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低估的《囧妈》,有解决原生家庭困扰的“钥匙”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春节档的免费电影《囧妈》在播映之后,一直争议不断。仅仅围绕电影本身,就有不少批评意见,从豆瓣上不断下滑的分数,到社交媒体上影评人的吐槽,似乎都在表达对电影的失望。我也是在电影首播的当天就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对上面这些评价我并不认同。但是,我还是按耐住了即刻反驳之心,并且希望在纷扰过去、沉淀之后再做个可能更公允的评价。

时隔一个月之后,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囧妈》。这一次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是被低估的。至少从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我会把它推荐给所有有原生家庭困扰的伙伴们。

在我看来,徐峥饰演的伊万陪伴母亲去莫斯科的一路,这100多个小时的时间,其实象征了一个人有原生家庭困扰的人从矛盾走向和解之路。

其实,这些年围绕原生家庭问题题材的影视作品有不少。去年引起非常大轰动的《都挺好》,以及最近正在热播的六六编剧的《安家》,都有相当篇幅谈及原生家庭问题。但是,上面说的这些家庭,其实距离普通大众还是比较遥远的,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家,母亲压榨女儿,不让女儿读书等,以及《安家》里房似锦的妈妈问女儿要100万等,可以说,不是母亲病态,就是这个家庭是病态的。

与之相比,《囧妈》里的母亲和原生家庭显然更大众化,也是绝大多数人真正面临的:这对母子关系中,妈妈对孩子很好,甚至用无微不至也不足以形容,并非那种涉嫌虐待式的原生家庭,这可能是更常见的母子模式。

如果说,父母亲明显有很严重的照料过失,站在任何一个道德高地上去指责他们恐怕都是不为过的。就像去年的苏大强,直到今天也是被许多人抨击的对象。但是,一个对待你还很不错的妈妈,你却觉得她是你一切问题的来源,这其实就会引起比较大的争议。

所以,如果你不以搞笑为目的,只当做是一个纯粹的喜剧片,认可一部好电影也可以让你的心灵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对处理家庭关系有启迪作用,不妨可以重新来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对更常见的原生家庭问题,《囧妈》倒是给出了一些答案。



一、原生家庭的问题是怎么爆发的

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而且,我们的原生家庭多多少少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太会一开始就会关注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什么问题,更常见的是,先关注到了别的方面出现了问题,然后再归因于过去,从而指向原生家庭。

我不认为一个人如果他的工作和情感生活都比较幸福的时候,会去反过来去觉察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出现一些问题。当然,正如前面所述,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多少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他不太会把它当做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来看待。

只有当自己觉得生活中碰到了一些情况,但是找不到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我们会追根究底,然后发现是原生家庭出了问题。

这是一个很心理学的视角。

“现在是过去的重演”,这是心理学主要流派精神分析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现在所有的一切问题,基本上都是源自过去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而过去的问题,当然主要又是跟原生家庭有关。

《囧妈》里也是如此。徐峥饰演的角色,一开始遭遇的问题也不是亲子冲突。首先是事业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同时与妻子的关系也面临崩解。

这些都和妈妈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同时妻子也专门提出希望先生能够多关心妈妈,“你能不能抱抱你妈妈”、“去看她的时候,不要总是打电话会议”。这个小的细节也预示了他们母子关系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否则,为何妈妈的期望,需要通过妻子的口说出来呢?妈妈就不能直接跟儿子说吗?

当然,那个时候的主角可能还没意识到。他更多觉得的是,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会联想到,其实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叫“外化”。我们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部分,也会在别的人际关系里以类似的方式呈现。

当然,当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碰到的问题,可能与原生家庭有关的时候,我们就会往回去探究,试图让原生家庭承担现实问题的责任,亦或者寻找一条可能的出路。

《囧妈》中,主角伊万会去找妈妈是为了索要房门钥匙。这大概可以视作一个隐喻,因为“去找妈妈”——正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破解原生家庭问题,本来也是解决我们现实人生中问题的“钥匙”。

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回到了妈妈的身上,回到原生家庭的身上。



二、“控制”和“逃离”的原生家庭问题范式

这些年,“原生家庭”是心理学类文章里的热词,热到许多人已经不想再去谈了,因为差不多能谈的都谈了。然而,大多数谈及的文章,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论调,那就是着眼点往往是放在父亲或母亲身上,从来不会去考虑作为子女的一方需要为这个局面的形成承担什么责任,虽然用的是“原生家庭”——顾名思义,应当是讲一个家庭里所有人的问题,但是探讨的对象却是只有长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原生家庭”问题被狭义为“原生父母”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父母呢?又会看到什么样的自己呢?

