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智慧:心静才能致远,心静才能生智

 回归9480 2020-09-29

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庄子曾在《庄子·外篇·天道》中表述: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水在静止时才能够清晰地照映出人的样貌,水的平面非常符合水平测定的标准,所以说高明的工匠都是选择水平面作为水准。

水静止时清澈明亮,人的精神在静止时也是如此。而圣人之心境该是多么宁静归墟呀,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也可以作为万物之明镜。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很多人觉得庄子的思想高深莫测,其实不然,倘若我们能够从庄子的故事中去理解他的思想,那边会受益匪浅。

庄子主张一个“静”字。他认为人只有的静的时候,才能挥发出智慧,才能明事理,才能有所成就。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在家书《诫子书》中提到4个字:宁静致远。

无数后世喜欢将这4个字当作案头铭,时刻提醒自己要“静”。

保持内心宁静去思考、去谋划,才能打造命运的保证,自古无数圣人皆是提倡以“静来养心”。

我们这里来听一个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路经楚国时发现一老翁在粘蝉,一粘一个准,如同捡路边的石子一般。孔子对此十分好奇,询问老翁是如何做到的。

老翁对其说:最开始时在竹竿上沾上两个泥丸,举起竹竿移动,保证不让泥丸掉下来,这样练习了五六个月,我粘蝉便很少失手了。

后来再用三个泥丸来练习,练习好之后粘蝉失手率只有百分之一;最后用5个泥丸来练习,练习成之后便不会失手了。粘蝉的时候,心静如水,身如树桩,手如木枝,天地万物在我眼中只有蝉,其他一概皆无,又怎么会失手呢?

孔子对此表示,心静如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们若是能够保持静心,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点上,不去在于世间万物,是非得失,又怎么会不成其事呢?

当我们保持静谧的心态,能够宁静而专注地对待世间万物,这个时候心是非常敞亮、理智的,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心如同一汪波澜不惊的水,又谈何烦恼呢?

宁静而致远

人生之路,若是想走得更加长远,须得以“静”来养心。

——编辑芊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