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你也能黄晓明“附身”,有勇气说出“我要我觉得”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你会画画呀!你会拍视频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黄晓明因为在综艺节目《中餐厅》中,屡屡说出“霸道总裁”附身般的言论,引起了不小争议。特别是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已经“蛮声海外”,有人讨厌,有人戏谑。

当然,总得来说,对他的这番话,还是以负面评价为主。

不知道黄晓明本尊会怎么看,我倒是觉得,如果他大概对这些周遭的评判不会太在意,毕竟这些都是“你觉得”,而他在意的是“我觉得”。

所以我也要勇敢说出“我觉得”,这一次我要为黄晓明的这句话疯狂打Call!

这句话说的太棒了!

我觉得我们很多人都需要黄晓明“附身”,能够在适当的场合有勇气说出这句话!

你能够真实表达自己吗?

想象一下,在一个看起来“一团和气”,好似意见比较一致的场合。

你觉得,在场有多少人是真的完全(此处应加重点标记)意见一致?

亦或者,其实他们内心有一些不同看法,只是不敢表达呢?

亦或者,这些看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有多少其实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是这样?

你有多少机会,能够真的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因为“你觉得”,而放弃“我觉得”?

如果能够认真审视以上几个问题,黄晓明这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有多么的难能可贵,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多数的人可能都处在“我要你觉得”,以至于愿意到了“我不要我觉得”的地步,或者说,“我都不知道我觉得是什么”,甚至把“你觉得”当做了“我觉得”。

我们都太在乎别人会怎么看,也就是别人会怎么觉得,往往非常忽略自己会怎么看,失去坚持己见的勇气。

而黄晓明能够“逆流而上”,勇敢说出“我要我觉得”,这点就值得为他打Call!

2
有多少人生的选择,是“你觉得”,
而非“我觉得”

我们有多在乎“你觉得”,而忽略“我觉得”?

某一天的周末,因为看到一些热点新闻,有感而发,我就在朋友圈上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这一天大概从早到晚发了7-8条信息,比起平常略多一些。然后,有个朋友就私信我,善意提醒我说“哎呀,你不要发这么多信息,这样一刷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你发的信息,会讨厌你的”。

我知道他是好心,但是我也觉得他好可怜,从他的逻辑出发,连发自己的朋友圈,这种如此私人的表达,他都还在顾及自己发了别人会怎么看,以至于他也认为我也要这么看问题才行。这些年来,他为了“你觉得”,牺牲掉了多少“我觉得”?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的两段经历。

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同学小贤,他成绩比较糟糕,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穿着也邋里邋遢,很多老师都当他是“弱智”,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跟他保持一些距离,甚至时不时欺负他。

我会觉得没有人跟他做朋友也挺可怜的,小贤成绩差、穿着一般这也不是他的错,所以有时候就陪他一起玩。

不少同学私下跟我说,你跟他相处,会影响你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而且老师也不喜欢他,你何必呢?

我反问其中一个:都是同学,干嘛你要孤立小贤呢

他说,大家都这样,我也不是想孤立他,我也觉得他挺可怜,可是大家都这样……

其实,同学间有不少人对小贤的遭遇是同情的,班级里,也就有几个为首的同学,对他的态度比较强硬,但是,大家似乎更在乎的是这些强硬派的“你觉得”,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初中时候的杨校长,原来是一个数学老师,不过他很多年都没有教书了,同学们私下传“校长其实已经忘记数学”。

那天大家在自修,数学老师正好不在,校长走到我们房间来巡视,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那个时候,我有一道数学题目觉得比较难解,一想校长是数学老师,问问总归是可以的,回答不回答得上来,再说了,反正我努力做了尝试。于是,就跑上讲台,把题目拿给校长看。

