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书摘
流星、行星与恒星
我们可以用象征的方式把作家分为三种,第一种像流星,第二种像行星,第三种像恒星。
第一种产生短暂的效果,我们注视着它们,大声地喊着:“看呀!”然后,它们永远消失无踪。
第二种像行星,维持的时间较久。它们与我们比较接近,所以往往比恒星更为明亮,无知的人便误把它们当作恒星。但是,它们也会很快地空出自己的地位,而且它们只是反射别处的光,而它们的影响范围也只限于自己的同伴之间,即限于它们同时代的人之间。
第三种是唯一永恒不变的,它们固定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光芒,各个时代都受它们的影响。当我们的观察点改变时,它们的外观不会跟着改变,它们没有视差。
第三种与其他两种不同,它们不只属于某一天体,不仅仅属于某一国家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但是,正因为它们如此高远,它们的光往往要许多年以后才能到达地球。
内容与形式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复制品。这些思想的价值如果不在内容方面(即作者所思考的内容方面)就在形式方面(即处理内容的方式以及作者构思这些内容的方式方面)。
构思的内容种类很多,正如它给予作品的益处一样多。所有经验材料(即所有本性上和最广泛意义下历史或物理的事实)都是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容。作品特性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因此不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作品可能都是最重要的。
可是相反,在形式方面,作品特性却在主体上。讨论的内容可能是大家都能接受和熟悉的,但了解这些内容的方式、思想的形式则是价值所在,这是形式方面的主题。因此如果这样的作品是可以称赞和独特的,那么其作者也必然会是受到称赞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值得阅读其作品的作者,他的价值越大,归因于他思想内容的地方就越少,这些内容的材料甚至是常见和常被用到的。我们都了解的希腊悲剧作家,用的都是同一种内容的材料。
所以,当一部作品成名以后,一定要看清楚,它成名的原因到底是它的内容,还是形式。
一般读者对内容方面比较感兴趣,对形式方面兴趣则较少。这种情形在一般人对诗集所表现出来的可笑态度中表现无遗,他们不辞辛劳地探索产生诗作的真正事实或个人环境,他们对这方面的兴趣远比对诗集本身来更浓厚。
拿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杰出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的《浮士德》来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比歌德本人看的书还要多,他们研究有关《浮士德》的传说,比研究《浮士德》更为专心。毕尔格[ 毕尔格(1747—1794),德国诗人。他的歌谣《莱诺勒》是德国所有诗歌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曾经说过:“他们对勒诺做学术式的研究,研究勒诺到底是谁。”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情形也发生在歌德这位伟大的作者身上。这种忽视形式而对内容的偏好,好像一个人忽视埃特鲁里亚美丽花瓶的形状和花纹,却要对颜料和陶土做化学分析一样。
思想的生命只延续到用语言表达时为止,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僵化了,变成死的东西,却又改变不了,就像史前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一样。我们的思想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后,就不再是真正的或根本上真实的了。当它开始为别人而存在时,就不再活在我们自己心中了,正如当小孩开始自己生活时便与母亲分开一样。
偷走你时间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没有原则胡说八道的人,产生了许多低劣而无益的作品,这种潮流不断兴起,文艺杂志应该成为抵抗这种潮流的巨石。由于它们的判断刚正不阿、明智严格,应该毫不假以辞色,鞭挞所有不够格作家写出的东拼西凑的低劣著作,所有空洞头脑借以填满腰包的废话,也就是全部作品中十分之九的内容。因而文艺杂志应该把反琐碎反欺骗看作主要责任。
可是它们并没有这样做,相反,却一直在无视这些现象,它们卑鄙地容忍了作家和出版商联合起来,剥夺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它们的作家通常都是教授或文人学者,这些人薪水不多,所以是为了钱而写作,于是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利益一致便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彼此捧场。这就形成了赞扬坏作品的现象,文艺杂志上所登载的都是这种坏作品。其座右铭是:生活,我们要生活。
匿名写作可以庇护各种文艺上的无赖,所以应该取消。匿名写作之所以引入文艺杂志中,本来是为了保障诚实评论家不受作者及其读者的愤怒指责。但是,文艺杂志容许评论家的完全不负责任,甚至掩饰那些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卑鄙评论家的窘态,它们为了获得出版商的赏钱而向读者推介某些作品。
匿名写作往往是用来掩饰评论者的晦涩、无能和无聊的。一旦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庇佑于匿名之下时,这些人便会做出令人无法想象的卑鄙行为,当然更不怕在文艺方面做出臭名昭著的恶行。
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在他的长篇小说《新爱洛绮丝》序言中说过:“所有诚实的人都在自己所写的东西后面摆上自己的名字。”这句话更应该用在所谓的评论文章上!
