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话素本】最是青葱年少时(一)——回忆我的高中岁月

 简心素文 2020-09-27

是青葱年少时(一)

——回忆我的高中岁月

那时候经常兜里没有半毛钱,那时候一年也吃不到几顿好饭,那时候经常透着一双烂桃似的眼……。然而,那时候的日子最美好,那时的自己最富有、也最美丽。——题记

1976年10月后的某一天,在老家村办初中的操场上,全校师生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四人帮”垮台的消息。依当时我的理解能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对我有什么重大意义,但校长通俗的讲话我听懂了。

这位校长姓梅,当时大概40来岁的样子,瘦高个,爱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是我们公社距我们村十多华里的外村人。可能他文化水平一般,肚子里高深的词不多,也说不出多么有理论水平的话,但通俗的话里却含有一番硬道理。那天他对我们的讲话是这样子的——

“大家知道了吧,教育工作要转向正轨,老师也得要好好教学,从今往后老师可以‘偏向’学习好的同学……”

我就是对他口中的“偏向”一词感了兴趣,因为之前,这个词与“不公平、不公正”划着等号。假使真的有“偏向”,那一定是要向贫下中农子女倾斜,哪里就见得可以向“学习好”的同学倾斜了?我似乎从中嗅到点什么。

转眼间,我们的初中生活就结束了。因为教育走向正轨,我们当然就是要接着读高中了,所以,我们这届毕业的初中同学不同于往届,不用再“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继续“深造”。但在去哪里读高中的选择上,大家出现了分歧,当然这也怪不得谁,主要是各有各的想法。结果,在全大队三个村子二十多名同学中,西村的东村的,几乎都选择了我们邻大队中学即太安中学高中部,而我们本村的六个同学,则选择离家最近的本大队中学高中部(当年的形势是村村办高中),加上邻村两个同学和邻大队的一个同学,我们大队的首届高中生就由我们八九个学生组成,号称某村中学高一班。 

(一)求学之路

1977年春节过后,我们如期开学。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不同的是我们代表了大队的一支新生力量——村办高中首届学生。因为人少,学校在教室后面用砖墙隔出了一个小空间,做了女生宿舍,宿舍里没有单个的床铺,而是用砖砌起一道约400高的大通铺炕。这样的条件仅班上的几个女生有,同一校园里初中的学弟学妹们和高中班的三个男生毅然沿袭我们初中时的居住条件,即把麦秸或豆荚杆铺在地上,上面放上被褥。同样因为人少,大队破例给学校拨出经费,为高一班的我们每人置办了一套运动装(那种纯天蓝色、袖子和裤子两侧缝三道白线条),要求每天早上穿着跑步锻炼,同时准备参加公社举办的中学蓝球操比赛。为了回报大队的关心,我们便每天坚持在校内操场或校门外农田边上的乡间小道上跑步。间或有乡亲们看见,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我们这一队跑着的人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蓝色运动装——统一而崭新的服装,在当时还十分落后的农村,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一届村办高中,师资力量是怎样的呢?除了语文、政治依然是我们当时的初中老师外,数学物理外语老师是比我们稍大些年纪的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最后还缺一名化学老师,大队想办法从邻村(某某大队)聘请了一名退休教师,这样组成了高中教师团队。在这一众老师的教授中,我完成了高一年级的学习,不惭愧地说,我的成绩成了这个班级里惯常的第一。以至于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给我们高一班同学讲话时提出的口号竟是“学习当像某某某(也就是我了)”,他们把我当成村办高中这一届学生的骨干、台柱子。

1977年冬天,全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当时的高考虽然与我无关,但却与我们那几个年轻的老师有关。在四名年轻教师中,有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另一名给初中班带课的老师参加了高考,另外还有一名我们大队支部的通讯员(因为大队支部和我们学校也就一墙之隔),不长时间后,高考结果就出来了,幸运的是这三名参加高考的知识青年都考中了。出于新奇,数学老师把高考的数学题拿来让我们试着做。记得很清楚其中有一道应用题是给出一个人上坡的速度和下坡的速度,求平均速度。当然,答案不可能是两者相加再除以二,那样岂不小学生都可以上大学了。但这样的题目太简单是公认的,以至于时任本村小学老师的我的三哥也觉得早知如此他也应该报名参加高考了。

一个不大的大队里,竟然有三名高考得中的,这无疑对全大队的学生和家长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况且那个大队部通讯员高考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而且还被录取。我们的两位老师,一个被山西大学录取,一个被山西省林业专科学校录取,前者是大学本科,后者是中等专科。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耐人寻味:被山西大学录取的我的英语老师,可能是看到和他功底差不多的同村伙伴被北大录取,认为他也有冲击比山西大学更好学校的能力,于是他放弃了当年山西大学的入学报到,决定半年后再冲刺一把1978年的高考。然而,许是命运弄人:他如期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没中;1979年和我一道参加了高考,还是没中;据说后一年,他依然坚定地参加了高考,结果第三次没中。最后这个老师不得已放弃高考,回家务农。对于他得而复失的结局,村子里老人们一提起这事,就拿我来挤兑他,说:“看看你的学生都上大学了,你还在家里窝着,早知如今何必当初!”

是啊,我也常常替我的老师惋惜,他本该上“山西大学”的,可为什么要轻言放弃呢?难道这是冥冥之中老天注定的?上天只给他一次可以上大学的机会?错过了也就永远地错过了吗?(待续)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心中的少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