这时候,我能感受到,班级里的气氛凝重起来,周围不少人投来了古怪的眼神。

杨校长也觉得有些意外,但是他还是很耐心地研究起了题目。虽然确实“手生”,但是他花了一些时间后,还是解答了出来。

解答出来之后,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

走下讲台之后,有同学问我:你怎么有胆量去问校长这个问题,不怕给他难堪吗?而且大家都在说校长已经不会数学了……

我回答道:我是学生,他是老师,我们一起讨论题目有什么问题?你看,校长还是把题目解答出来了啊……

其实,我知道,他们也有很多题目不会解,那个时候也很想找个人商量讨论,但是他们心中更多考虑的是相信那些传言,考虑的是自己主动去提问校长会不会被别人“另眼相待”。

回想这两段少年往事,让我越发感到,一个人是更在乎“你觉得”还是“我觉得”,其实从年幼的时光就开始了。那个时候,限于年龄,只是停留在校园生活的小事上,随着年龄渐长,在许多事情上也有体现:

选择大学的专业,并不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而是同学、老师、家长、社会认为那个比较好。

选择一份工作,也不是从自己擅长和喜爱角度出发,而是别人的意见,大家觉得那个比较好。

选择结婚的时机,是大家觉得差不多了该结婚了。

选择生孩子与否,是大家觉得差不多了,该要孩子了。

现在,还应该加上,该要几个孩子……

回顾盘点走过的路,你有多少人生的选择,是“我要你觉得”,而非“我要我觉得”?

3 不能坚持“我觉得”的原因

大多数人虽然在按照“你觉得”活着,但是他们并不真的全部相信、全都支持,他们都有“我觉得”,真正意义上把“你觉得”当做“我觉得”浑然不知,毫无觉察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那么,为何他们不能坚持“我觉得”?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1、采用“被他人评价”为主的价值取向

我们身处在这个社会中,难免不被他人评价。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评价别人,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评价。然而,每个人在乎“被他人评价”的尺度却是不一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每个人形成自我观念,也就是“我觉得”的过程,离不开从外在吸收知识和信息,也就是说“我觉得”离不开“你觉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够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过于在意“你觉得”。

而另一部分人则不然,他们非常在乎“你觉得”,高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把这作为判断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人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般来说,父母或照料者越是采用“我认为你好,你就好,我认为你不好,你就不好”这种强势、主观的教养方式,孩子就越是容易形成“被他人评价”为主的价值取向。长大之后,他们在“你觉得”和“我觉得”之间,也就容易倾向于接受“你觉得”。

2、难以面对“被少数”的恐惧。

大多数人都害怕被孤立,因为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具有群体的规范和群体压力,一旦你打破了大多数人共享并认同的规范,我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惩罚”,惩罚可以是杀鸡儆猴,也可以是冷暴力。

应当指出,群体也许不会惩罚,然而,如果个体始终相信“少数”会遭到惩罚,这一事实本身就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压力

所以,很多人,即便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害怕“被少数”,所以宁愿选择按照“大多数”人的“觉得”过日子。

3、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是需要承受被人讨厌的,看看黄晓明就知道了。因为,我们往往更喜欢同意自己观点和看法的人,不太喜欢那些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所以,为了不被他人讨厌,于是就放弃或者隐藏自己的观点。

这些人之所以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也不太喜欢自己,往往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喜欢中,寻求对自己的肯定。别人一个眼神,一个侧目,都会让他们触发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厌恶。因此,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讨好他人之间,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满足后者。

4 并没有那么多的“你觉得”

然而,这种“我要你觉得”,是多么荒谬!

首先是,没有那么多的“大多数”的看法,真正“大多数”的可能是沉默者。

有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叫“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而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因此可见,只要“声音大”,哪怕是“少数”,也会变得“大多数”。

其次是,这种“你觉得”让你走向错误的方向。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很经典的实验,拿两根一样的线,问一群人,他们是不是一个长短?

因为事先做了安排,所以第一个人回答说不一样,第二个人也同意第一个人的错误答案,第三人也一样,这样真正的参与者就感到不知所措了,明明自己觉得是对的,但是又有那么多人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跟从他人?实验的结果就是,有相当多的人,会选择跟从他人,虽然他们也觉得是错的。

如果把这个放大到社会中去,我们会发现:

1、你很有可能因为“你觉得”,而大部分人是错的,所以你也跟着走向错误的方向。

2、你很有可能被人诱导,存心给你营造一个逼迫你不相信自己判断的局面,从而走向错误的方向。现在的营销号、水军,往往就是在反向利用这个实验的结论,让你觉得好像有很多人是这么看问题的,其实幕后都是一个人在操控。