赤裸地表达真理
要想对某一作家加以初步的评价,不必知道他思想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这要阅读他所写的全部作品,只要知道他如何思考就够了。现在,关于他如何思考,关于他思想的主要本质和重要特质,他的风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印象。因为,这表示一个人整个思想的形式性质,不管他思想的内容和形式如何,这种形式的性质总是一样的。这好像面糊一样,可以把它捏成种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有人问尤伦斯皮吉尔走到下个城镇需要多长时间时,他给这位问话者一个表面上毫无意义的回答:“走!”其实,他的意思是想从步伐中知道一定时间内他能走多远。同样只要我阅读某一作家的几页作品,就多少可以知道我能从他那里得到多少益处。
第一个规则是必须有东西可以表达,的确,这个规则就是好风格的充分条件。
平庸者的作品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可能是下述事实的结果,即他们一知半解地表达自己,就是说,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所用文字的意义。因为这些文字是他们从别人处整套地学来的,因此他们所拼集的不是个别的文字,而是整套的话语框架,是一些“陈腐的词句”。
这让他们的作品明显地缺乏那种展现本身特色的明确观念,因为他们根本缺乏那种使观念明晰的素质,根本缺乏明晰的思想。相反,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含混模糊的文字、流行的词句、陈腐的语句和时髦的惯用语。因此,他们模糊的作品,好像是用陈旧的字版印出来的印刷品。
关于上面所说著作中的令人生厌的问题,我们应再做一般的观察,即令人生厌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另一种是主观的。
客观的令人生厌往往由于作者没有任何明确的观念或见闻知识可以表达。因为凡是具有明确观念或见闻知识的人都可以直接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并且总是能表达出明确清楚的概念,所以他们的作品既不冗长乏味,也不含混,也不模糊,根本不会令人生厌。
即使他们的主要观念有错,也是经过明确思考和仔细考虑的,就是说,至少在形式上是对的,因此他们所写的东西往往具有某些价值。可是,基于同样原因,客观上令人生厌的作品则往往毫无价值。
主观方面令人生厌只是相对的,这主要因为读者对某一题目缺乏兴趣,不过,这是由于读者本身的限制。因此最令人钦佩的作品,对某一读者而言可能在主观上使他讨厌。然而最坏的作品对某一读者而言,可能在主观上觉得很有兴趣,因为该书所讨论的问题或作者本人使他产生兴趣。
一个装腔作势的作家,就像一个把自己打扮起来免得让人把自己和一般民众同等看待的人一样,这种风险是绅士人物从来不敢冒的,尽管他衣着一般。正如过分装饰和穿着华丽衣服反而表现出一个人的平凡一样,装腔作势的风格也足以看出作者平庸的头脑。
然而,如果你想像说话一样写作,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所有写作风格多少都保持某种与碑文体相近的痕迹,碑文体确是一切风格的原始形式。因此这种企图和相反的企图一样,都应该批评,因为要想像写作一样说话,一方面得有些学究气,另一方面也得有理解力。
含混和模糊的表达方式是一部作品最坏的象征,造成这种结果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为思想模糊,而思想模糊又是由于思想本身中原有的不和谐,不一致。如果头脑中所产生的是真正的思想,作者立刻就能寻求明确的表达方式,并且会很快达到目的。显而易见,明确思考过的东西更容易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一个人所能琢磨出来的一切思想,总是能用简明易懂和毫不含混的文字轻松地表达出来。凡是把困难的、模糊的、含混的论述摆在一起的人,都是不能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作家。他们所具有的只是对它的一种模糊意识,这种模糊意识只是想尽力形成思想而已。可是,他们也时常想对自己和他人掩饰一个事实,即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达。
真理是完全赤裸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便越深刻。例如对人生空虚所做的悲叹,有什么话比乔布的话更使人印象深刻呢?乔布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正因为如此歌德纯真的诗歌比席勒经过修饰的诗歌不知要高明多少。也正因为这个,民歌产生了强有力的效果。任何多余的东西都是有害的。
能够阅读的人当中十分之九以上的人,除了报纸,什么书都不读,因此他们的拼字法、文法和风格几乎都是根据报纸的原则形成的,而且由于他们的单纯性甚至把自己对语言的扼杀看作简洁、优美和真正的改革。
