当费事,选料,锯短,火烤,去皮,水浸泡防裂,用木床镟成,用木床打眼,等等工序。也有吸水烟的,水烟壶是铜制的,专供有钱人用。后来洋烟取代了旱烟,烟卷取代了烟袋锅。

带“洋”字的物品:早期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形势下,工业落后,好多东西不能自己生产,从西方、国外传过来的物品,名称前都加个“洋”字,如,洋火、洋布、洋油、洋钉、洋烟、洋灰、洋铁桶、洋镐、洋车等。吃的有洋柿子、洋葱、洋姜等,洋姜也叫鬼子姜,外国人叫洋人,洋鬼子。扛着洋枪,跨着洋刀,骑着洋马。随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这些带“洋”字的物品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中国货,几年前,我到南非旅游,我国是冬天,那里是夏天,在那儿买了个遮阳帽,用作遮阳和留念,回来细看,商标上显示 Made in China。

夜校:解放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时正是学龄期的人遇到战争年代,命都难保,哪能念书。新中国成立,政府为了在这些中、青年农民中扫除文盲,组织农民上夜校学文化。挑选有文化的人当民学教师,义务教学,后来是小学教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为农民讲课。下乡干部常检查上民校的人数和学习成绩,夜校成就了不少文化人。我的父亲和一些村干部都是上过夜校的,他们深受其益,还能写信、看古书,这给他们后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上铲除了文盲,夜校就自然不存在了。

民兵组织:民兵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正规部队、地方武装大显神通,如,《地道战》《地雷战》《吕梁英雄传》等电影小说中,都有民兵的丰功伟绩。那时,农村干部中也设有一个职务——民兵连长,集合民兵出操,拉练,一旦有紧急情况就集合民兵,如,扑灭山火等。现在,老民兵早已不在人世,新的青壮年大多成了进城的农民工。民兵,也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现在的青年一代,只能从电影、电视剧中见到民兵的影子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被替代的行业、组织和物品,随着一代人的消失而永远消失了。(完)

作者:王新生

◆王新生:消失的行业 远去的物品(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