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读素看】其生生不息的特质是人性对文化的依赖——读书笔记

 简心素文 2020-09-27

编者按:

有太多的读书名言,多得有点滥。我只想说:读书吧,读书能让你静下来。不然,心浮气躁,神魂散乱,你能看清啥?你能做好啥?

其生生不息的特质

是人性对文化的依赖

——读书笔

2020年2月16日星期四。

《经学十二讲》。

《论语》概说,郑文杰。

如果说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论语》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所以说《论语》在中国文化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弟子和时人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辈弟子汇集而成。佛教典籍在最初的几百年间曾经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佛经集结,这是古代文化传承的基本模式。《论语》文本的基本定型是西汉末年,丞相张禹兼收《鲁论语》和《齐论语》而成《张侯论语》,定型后遂盛传于世。后人对论语的注解无数,绵延到现在。史上影响最大的当属朱熹的《论语集注》,将训诂学和义理学熔为一炉,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备教科书。现在流传最广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有译文和注释,对诸说择善而从,最有利于作初学入门之书。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没有几百万字是说不清楚的,这里就说两个字:孝和仁。

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离不开《论语》对中华民族的不断滋养。《论语》开篇就讲“入则孝出则悌”,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能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那么家庭就会和美,家庭和睦,社会细胞就稳定了,那么社会就会安宁。春秋时代,周礼已经崩塌,依靠贵族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结构剧烈动荡,僭越弑君之事时有发生,已是乱世之秋。此时孔子心中念念不忘克己复礼的周礼,没有人执行了,所谓礼崩乐坏。孔子的办法就是树立孝文化,让人们从自己的小家庭开始做起,修身齐家。

孝敬父母的观念是非常容易让人接受的,属于普世价值的范畴。起码在农耕文明的社会是这样,一旦社会出现固定的居住场所,孝文化就容易培养。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么在社会上是难以立足的。虽然如此,孝文化还是要培养的,因为孝敬不是天然形成的情感。动物有慈而没有孝,上一代照顾下一代,因为不照顾下一代,这个族群就没有了,但是下一代不管上一代,这是动物。游牧民族也有贵壮轻老的习俗,和游牧民族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所谓人与动物之区别几希!这样就可以看出孔子提倡孝文化的可贵和重要性。时逢大疫,国人都在家里猫着,如果没有孝文化,都是自己单人过,怎么抗疫呢?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对于为政者提出的道德修养标准。恭是恭敬、庄重,对待民众要有恭敬之心,把人当人看;宽就是宽容大度,才能获得民心;信就是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才能得到民众的信赖,得到领导的重用;敏就是勤勉,孔子认为君子首先要带头,要不知疲倦地工作,要敏于行而讷于言,然后才能有事功;惠就是惠民,给民以恩惠,给民以物质利益,而不聚敛。做到了上面的五条,就可以说是“仁人”了。虽然是对为政者的要求,普通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同样是可行的。

我们知道现在流行的道德标准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后人对儒家思想的再度演绎,高则高矣,实则难行。和孔子五条比较,这后五条只有信是一样的,都讲诚信的重要性。孔五条都做到了,就是仁,而后五条中仁是和其他几条并列的,这样在内容上就存在不清楚或交叉的部分。仁和义是并列关系,以家族为单位,仁以对内,义以对外,做事求仁至义尽;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里,礼是用;智的存在对仁的作用不明,智是智慧智力,实现仁的理想,按照孔五条做就行了,这里面智慧智力起什么作用呢?信是仁的组成部分,不能与仁并列,这里信只能补充智的不足。后世对儒家的解释和扩展越来越丰富,大而全,致使儒家核心理念距离世人的理解也就越来越远了。有人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当是指后世之儒。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是泛指并非确指,其中子夏和曾参对孔子学说的传播贡献巨大。

儒学是治世之说,不是乱世之说。乱世和治世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所以历史上儒家文化几曾断绝,都顽强地传递下来,其生生不息的特质是人性对文化的依赖,是文化对人性的正确反映,融入到汩汩的血脉中,散落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作者:韦朝

◆韦朝晖:【简读素看】有真实历史的记录殊可宝贵——读书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