的确,一般从事对学识要求低的行业的年轻人,只因为报纸是印出来的东西,就把报纸看作权威。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报纸完全不犯语言上的错误。国家应该设立检查者来监督报纸达成这个目的,检查者不支薪俸,只领奖金,每发现一个糟蹋语言或在风格上令人讨厌的文字、文法或语法结构上的错误或用错的介词、系词,就接受相当于20法郎的奖金;若发现风格和文法上的笑话,则接受60法郎奖金,发现的越多,则奖金加倍,这些奖金应由犯错者支付。
凡是草率写作的人,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价值。因为只有对思想的重要地位和真实程度的信心,才能激发我们不屈不挠地发掘最明晰、最有力和最引人注目的思想表达方式。正如只有宝贵的东西或无价的艺术品才值得使用金银盒子一样。
油画上的污点
写作风格方面的错误有它的主观性,由于文学的没落和古代语言被忽视,写作风格方面的错误越来越普遍。
这种错误是这样的,作家只要自己了解自己的意图就满足了,作家几乎完全不管读者,让读者自己随意体会。作家不理会这种问题的存在,继续写出自己的东西,好像一个人独白似的。可是,文学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对白,而在这种对白中,表达者必须明确地表达自己,不要使对方产生任何疑问。
正因为如此,写作风格不应该是主观的,而应该是客观的。所谓客观风格是指,在这种风格中,语言安排使读者和作者所想的完全一样。但是这种作者与读者的思想交流是服从重力法则的,即从头脑流溢于纸上远比从纸上灌输到头脑中容易。因此要从纸上把思想灌输到头脑就需要我们读者的主动配合,只有当作者知道这一点时,才会产生上述情形。
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情形,那么文字就像完成了的油画一样,在一种完全客观的方式下发生作用;而主观的风格如同墙上的污点,甚至比墙上的污点更难发挥效果。只有被这些污点激发想象力的人才能在其中发现某些形状和图画,对其他的人而言却只是污点而已。
这里所说的区别适用于整个思想交流方式,但是也可以在个人交往中表现出来,例如我刚在一部书中读到的“我的写作不是为了增加现有书籍的数量”这句话所表示的,正是与作者的原意相反的废话。
逗号、句号
写作艺术中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任何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想一件事情,因此我们不应要求他在同一时间想两件事情,更不应要求他想两件以上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在句子中插入括号,把句子分开以适应括号中的文字,那么,这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想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这种做法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在这方面,德国作家违反得最严重。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德文比其他现存文字更易助长这种错误,但不能以此为借口。用任何文字写出来的散文,都没有比用法文写出来的散文读来更轻松愉快。法文通常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法国作家以最合乎逻辑和自然的顺序将自己的思想一个一个地表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摆在读者面前。因此读者可以全力注意其中的每一个思想。相反,德国作家却不同,德国作家把所有思想交织在复杂的句子里,因为他一定要在同一时间内表达好几件事情,而不是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表达出来。
德国人真正的国民性格是阴郁沉静的。他们的步法、活动、语言、谈话、叙述方式、理解和思想方式中,尤其是写作的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从他们喜欢使用冗长滞重而复杂的句法中,也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冗长滞重而复杂的句子增加记忆的负担,让我们无助,一直到句子的最后,才能看出原由,才能解开这个谜。这是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如果他们同时还能装腔作势和说大话,一定也会在文字显示出来。但是这么做只会失去读者。
把一种思想直接置于另一种思想之上,这显然违背一切健全理性。但是,如果一个作家在自己已经开始表达的语句中加上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读者所看到的,只是毫无意义的一半句子,直到另一半句子出现时,才能完全把握它的意义。这就像给客人一个空盘子让他希望有东西能在盘中出现一样。