电影片名叫《囧妈》。虽然有统一之前系列名的考虑,但同时也是对主角心中妈妈的基本态度:囧。“囧”用在人身上是什么意思呢?

让人感到难为情、抬不起头。

借剧中妈妈卢小花的一句台词,“你是不是觉得你的妈妈是最差的”,我觉得,许多发现自己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多多少少内心深处认同这样的看法。

在他们看来,别人的爸爸妈妈好像都挺不错的,就是自己倒霉,怎么摊上了这样的爸爸妈妈,这才导致自己有这样的生活。

那么,这个妈妈差在哪里呢?

令人羡慕的父母彼此不同,令人讨厌的父母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除去那些可能会虐待子女的孩子,对原生家庭不满的人,其实有着非常类似的家庭模式。这个模式是“控制—逃离”

“控制”,指的是爸爸妈妈。而孩子往往是“逃离”的角色。

就拿电影中的母子举例。

妈妈从关心儿子什么时候喝水,到关心他的夫妻生活,可谓事无巨细,都要“控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妈妈不断地往儿子嘴巴里填塞东西,像极了许多家庭中常见的父母追着孩子吃东西的模样。

父母这个角色,对孩子最早的控制,不正是管住你的嘴,控制你的胃吗?

这也就引出后那句经典的台词:

你总是希望把我塑造成你理想中的儿子。

当然,妈妈的回复也是经典:

你就是我的儿子。

是的,与其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不同,亲子身份是血缘关系,有着很深的联结。你可以不满意别人把你塑造成理想中的妻子、下属、同事,你可以祭出最厉害的武器——我要离开你,分手、辞职、退群、关闭朋友圈等,皆是如此。

但是,我们绝无可能与父母解除这样的关系。不仅是法律不允许,你的心理也不允许。

当然,“控制”是会让人害怕的。

对一部分人来说,感受到被别人在控制自己的时候,第一个想要的策略就是逃离。

伊万在火车上,把小番茄一个一个地丢出去,包括要求跟妈妈之间保持十米距离,还有一个晚上,跟妈妈吵架之后,他一个人坐在走廊上,就是不回房间,这些都是他试图逃离的做法。虽然最后,还是不情愿地回去了。

其实,这里也隐喻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就是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现状。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很独立,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他们在试图反抗“控制”,所以要逃得远远的。

保持十米远远不够,要保持几千里才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他们根本不独立,他们还是很紧密地把自己情绪的起伏和父母亲绑在了一起,否则为什么会感到这种控制是很难处理的,必须用这样物理的间距才能实现呢?



三、原生家庭中沟通和“第三者”问题的本质

当然伴随着控制和逃离的还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沟通。几乎所有对原生家庭不满的人,都会吐槽自己与父母的沟通状态,总觉得彼此之间永远沟通不到点上,自己讲的父母不听,父母讲的自己也不想听。为此,许多争吵也就由此发生。

《囧妈》里也有很多争吵。比如有一个关于沟通的经典片段。

妈妈谈到之前儿子给自己请的保姆,有多么不好。儿子解释,这样的保姆很难找,是妈妈挑剔。随后妈妈表示,我并不需要你请个保姆,我能自己照料好自己。

看似是吵架,但是我却看出了满满的爱和无奈:

1、儿子其实很关心妈妈,但是却不愿意直接面对妈妈,所以请一个保姆。

2、妈妈其实也很想亲近儿子,所以对保姆总是很抗拒,挑剔保姆的实质是想直接和儿子亲近。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沟通问题,实质还是控制和逃离的问题。实际上,有许多的沟通失败,实质上是控制和逃离这个关系本质问题的延伸和外化。

这里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生家庭中的“三角关系”问题。

人际心理学认为,只要有三个人以上的关系,就会存在“三角关系”。在一对一的关系中,因为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矛盾与冲突,往往容易紧张,所以引入一个第三方,有助于平缓这种压力。

最常见的三角关系就是家庭关系,父亲、母亲、孩子。当然,电影中,伊万、伊万妈妈、伊万妻子,这样的丈夫、妻子、婆婆也是一组三角关系。还有列车上的伊万、伊万妈妈、俄罗斯女孩娜塔莎以及他们口中的保姆。

一般来说,“三角关系”存在着三种最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当你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彼此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伊万、伊万妈妈、伊万妻子这组关系中,伊万妻子这个第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样的“解救者”,帮助伊万从妈妈的控制中挣脱出来,并且这组夫妻关系的矛盾,正好也可以掩盖和妈妈之间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冲突。

