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悟参禅,茶韵犹存

 博搜茶文化 2020-09-28

  历代茶著中论及煎茶技艺的很多,如陆羽《茶经-六之饮》载:“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凡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在这里,陆羽仔细列出了煎茶过程中九个难以操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煎茶技艺提出的要求。茶道要在茶事实践过程中体悟,离开煎茶技艺而奢谈茶道是无益处的,而没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饮茶的习惯由此而广泛传开。这一传说在日本的茶道界人人皆知。从渡唐僧侣处获得饮茶知识的日本人总是将茶与佛教联系起来考虑,这已成为一种固有观念。

  健康——健康是治茶的大本。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

  

  同时茶文化中还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佛教在中国兴起后,由于坐禅的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都有禅佛思想的体现。“自古高山出好茶”,“天下名山僧侣多”,历史上许多禅林寺院出产名茶,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在品茶时,为表示尊敬,一般先要焚上一炷香,洗干净手。在敬茶时,用一种尊敬、尊重的态度来进行。在茶道中,重要的是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日本茶道的完整程序有上千道步骤,做下来要8小时。简化的也有3小时。看起来极其复杂、繁琐,但是在恭恭敬敬的行为中,体现了茶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的精神。

  

  爱情亦如茶,一壶由浓入淡的清茶,从滚烫到余温,需人心静待,无论你走或留,它都会化为微凉。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有些茶,一旦错过,再遇见,也已是另一番境遇。喜欢一个人,觉得浅浅地喜欢是最美,不需要告诉他,有时,只是欣赏,还不到爱,喜欢听他的声音,看他的微笑。这浅浅地喜欢,如饮清茶,淡然而落寂,挑落灯花,满心禅意,是素清,却又听着隔水的云箫,分外的缠绵。

  一个人喝茶,好像是与沉默有关。坐在宁静而有淡淡阳光洒入的角落,品一杯香茶,可以沉思,让人安然。怎么说呢?有时候我喜欢几个人一起聚会喝酒乱侃,可是,永远无法拒绝 对安静的向往。人前的热闹是表面的,本质里的一些性情,却被深深掩藏。看着一朵朵茶叶,像云儿在安娴的悠荡,化凡俗为清淡;像鱼儿在欢快的游畅,变尘嚣为悠然,花的心在氤氲的气息中渐渐溶化,化为不着痕迹的云淡风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