如果括号与原来的句子并不是密切贴合在一起,只是为了直接破坏句子的结构而插进去的,那么这种造句的方式就达到了不雅致的极点。如果我们说,打断别人的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那么打断自己说话也同样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可是这种行为却出现在许多的造句法中,多少年来,所有以赚钱为目的、下等的、粗心的、胡说八道的家伙,每一页都用括号五六次之多,并且以此为乐。
这是突然停止一个词语以便加上另一词语的拙劣方式。不过,他们这样做,不只是由于惰怠,也由于愚昧,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让论述有生气的做法。其实只有在很少的情形下,这种句法才有存在的理由。
很少有人像建筑师造房子一样写作。建筑师造房子时往往事先绘图并仔细思考最微小的细节。大多数人的写作,像是玩骨牌游戏,他们的句子像骨牌游戏一样,一个一个连在一起,有的是经过思考的,有的则是十分偶然的。

叔本华:孤独读书术
很久没有时间好好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烦闷焦虑之中,还是唯有读书——叔本华说:“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再去读书。”难道确实如此?翻看了很多书,但是如此心境之下,偏爱读卡夫卡,卢梭,以及叔本华,分别是《审判》《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和《孤独读书术》。孤独感是共通的,也是突兀的,又是必然的。现实中温馨和睦的家庭、亲近如意的友情,都不必然消解某种程度的孤独感。
叔本华是个极端者,“没有母亲、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个纯粹的孤独者,没有任何朋友,但一和零之间存在无穷。”他的敏感、多疑、恐惧和幻想,饱受批评和孤立,与卢梭极其相似,与卡夫卡也有很多相仿。毫无疑问,他们同样也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极具洞察力的思考者、文笔极佳且引人入胜的写作者。高中时偶然从姐姐处看到《叔本华论说文集》,就特别喜欢;多年来反复读,仍旧爱不释手,虽然自认与其悲观主义者的风格格格不入。
《孤独读书术》的副标题“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名不副实,应该是俗气的出版者自己添上去的,反正内容也应该只是译者自行摘录和翻译的。但是关于读书和其他问题的观点,仍然极具个性且有启发性,自己去品读吧。
1.“思想的生命只延续到用语言表达时为止……当它开始为别人而存在时,就不再活在我们自己心中了,正如当小孩开始自己生活时便与母亲分开一样。”
2.文艺杂志“卑鄙地容忍了作家和出版商联合起来”,通过“低劣而无益的作品”“剥夺读者的时间和金钱。”
3.要“赤裸地表达真理”,“如果头脑中所产生的是真正的思想,作者立刻就能寻求明确的表达方式,并且会很快达到目的……明确思考过的东西更容易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真理是完全赤裸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越深刻。”“凡是草率写作的人,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价值。因为只有对思想的重要地位和真实程度的信心,才能激发我们不屈不挠地发掘最明晰、最有力和最引人注目的思想表达方式。”
4.“作家有两种:一种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的人,另一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人。”“前者心中具有某种观念或体验,他们觉得这种观念或体验值得表达出来……后者需要金钱,这也是他们写作的原因……他们的写作只是为了填满稿纸。你一旦发现这种情形,就应该把这种书丢开。”“也可以把作家分为三种:第一种作家写作时没有人和思考……第二种作家写作时才思考,他们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写作;第三种作家在写作前就进行了思考,他们从事写作只是因为他们有思想,这种作家最少见。”“只有取材于自己头脑中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是值得阅读的。”
“我们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层一层地保留着过去的错误……对错误所做的解释页保存了下来。”
5.“文学最简单、最正确的定义应是'利用词句使想象力活动的技术’。每隔30年,都会产生新的一代,他们一无所知,却想一口吞下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然后自以为知道得比过去所有的加起来还要多……一切都快速,一切都新奇……然后,这一代带着他们自己的信念一起消逝了。”
