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刘银生888 2020-09-27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大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中的长处,用自己的思考加以改进和提高,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码字不易,不喜勿喷。谢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哲学理论,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把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落到了实处,并处理好了这三者的关系。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像考试一样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作业,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学后教”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我们学校各科的教学,都是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可谓个性特征鲜明,在教育界独树一帜。

一、教学模式在现代文新授课中的应用

1,一般过程

(1)导题,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x课文(板书: ×x)。

(2)示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学习目标:

①x×xxx;

②xx|xx|

这个目标的实现,全靠大家自学。

(3)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指出并更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读文,老师及时板书生字词、标注读音]

(4)二读课文,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一)':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一)'的要求认真自学[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一)'的要求进行自学]。

(5)三读课文,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二)”的要求认真自学[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二)'的要求进行自学]。

(6)四读课文,学生研讨(包括解题、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方面)。

(7)布置课堂作业:

做与课文相类似的语段分析,或对文章中人物、事情、思想、写法的评价,或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8)课外作业:

阅读课外书籍,写礼记、日记,办班报等实践性作业。

2.注意点

所有教学必须按文体特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自学指导题。教学中,既要体现文体的共性特征,又要体现不同年级段、不同文体的个性特征。

共性特征:

(1)记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一般为:

①理解文章的六要素(小说类文体为理清故事情节);

②理解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体会文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说明类文章的学习目标一般为:

①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的顺序、方法;

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议论类文章的学习目标一般为:

①理解本文的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法;

②理解文章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

③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结构安排。

(4)抒情散文类文章的学习目标一般为:

①理清抒情的线索;

②文章是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

③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诗歌类文章的学习目标一般为;

①正确朗诵并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

③理解诗歌抒发情感的方法;

④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深刻。

个性特征:

各类文体的文章的学习目标因所在年级段、所在单元位置、所在班级而体现出个性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深人”的原则。

同样是记叙类文章,初一年级应该突出六要素的学习目标,如《“诸曼底”号遇难记》;初三年级的重点则应该是围绕中心精心选择材料,如《回忆我的母亲》。

同样是说明文,初一年级应该在实物说明文上加强,突出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和列数字、举例子等常用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与学习;初三年级则应该在事理说明文上加强,突出说明的事情和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分析与学习。

同样是议论文,初一年级只需要知道文章的论点及证明论点的论据即可;而初三年级则不仅要知晓,还要研究提出论点的方法、论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论证的严密性等。

同样是诗歌,初一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诗歌,基本理解诗歌所并发的思想感情;而初三年级则要在意境、方法、语词上深入探究。

二、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课中的应用

(1)导题,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课文(板书:× x)。

(2)示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学习目标

①x×xxx;

②xx|xx|

这个目标的实现,全靠大家自学。

(3)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指出并更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读文,老师及时板书正确字音)。

(4)二读课文,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一)':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一)'的要求认真自学(学生对照课文下注释自读课文,试讲课文)。

(5)三读课文,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二)'的要求认真自学(学生在正确翻译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主题与写法)。

(6)四读课文,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同样,文言文教学的学习目标也必须因所在年级段、所在单元位置、所在班级而体现出个性特征,教学中也必须充分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深人”的原则。

初一年级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困难比较大,在教学中就要反复读,有时甚至要教师领读,学生讲不清时,老师则要讲得多一些;而到了初三,老师就应该多让学生,有时甚至只字不讲,全由学生自己探讨解决。

三、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不是以“篇”为单位,而是以一类一类文章为单位,一项一项地复习。

如复习一学期所学的说明文课文时,要就各篇说明文中对象的说明、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等问题综合分析、逐项研讨并学习运用。

四、教学模式在阅读课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并逐步形成能力,各年级各班每周都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进阅览室阅读与课文相类似的文章,并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札记。

其基本过程:

(1)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备好课,自己到阅览室查找与课文相类似的文章若干篇,复印放在阅览室;

(2)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的任务;

(3)学生自由阅读复印的文章,自由到书架上选取与课文相类似的文章阅读,并独立思考,写好札记;老师巡视、监督,绝不插话;

(4)课后,老师检查学生写的读书笔记,并略加评点。

五、教学模式在作文课中的应用

作文是语文讲读课的延续,要求学生把所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教学过程一般为:

(1)语文讲该课布置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知识,自选材料,自由命题(有时也可教师命题),练习写作;

(2)教师巡视,发现倾向问题,引导大家讨论解决,再引导学生相互修改,最后卷写到本子上(一般为一节课),交老师批阅。

经典案例

大自然的语言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刘金玉

地点:内蒙古

对象:初二学生

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现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横所写的科普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追求的目标是:

学习目标

通过自读、思考、相互研讨,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理解文章语言特点。

三、自学指导(一)

(一)出示:

请同学们认其独立阅读全文,八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研讨与练习一”同时能正确说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理和物理学?

2.物侯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理学有什么意义?

(二)自学。

(三)后数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侯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度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追问思考:请同学们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研讨与练习三”第二小题,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思考。

(二)检查:

1、翻译: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道: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原因: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侯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3.再举例:

内蒙古现在已经下雪,而江苏却有十多度的温度--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高下差异。

4.研究物理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文章说明顺序:

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遗辑顺序。由表及里(第一部分),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部分:由主到次(第三、四部分)。由空间到时间(第三部分)

四、自学指导(二)

(一)出示: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同时积极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六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有道理。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的?这些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有哪些作用?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处加以分析。

2.有人说,本文主要说明的是物候和物候现象,而文章第一段写的却是花鸟草虫等,这偏高了文章主旨。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自学。

(三)后教: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的?这些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有哪些作用?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处加以分析。

(1)题目,打比方,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丰富多变的物候现象。显得新颖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什么作者把物候现象称为“大自然的语言”呢?

因为第一自然段里说得很清楚,各种物候现象好像在“传语”、“暗示”、“歌唱”,提醒人们适时安排农事,这种拟人的写法,不仅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这就为后文解说什么是物候学作了进一步的准备。

(2)在说明影响物侯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剪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

2.有人说,本文主要说明的是物侯和物候现象,而文章第一段写的却是花与草虫等,这偏离了文章主旨。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一部分并不偏离主旨。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侯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粘、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侯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音”,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这一段用生动可感的语言描写了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这是由阅读对象所决定的,这是由科普文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老百姓要看懂,科普文主要就是推广,所以语言必须形象生动,目的是让人好懂,好明白。所以,说明事物要注意阅读对象,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即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当然,字里行间实际上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表达对大自然的语言的一种情有独钟。

五、当堂训练

(一)出示:

回忆你生活中有没有像竺可被所讲的上述大自然的语言?思考两分钟,比谁说得在理。

(二)思考。

(三)检查:

雨中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近闻叫,晚蚯迎雨场。

麻省围食要落雪。

蚂数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溯,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到。

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个外国人写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音。

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

就会把“车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计算起来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圆,一回就是一岁,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

搬在温暖的庐山,那又在告诉人们,

这儿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别以为,

大自然的语言很难,

也许有时过于平凡,

人们才视而不见

行星亿万年运转,多么平平淡淡,

直到哥白尼眼里,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学会了计算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计算?

大自然的语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懒汉永远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六、宣布下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道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文章由现象入手,剖析了大的科学道理。这就是科学研究。刚才大家都从自己身边出发,也欣赏了诗歌,大家说说看科学是不是离我们很远呢?对,不远,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牛顿从苹果落地就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洗澡中发现了浮力公式。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衷心希望大家做有心人,只要我们具有科学的精神,也能获得很多具有规律性的科学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