再次是,这种“你觉得”可能是你自我监控的反映。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对“你觉得”和“我觉得”之间的差异那么在乎,并不介意你有“我觉得”。即便有可能也就停留在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并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实质影响。甚至,有可能别人的看法跟你真实的看法没有太大出入。

这种时候,还在过于考虑“你觉得”,其实是你自我监控的表现。也就是说,你自己给自己的内心世界安装了一个监控,来监控自己有么有偏离你心中的“你觉得”。这种高度的自我监控,也就是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实不来自于他人,而是你自己。

另外,需要指出,人群中比较激进的声音,容易让人产生害怕和服从心理,人们并不是真的相信这些,只是从怕惹事的角度,选择了“服从”。

这一点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往往就会放大自己的声音,从而营造出一种“大多数”都这么觉得的态势,这是比较可怕的地方。

5

那些能够有勇气说出“我要我觉得”的人

由此可见,那些能够有勇气说出“我要我觉得”的人,是有多么勇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今年暑假一开始的高考网红人物林欢。

林欢是今年杭州某学校的高考生。他的出名来自于一段考后采访,当时他是第一个走出考场的学生。他霸气地对记者说了这两句话:

其实,大家也都已经考得差不多了,只是比较慌,才没有走出考场。

高考考卷很简单,在我们学校同学眼里,没有很难的卷子!

这两句话,传播开来之后,引起了许多人对他的“群嘲”,认为他“狂妄自大”,甚至有人去挖一些他的“黑历史”,并且制作了不少嘲讽的网络图片、表情包、视频。

其实,他只是在表达“我觉得”,并且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而已,这有什么可以嘲笑的呢?

作为考生,他可以认为考卷简单吗?

当然可以!他没必要硬是为了体现“谦虚”,所以把自己认为简单的考卷,说成很难,自己花了很多心思等等。跟有些“学霸”,考后硬是“装”做自己考得“很差”,结果却是考了很高的分数相比,他很真实。

作为考生,他有提前交卷,走出考场的权利吗?

当然可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考试,其实早早就做完了,但是考场里没有人交卷,就觉得不要自己做第一个交卷的人,在那干耗着。其实这都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认为别人会对第一个交卷的人特别在意、有一些看法,所以硬是呆着不动。与他的同学相比,有勇气第一个交卷的林欢,活得很真实!

我反倒是觉得那些“嘲笑”他,去扒甚至编造所谓“黑历史”的人,大概内心深处也很羡慕,他能够像黄晓明附身一样,有勇气真正做到“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而他们大多只是随波逐流,甚至连黑林欢这一点,可能也是随波逐流的。

欣慰的是,现在像林欢这样,敢于表达自己主张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

最近网上那个想开发“哑语APP”,准备邀请微信张小龙做产品经理的聋哑女生就是其中一例。为了邀请张小龙,她连续几天登门微信公司,连续吃了几天闭门羹,但是并不气馁,她坚持觉得自己想做的这个“哑语APP”能够造福跟她一样的残障人士。

你会觉得她想要张小龙这样级别的人放弃腾讯高薪,去做一款这样的软件,是天方夜谭,而去嘲笑她吗?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甚至觉得她可能是哗众取宠。我却很敬佩她。敬佩她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作为一个聋哑人,还能有这样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动摇,并且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其实,哪一个值得中国人自豪的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初不是靠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股坚持自己的精神发展起来的?

马云当年,还只是一个英语老师,别人就认为他能教教英语就不错了,还搞什么互联网,自己都不懂IT!中国人做什么IT

这些有勇气说出“我要我觉得”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

1、他们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愿意表达出来,也愿意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往往不愿意公开说,更不消说去实现。而上面这些人,敢想敢说也敢做。话说,黄晓明不知道有个摄像头对着自己,真要讨好观众,说什么不行呢?但是他就是有自己的主张,就表达出来,不惺惺作态,至少这一点,就值得称许。

2、他们并不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别人,自己去做到,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主张负责。