6.“文学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想象……就是以一个例子来表示'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文学家的先决条件是,洞悉人生和世界。由他们见解的深浅,来决定作品的深度。”“真天才、大文豪,往往要陷入一段长时期的绝望生活……在未得世人的称赞之前,只要长久地过着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日子……知道自己长处和价值的人,和那些毫无所知的人,无论如何总是谈不拢。”“谦称自己无价值,只是那些绝望的没有能力的人,用以劝慰自己的歪理……我常常怀疑,大家要求谦逊的想法是否正确。”歌德也说:“只有无用的奴辈才谦逊。”
7.“只有自身有价值的人,才会了解他人的优劣所在。”“文学具有青年热情奔放的特质,哲学则带有老年的老成持重的气质。”“青年们接触文学虽比接触现实来得早,但为了现实的要求,不得不放弃文学。这就是最优秀的青年常被不愉快所压服的主因。”
8.“如果你有时间读好书,那么买好书是一件好事。可是通常人们总是误以为买书就得到了书中的宝藏。”
9.“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也无暇思考,沦为无知,不足为怪。富人……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财富和闲暇。”
10.“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妥善运用,然后我们才能具有类似的优点。……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天赋为先决条件,否则……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充其量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11.“伟大的作家可以幻化为各色各样的角色……第二流作家只能把自己化身为书中主角……等而下之的平庸作品……连主角也没有生命。”
12.“舞台上的种种悲欢离合和各种悲惨际遇,给观众展示的是人生的悲惨和无价值,即人生所有的努力等于零。”“悲剧的真正意义……英雄们所救赎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罪恶,而是原始的罪恶,即生存本身的罪过。”
13.“不管藏书多么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胸中的知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求上进,不断学习。”“读书或者学习……可以随心所欲,但'思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灭。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刺激它,并且持之以恒、不可懈怠。”
“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他们的精神力便消失殆尽,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14.“只有拥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拾人牙慧而已。”“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心中要有个守护神,靠它来指点迷津,引向正道……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再去读书。”“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经过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这个真理或者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读书意味着,只是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思想过度拥挤的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混乱。”“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就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为自己所有。”“学术性的思想家……能把所有的东西克服或者同化,融进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内……把这些知识和见闻有机地关联,全部隶属于自己的思想总体系了。”
“读书……许许多多是别人替我们想出来的,和我们使用不同方法供给我们的精神材料……所以我们不必要读太多的书,如若不然,精神习惯于代用物,将会忘却事物的本身,总是踏着人家已经开拓的道路,而忘却走自己的思考道路。”“经常耽于书卷中,眼睛就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思考的机缘和气氛,由书本所启发的次数远不如现实世界多,因为现实世界和眼前的事物,具有刺激思考的强劲原始力,是思考精神的最佳对象,最容易促成此种精神活动。”
