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法顺力谏讨桓玄(资治通鉴卷一一二之十六)

 德昌馆 2020-09-27

张法顺力谏讨桓玄

  东晋荆州刺史桓玄向朝廷奏请任命他的哥哥桓伟做江州刺史,镇守夏口;任命自己的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督八郡军事,镇守襄阳。桓玄又派他手下大将皇甫敷、冯该据守湓口,强行迁移沮水、漳水流域的二千户蛮族居民到长江以南去居住,并设置了武宁郡。他又把一些四处流浪的饥民招集在一起,增设了绥安郡。朝廷下诏书征召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进京,桓玄都把他们扣留,不让他们进京。
  桓玄自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让人向他呈献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这些来迷惑百姓;桓玄又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写信道:“孙恩那些逆贼上次逼近京城的近郊,仅仅是因为风不顺而没有攻打进来,又因为天下大雨而没有机会运用火攻,所以他们在吃完粮食之后就回去了,他们的撤退并不是力量不足的原因。过去,王国宝死了之后,王恭没有乘机执掌朝廷政务,这完全可以让人看出他的本心并没有对您有丝毫的不敬,但您却说他不忠。现在的朝中权要贵官,国家的心腹栋梁,深孚众望声名远播的人,是谁?怎么能说没有更好的?只不过是您不能信任罢了!这样日复一日,才酿成像今天这样的祸患。在朝廷中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因为害怕大祸临头而不敢说话。桓玄我因为远在外地任职,才有胆量揭露这样的事实。(贼造近郊,以风不得进,以雨不致火,食尽故去耳,非力屈也。昔国宝死后,王恭不乘此威入统朝政,足见其心非侮于明公也,而谓之不忠。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岂可云无佳胜?直是不能信之耳!尔来一朝一夕,遂成今日之祸。在朝君子皆畏祸不言,玄忝任在远,是以披写事实。)”司马元显看到了这封信,非常害怕。
  张法顺安慰司马元显道:“桓玄继承凭借他家世的名望和资历,本身就具有一股豪气,更何况他现在已经吞并了殷仲堪、杨佺期,独霸了荆楚一带的广大地区,致使您所能真正控制的疆界不过就是三吴之地罢了。孙恩制造祸乱,使东部地区损失巨大,一片荒芜,朝廷、百姓积蓄枯竭,生活窘困,桓玄一定会乘此机会大肆施展他的奸恶凶残的手段,实现他的阴险目的。我心中以为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一件事。(桓玄承借世资,素有豪气,既并殷、杨,专有荆楚;第下之所控引止三吴耳。孙恩为乱,东土涂地,公私困竭,玄必乘此纵其奸凶,窃用忧之。)”
  司马元显问道:“我们该怎么办呢?(为之奈何?)”
  张法顺回答道:“桓玄刚刚把荆州强占到手,当地百姓的人心和情感也都并没有完全归附他,因此,他现在的主要精力是稳定局势\安定民心,暂时还没有功夫考虑别的事。如果乘着这个时候派遣刘牢之为前锋,而您随后亲自带领大部队进发征剿,那么桓玄一定可以被我们消灭。(玄始得荆州,人情未附,方务绥抚,未暇他图。若乘此际使刘牢之为前锋,而第下以大军继进,玄可取也。)”
  司马元显以为这话很对。正好这时武昌太守庾楷因为桓玄和朝廷的权要结下仇怨,担心桓玄失败后会牵连自己,所以偷偷派人前来主动向司马元显投靠,说:“桓玄非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太听从他的命令,如果朝廷这时派军队去征讨,那么我将会作内应。(玄大失人情,众不为用,若朝廷遣军,己当为内应。)”司马元显听后非常高兴,马上就派遣张法顺到京口去找刘牢之商量。
  刘牢之是北府军的重要将领,他觉得征讨桓玄很困难。张法顺回来后对司马元显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表情言谈,一定不是和咱们怀一条心,不如把他召到京城来杀掉。如果不这样,他将来怕是会败坏了咱们的大事。(观牢之言色,必贰于我,不如召入杀之;不尔,败人大事。)”司马元显没有听他的活。东晋朝廷从此开始大规模地整治训练水上部队,征选兵卒、装备战舰,准备对桓玄发动进攻。
  张法顺是一个好谋士,但司马元显却不是一个好君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