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轲借首(资治通鉴卷六之十八)

 德昌馆 2020-09-27

  起初,燕国太子姬丹曾在赵国当人质,他和生在赵国的嬴政相识并相处得还算友善。等到嬴政回到秦国继承大位之后,姬丹又被燕国送到秦国充当人质。然而,虽然太子丹和嬴政有共患难之交,但羸政却不以礼相待,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

  燕国太子姬丹对嬴政十分怨恨,他想报复一下嬴政,为此太子丹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太子丹向西边和韩、赵、魏三国订立盟约,向南和齐、楚联合,向北和匈奴媾和,通过加强和四邻的友好合作以共同图谋秦国。太子丹说:“太傅您的计略虽然好,但要实现却是旷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内心烦闷焦躁,恐怕不能再等待了。(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

  没过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在秦国获罪,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接纳了樊於期,并让他在燕国住下。太傅鞠武劝太子丹道:“光是秦王的暴虐以及对燕国积存的愤怒、怨恨,就足以令人寒心的了,更何况他要是知道樊将军被燕国收留了呢!这就等于把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希望您尽快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丹答道:“樊将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归附了我,这本来就是我舍命保护他的时候了,请您还是考虑一下其他的办法吧!(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说:“做危险的事情却要求得平安,制造灾祸却希望祈求幸福,谋略浅薄而致积怨加深,为了结交一个新的朋友,而不顾及国家将遭受巨大的灾难,这就是所谓的积蓄怨仇、助长灾祸了!(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丹对鞠武的劝说置之不理。

  后来,太子丹听说卫国人荆轲很贤能,于是便携带厚礼,以谦卑的言词拜见他。太子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又乘势举兵向南进攻楚国,向北威逼赵国。赵国无力对付秦国,那么灾难就要降临到燕国头上了。燕国既小又弱,多次为战争所拖累,哪里还能够抵挡住秦国的攻势啊!各诸侯国都屈服秦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再合纵抗秦了。目前,我个人愚鲁的想法,如果能获得一位天下最大无畏的勇士,让他前往秦国胁迫秦王政,迫使他将兼并来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就像曹沫当年逼迫齐桓公归还鲁国丧失的领土一样,如果能够实现最好。假若不行,便乘机杀死嬴政。这时,秦国的大将拥兵在外,而国内发生动乱,于是君臣之间相互猜疑。趁此时机,各国如能够合纵抗秦,就一定可以击败秦军。希望您留心琢磨这件事情。(今秦已虏韩王,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答应了为燕国出使秦国的事情。太子丹于是安排荆轲住进上等客舍,并天天亲自前往荆轲的寓所探望,凡能够进送、供给荆轲的东西,没有不送到的。

  没过多久,秦将王翦灭赵的消息传到了燕国,太子丹闻讯后惊恐不已,便想马上送荆轲使秦。荆轲说:“我现在前往秦国,没有可以让秦人信任我的理由,这样就未必能接近秦王。倘若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拿这两样东西作为厚礼献给秦王,秦王必定会高兴地召见我,那时我才能够刺杀他以回报您。(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有以报。)”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来投奔我,我实在不忍心杀他啊!(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见太子丹下不了手,就私下里拜会樊於期,对他说:“秦国对待您可以说是残酷之极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诛杀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秦国悬赏千斤黄金、万户封地购买您的头颅,您打算怎么办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於期叹息地流着泪说:“您有什么好办法呢?(计将安出?)”荆轲说:“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头颅作为进献之礼送给秦王,秦王必定会欢喜而召见我,那时我左手拉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一来,您的大仇得报,燕国遭受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其胸,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说:“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烂心地渴求实现的事情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随即拔剑自刎。

  太子丹见说荆轲去找樊於期的消息后赶紧赶来,见樊於期已自杀身亡,他伏尸痛哭,但已经无可奈何了,只好用匣子装起樊於期的头。此前,太子丹已预先求取到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令工匠把匕首浸入毒药之中,又用这染毒的匕首试刺人,只需渗出一丝血,人就没有不立即倒毙的。于是便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又派燕国的勇士秦舞阳当他的助手,二人作为使者前往秦国。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代表,然而,他也仅仅是忠于个人,于百姓大众是否有利,则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