“具有真正能力的头脑,他们的确定和明晰的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时时刻刻有一种确定明晰的表达欲望……他们的一切判断都是直接的……真正敏于思考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些人喜欢引用权威者的词句来争论某种事件,以取代自己的贫乏的理解和见识……这类人既无思考力,又乏判断力。”
“即使是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把它写下,恐怕就此一去不回头,想找也找不到了。就像恋人一般,如果不和她结婚的话,也有离你而去的危险。”
15.“生存问题——这个暧昧、多苦、须臾和梦幻般的问题,一旦认真研讨,恐怕所有的工作都得搁下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的人外,一般人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丝毫感悟,甚至尽量避开它,觉得与其讨论此问题,倒不如把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情上。”“事实却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毫无目的的噪音。”
16.“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读书而不思考,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之后又淡忘丧失。”“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世界上这么多教学机构挤满老师学生时……老师们教学生是为了赚钱,他们所追求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表面,并且要表现自己有智慧;学生们求学,也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见识,而是求学之后,可以把知识和见识当作闲谈的材料,还可以装腔作势一番。”
17.“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古代名作难以流行起来被大多数人接受。”
“各个时代的各种学者和博学的人通常都是广求见闻而非寻求见识。他们认为对一切事物都有所见闻乃是一种光荣。他们没有想到,见闻只是达到见识的工作。”
18.“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状态,但是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没有思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劳无功、毫无心得。”“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需要立即再读一遍……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
19.“业余爱好者以事情本身为目的,而专业者却以之为手段;而只有直接对事情本身感兴趣,只出于爱好而从事一项工作的人才会全心全意。最伟大的东西往往出自业余爱好者而非出自专门从业者。”
20.“历史让我们认识人类的境况就好像是从高山上展望,能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外貌一样……在它的特有性质方面,却了解得不多。”
“智力平庸的可怜人,所缺乏的是两种密切相关的才能——做出判断和产生自己观念的能力。”
这是一个让人不太喜欢、矛盾重重的人,却有让人喜欢的文字。
教你成为会思考的人:叔本华《孤独读书术》

《孤独读书术》仅有155页,此书在叔本华的著作体系中是并不起眼。百度百科中对本书的介绍中有一句话:“《孤独读书术》教你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台海出版社版的封面还有这句话,不知道这个题目是叔本华自己加上的还是出版商的噱头。这个题目不能概括全书的内容,书中最想要表达的是关于思考的那部分,和关于诗歌的那部分,并未用太多篇幅去讨论“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类似于“大家小书”,成名成圣之人总要在大部头作品之外写成一些让人惊叹的小巧玲珑的书,他们声称这些小书的出版是为普及知识,让更多人了解专业的主干知识,开拓眼界。事实上,这些小书的另一面却是晦涩难懂,其晦涩来自两方面:语焉不详和过于零碎。
这本《孤独读书术》便是这样一类书,本书的缺点便是过于零碎,往往一个问题的探讨出现在多处,让人觉得凌乱(这也有说读书话题本身的限制,比如:说作者便不能不说作品)。叔本华写得还是比较有趣的,其中的很多观点我极为认同,算是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偷走你时间的人”、“爱她的纯粹”、“假如思考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和“象征性地看,文学就是一面镜子”。叔本华着力论述的关键点是读书和思考、选书和作家、诗歌等。

01十分之九原则
