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嘿这是一碗卤煮火烧——兼说话剧《翔云八号院》观后

 简心素文 2020-09-27

嘿这是一碗卤煮火烧

——兼说话剧《翔云八号院》观后

北京的吃食卤煮火烧,以口味重见长,大部分的人都爱吃。飘来的人多了,就有人为了区别点什么,便弄了个招牌,甭管什么东西,多要加着个“老”字儿,张口就是“老北京”!其实什么东西不在于你老不老,而在于你这玩意儿的味道,是不是正,就是卤煮火烧,你不加王致和的酱豆腐,非弄点子广东的腐乳进去也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我说的不是好赖之分,是味道,这就和你说话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味道。普通话好听,中央台播音员都那么说,全中国都听得懂,可是,你在北京胡同里,听带着儿音的北京普通话那还是能觉出来这是在北京。味道这玩意儿,有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家乡,出门在外听见乡音你总会激动一下,北京人呢也是如此,北京话儿,那就是乡音。

东拉西扯地说半天,除了吃,这和人家话剧有什么关系?别着急呀,下边就该说关系了。

“京味儿”的话剧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从根儿上就带着“京味儿”,演员们呢也是正宗的北京普通话。注意啦,北京话不是普通话,就跟上海话不是普通话一样,但是,有海味的普通话,有广味的普通话,有京味儿的普通话。因为话剧在台上说,看的人五湖四海哪儿的也有,你说家乡话没人听得懂,你说普通话谁都懂。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最早起源于上海,所以有几个人物操着上海的普通话,大家看得有味道。

现在该说正题啦,话剧《翔云八号院》说的是北京的事儿,我的理解是:说的是北京的工厂大院,因为大的形势与政策工厂生产线、设备全部搬出了北京,腾出来的厂房该干什么?剧作家春雨先生以独到的视角,利用这些个人和事儿,以“京味儿”为写作的基础,讲述了一个把青春和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者们在这个转变时期依然坚守着“工匠精神”的故事。虽然我个人的认为,剧中故事主要矛盾的描写尚有待进一步理捋得更加突出和明确,人物之间的矛盾尚有进一步深入的挖掘之潜力,但是作为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儿,北京的话儿,那是都摆在那儿了。一顶新京味剧的桂冠,还真是当得的。

回来,还得再说说味道。演员们的台词,除了几个老家伙有些味道,但也需进一步深化细致些,年轻的演员们真的需要努力,普通话没错儿,但是春雨老师给他的孩儿戴上了一顶“京味儿”还是“纯”的桂冠,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李丫丫”“陆越”“周小波”们,既然生在了北京的“大院”里,那就得有那个“京味儿”。套用一句话吧,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戏路子宽点总比窄了强,说不定“茶馆”里的老掌柜正向你们招手呢。

作者:四蹄生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