人总归会有决策失误的时候,不要以为“我要我觉得”,结果“翻车”了,就怪“我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的时候,决策失误的情况更多。在我看来,很多人选择“我要你觉得”的时候,其实是在推卸一部分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因为选择了“你觉得”,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你”承担。而那些“我要我觉得”的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2、他们心态年轻,不管实际年龄多大,他们很少有那种故作老成,精于算计的一面,做事就是做事。

一个人如果老是故作深沉,考虑这、考虑那,他是很难脱离出“你觉得”的怪圈之中的。即便年轻很轻,实际心态已经很老。我们说要有年轻的心态,其实就是指那种年轻人朝气蓬勃,多些“我觉得”的坚持,少些“你觉得”的羁绊,用一个纯粹的心态,干干净净做事做人。

我们需要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像黄晓明附身一样,有这个勇气喊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6

当你“我要我觉得”时,也请注意

当然,这里必须补充几点,当我们“我要我觉得”的时候:

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反对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代表说我要取代你的观点,更不代表说你必须得同意我的观点。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是独裁了。同时,坚持自己的看法,也意味着,我也愿意为自己的这个看法而承担责任。

当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是温和的表达方式。

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代表说一定要声音很大、很激烈。有的时候,这种比谁声音大的坚持只是心虚的一种表现,恰恰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够相信,恰恰是怕被别人说穿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实际上,一个很坚定、很自信的表态,很可能是非常温柔的,但就是会给到人很强的力量,就是这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另外,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代表说我的看法就不能够改变和修正。

如果确实有更好的观点和看法,也能够随时改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自己一个看法就不能动了,这不叫坚持己见,而是固执己见这恰恰是在自己的内心设定了一个“你觉得”,好像内在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不能动,你要听从这个声音,不要动。而这恰恰是与“我要我觉得”听从内心自己的声音是相违背的。

当然,也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独树一帜。

人类对于很多基本的问题,其实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态度。比如,我们追求和平、反对暴力,我们追求秩序、反对失序,我们追求美好、反对丑恶,我们追求善良、反对邪行

现在有些人所谓的“我觉得”,其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你支持的,我就反对,只要你反对的,我就支持。

这根本不是“我要我觉得”,其实还是“我要你觉得(不舒服)”,本质上还是局限在对方的视野中看问题。

这种自认为自己很有主见,实质上还是缺乏主见,才是最可悲的。

7

写给那些还在“我要我觉得”的人

对更多的人而言,我们可能还没有在“我要我觉得”的状态下,可能还在“被少数”的恐惧之中,还在寻找自己内心声音的过程中。

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从黄晓明这样的人身上去借一点力量。这不是说让大家成为这样的“霸道总裁”,我们也没这个资本,但是他那种不愿意从众、坚持自己想法的信念,值得我们记取。

当别人跟我们想的做的不一样,让我们恐惧,不要随便反对他。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可能对我们而言,会有收获。有的时候,甚至你会发现,你对他的观点其实是很赞同的,只是你可能还没有这样的勇气,愿意像他那样尝试,他只是比你超前了一些。

对一部分人来说,你也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别人并不是为了迎合你而存在的,别人可以坚持他自己的看法,当然,你也可以坚持你的看法。

当别人表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你觉得”的时候,如果你把他当做另类,其实不是他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因为你没办法接受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如果你觉得他坚持己见,就是对你的“独裁”,其实也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有问题,为何在这个时候,你不能坚持你的“我觉得”呢?

求同存异,双方商量,取得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结果,方才是我们“我不要我觉得,我要我觉得”最终想达到的目的所在。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情绪的变化三角:回到真实自我的一张地图

“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童年过度放纵的危害

“不是真的讨厌你,而是讨厌不如你的我自己”

“顺义妈妈”领跑新一轮焦虑:把最好的给孩子就会幸福一辈子吗?

作为一名心理小白,你需要知道哪些心理学术语?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高效写作精品内训课 | 少量对外开放名额,速度报名!

中外心理行业对话之“对话加拿大心理资深咨询师”,报名中!

2019下半年仅此1期|朋辈咨询:适合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暑假公益 · 线上学习报名|啃书帮:共读《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习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1-3次短程心理咨询工作坊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1次|LGBT友善咨询师上海培训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