大抵来说,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为目的的。——这是叔本华对书的整体评价。他排斥十分之九的书就是提倡十分之一的书,姑且将前者称为“劣书”,后者称为“良书”。将书分为良与劣的标准基于对作者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标准是作者有无对所写话题进行思考。他将作者分为流星、行星和恒星,其意不言自明。
任何人的思考都有原因,叔本华将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分为两类:纯粹性思考和主观性思考。主观性思考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引发的思考兴趣。纯粹性思考是对宇宙万物产生的兴趣,这类人的思考就像呼吸与眨眼睛一样,纯属生理现象,叔本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拥有纯粹性思考之人的赞扬。叔本华谴责很多作者写书时并不进行思考,其书也不可能为读者带来真正的营养,这真正的营养是什么呢?就是思考。以“生存”这个问题为例,除极少数的人外,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没有丝毫感悟,甚至尽量避开它,觉得与其讨论此问题,倒不如把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事情上。或者,仅取俗世哲学的一个体系,来满足大众。讲问题总是采用模糊化的方式打太极。
正是世界上并非都是在思考的人,所以会充斥着令人心惊肉跳、毫无目的的噪音,“造物者在创造人的时候,如果能尽如我们所愿,实在不应该给我们安上耳朵,或者,至少能在我们耳里装置上空气不能通过的“覆皮”,像蝙蝠一样(关于这点,我实在非常羡慕蝙蝠)。”除了作者毫无思考的原因之外,叔本华还谴责文艺杂志助纣为虐没有维持好“胜优汰劣”的职责。众多的出版商和作者串通一气,只为了钱而进行出版。
既然有了这个“十分之九”原则,选择书也是一件费心的事情了,稍有不慎就会读了劣书。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都是,不管它属于政治、宗教,还是小说、诗歌。你要知道,凡为愚者写作的人常会受大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这个观点和我极为相似。我的读书原则可简称为“三不读”:生人之作不读,高官之作不读,商人之作不读,无名之作不读。生人有运,惧其学不称位英名不保;高官有权,惧其以权压学众口铄金;商人有财,惧其使财污学令人捉刀;无名而书富者,非疯即庸,无足可观!或以此法偏执,吾自得其乐。
中国也有众多名家曾经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法,但细细想来,自己既未读过一本书又如何能够武断地贬低这本书呢?某人的观点到底值不值得借鉴?又值得借鉴多少呢?各种不同的选书法都是其人在读书破万卷之后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方向而无定论的。永远不会有一个最合理的书单,但这个书单上都应有《论语》《圣经》《希腊神话》是毫无疑问的,众多的垃圾被遗弃也是毫无疑问的。

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国王泽尔士一世眼看着自己的百万雄师,想到百年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能幸免黄土一杯的愿运,感慨之余,不禁滋然泪下。”我们再联想到,书局、出版社那么厚的图书目录中,十年之后,许多书籍将没有一本还为人所阅读时,岂不也要有滋然泪下的感觉?
多少人在被我们埋没呢?叔本华在“艺术王国”意大利发现拉斐尔的画作《圣母画像》长年挂在官延牌仆家的墙壁上。莎士比亚的价值也未被同时代的人所认识,甚至一张逼真的画像都未留下,只留下一些不可靠的图像,一座粗劣的雕像,还有一座被破坏了基座的半身像。我们能看到的莎士比亚的真迹也只有两个法律上的签名——叔本华举此两个被其所在时代埋没的杰出人物。代代都有的悲剧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02二、失误和韵律
李敖曾在自己的书中列出众多的错误,嘲笑过许多人没文化,其中就包括嘲笑钱穆不懂英文和做出了被考古事实否定的历史结论两事。李敖是“明珠其肯做暗投”的人,风风火火地列出错误而加以无情嘲讽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就是李敖,错了就要批你,无论你是谁。
同李敖不同,叔本华对那些接触的作者的失误采取容忍的态度。“荷马史也有打盹的时候”,使天才与众不同的因素以及评断天才的标准是在时机和心境成熟时天才所能达到的成就,而这种成就是才能平凡的人永远无法达到的。他完全宽恕天才的失误。
叔本华母校葛根廷大学题目“失误和韵律”中的“失误”与“韵律”两者在书中是无关的,但是我认为两者是有关的。这种差别之所以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人对“失误”的理解存在差别。加上几句观点而将叔本华的论据放在其后就发现浑然天成,不得不说叔本华的论据并未全部被提练成结论而陈述出来。
