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仁”文化

 天天做梦 2012-08-17

 

出 论语.子罕

 
 

论语别裁上的解释很好

三达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 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 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
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

 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它既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治理国家的最高法则。
首先,“仁”是儒家对于“君子”亦即有道德的人内心修养上的要求,如:
“克己复礼为仁。”
那如何“克己”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仁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是非常慈善、宽容、平和,绝不会为了别人小小的误解或冒犯而心存芥蒂甚至耿耿于怀,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长荡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心态自然就能做到“仁者不忧”了。
其次,按照儒家的“入世”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者只要有可能,就要推己及人,把爱心,把“仁”的思想行为普及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如: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用今天通俗的话说,一个“仁者”就应该像雷锋那样,关心别人,天天做好事。这样的人,肯定跟别人的关系极为和谐,而他自己也就不会树立敌人,正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所以孔子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能下决心做到仁,那么,一切行为都合理,就不会跟别人结下怨仇了)
由上可见,孔子说“仁者不忧”是有道理的。而且由于“不忧”,寿命也就长了,所以孔子又有一句名言:“仁者寿”。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忧”是指不要为一己之私利而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甚至机关算尽,而不是提倡大家都来当“马大哈”,毫无忧患意识。对于仁者来说,该忧时还得忧。从大的方面说,忧国忧民就是应该提倡的,而且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小的方面讲,对于自己学习、工作甚至一生的安排也要有个长远的规划,不能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从更小的方面讲,就是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得有计划甚至精打细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这些该忧的地方也不忧,那就反而留下将来想“忧”也来不及“忧”的祸患,这就是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