语言对于思想也是一种“失误”。思想的生命只延续到用语言表达时为止,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僵化了,变成死的东西,却又改变不了,就像史前时代的动植物化石一样。我们的思想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后,就不再是真正的或根本上真实的了。当它开始为别人而存在时,就不再活在我们自己心中了,正如当小孩开始自己生活时便与母亲分开一样。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翻译也是一种失误,两种不同体系的转换无论如何也不能恰到好处。而在语言与语言的失误中,韵律与韵脚即音乐性却是所有语言都有的少数共性之一。韵律和韵脚虽是一种拘束物,然而也是给诗人穿上“被覆”,言有尽意无穷,它使我们热爱的原因就在这里。它对自己所说的事情只负一半责任,其他一半由韵律和韵脚分摊。
韵律只是旋律,其本质在时间中,而时间先天特点就是纯粹直观,以康德的话来说,它只是属于纯粹感受力。而韵脚是用感觉器官来感觉的,属于经验的感觉。所以,旋律方面远比韵脚更具气质和品格。
古希腊与古罗马人也因此而轻视韵脚。韵脚的起源,是由于古代语言更废,以及言语的不完全。法国诗歌贫弱的主因,就是没有旋律单有韵脚,为了隐藏这个缺点,就用种种手段制造许多玄虚而不切实际的规则,使韵脚更加困难,也由此更加深内容的贫弱。
叔本华认为任何国家的语言都比不上拉丁语能给人韵脚明快、强烈有力的印象。中世纪踩韵脚的拉丁诗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拉丁文词汇优美而又完善,为近代诸国语言所无法企及,所以韵脚这个原本为大家所轻蔑的装饰品,拉丁文附上它,却显出优雅之趣。
韵律和韵脚甚至具有政治作用:它能把所有的时代和民族拉到自己的身侧。旋律和韵脚触及人心的作用很大。高明的韵文表达思想所用的词汇,早就被预先创造出来,诗人只花“寻找”之劳而已,稀松平常的内容加上韵律和韵脚,乍读起来,但乎也额有意味深长的味道,就像姿容平凡的少女经过化妆后,也颇能惹人注目。即使偏颇、错误的思想,一旦写成韵文,也好像蛮有道理似的。
正因这些原因,他说:“诗人是人类的镜子,他们把感受带到所有人的意识之中。”
03读之禁锢,思之迷信
题目八字概括了叔本华书口中的读与思的关系,也加上了我的评论,这个词就是“迷信”。叔本华实在将“思考”的地位放得太高了,高到称之为迷信都不为过,在他看来“思考”实在是人最高贵的、最应该从事的事了。

叔本华否定一直读书的人: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消失殆尽,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都没有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一味死读书的关系。
叔本华说真理要考思考得到,否则都是虚幻的: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一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
叔本华认为读书是思考的代用物,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取代自己的头脑。即便自己思考所得的东西不够严密紧凑,但有脉络可寻,而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就利多害少。所以叔本华最后告诫我们不必要读太多的书,如若不然,精神习惯于代用物,就会总踏着人家已经开拓的道路,而忘却走自己的思考道路。
叔本华以精辟的论述为上述观点做出注释:后者的思想(读书所得)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的,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他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那样,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过度拥挤的状态,搜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能发现。
以此叔本华树立了两个概念:思想家和书籍哲学家。前者真挚、直接、原始,所有的思想和表现都具有独立的特征;后者与此相反,他们只是拾人牙慧,承袭他人的概念,就像把人家盖过的图意再盖一次一样,既缺乏力量,也模糊不清。而且,他们的文体是由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流行语句组织而成的,这情形,就好像因为自己的国家不能铸造货币,而用别国的货币流通的国家一般。
叔本华出生地德国但泽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若将注意散光一点就发现,这句话和没说差不多,它太笼统,不会让人生气,也不会让人高兴。孔夫子就像一位帝王,他只提供政策,而那些配套设施要自己解决。这句话利用美学原则而谈教育,叔本华大概不会喜欢。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