在伊万、伊万妈妈、俄罗斯女孩娜塔莎以及他们口中的保姆这组关系中,俄罗斯女孩娜塔莎以及他们口中的保姆都是不被伊万妈妈待见的人,这两个第三者好像是两人关系的“迫害者”,因为他们的出现导致伊万和妈妈的矛盾,或者说让他们不用直面彼此本来就有矛盾,问题是来自外面的那个人。

而在伊万、伊万妈妈、伊万爸爸这组伊万的原生家庭关系中,伊万作为后来者,当然是那个第三者,扮演了解救这段婚姻不破裂的“解救者”,同时也是母亲继续待在这段痛苦不堪婚姻中的“迫害者”,当然他也很可能是这段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当我们理解原生家庭问题的时候,不把“三角关系”摆进去看,是不太能够理解这个原生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的。

当然,当我们用这个视角去审视之后,也会发现,说到底“三角关系”问题的背后,还是两人关系没有处理好,更直接点还是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

所以,不管你与父母的问题表现形式究竟为何,是沟通不了,还是总有一个“第三者”捣乱,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那个与控制有关的问题。



四、原生问题解决的钥匙:控制的背后是什么?

在即将到达莫斯科的前一站,伊万和妈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伊万说:

我不想再被你控制了。我要大声把这些年对你的不满说出来。

对很多人而言,原生家庭问题也就到这里为止。

是的,往往以一场激烈冲突,甚至反复激烈的冲突告终。

像《都挺好》中,苏明玉遭遇了许多不公待遇,到剧情最高峰的时候,终因老父亲得了阿兹海默症,就迎来了和解,这样的桥段太过戏剧性了,而且恐怕也不是真正深刻的和解。与其说是和解,不如说是“算了”,不计较了。

还好,《囧妈》这时候还只是播到一半,接下来的大把时间正是用来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

那么,这把解决原生家庭的“钥匙”到底是什么呢?

伊万向母亲的控诉,等于挑破了这段关系的问题所在:控制。当挑破这点后,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父母会尝试远离子女。他们确实很害怕,是不是自己控制得太过了,给孩子带来伤害。

有的父母刻意远离子女,不太敢跟子女进行沟通,甚至都不敢主动打个电话。

正如伊万妈妈,听到儿子的控诉后,想了一个晚上,是提前下车,一个人离开了。她没有把儿子赶下火车,而是自己选择远离。这正是许多父母在原生家庭被捅破后的选择。

他们大多有这样的内疚。当然,他们确实也受伤了。

原生问题发展到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然而,这终究需要被表达出来。不用语言表达,也一定会用其他方式表达——逃离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表达吗?

要解决问题,恐怕把问题挑明是很重要的一步。

然而,止步于此,双方大概都会为这段亲子关系以这样的方式收尾感到遗憾吧。

幸运的是,儿子伊万,最终追了出去。

当一方逃离的时候,另一方还是要选择追逐。如果彼此都逃离,那一定是个惨局。

原生问题的解决,至少一方要有实质的举动愿意解决。

当然,也是伊万的这一步,让他理解了妈妈这些年的控制究竟为何。

1、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却没有看到这也是他们不幸的人生。

很多人热衷谈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但是这些人往往只是关注自己过得好不好,却不太关心在这个家庭中其他的人,比如父母过的怎样。

对我们来说,这是原生家庭,对于父母来说,那就是他们的家庭。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人生,而忽略了他们的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伊万妈妈芦晓花的婚姻是很不幸的。虽然他们也是因为感情走在一起,但这么多年,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上婚姻已经走向破裂了。而且,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其实又不能轻易选择“逃离”。很多可能比较年轻的观众,可能对此不太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是什么在传输什么“封建”思想,然而,当你上了一定年纪之后,就可以比较理解,这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

2、他们在不幸中,也尽力养育和保护我们。

这是很多人看不到的部分。在原生家庭的冲突中,他们仅仅看到的是控制,看不到的是父母的付出,以及他们做出的牺牲。

退一步说,如果你希望父母不会继续来以原来的方式控制,可能也是需要对他们过去的努力进行认可的,他们也需要被看见、被关照。

对伊万来说,妈妈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也尽力照顾他,并没有让他去替代她承受婚姻的痛苦,是他听完妈妈的叙述后真切感受到的。

妈妈这一路,不管是为了塑造理想儿子也好,还是真切照料自己这个人也罢,这份舐犊之情,也是可以感受到的。

更不用说,当那个更具有象征意义的熊,向他们两人冲来,妈妈大叫“不要吃我儿子,来吃我”。

3、控制的另一种解读是:守护。

是的,当你用守护的视角去理解“控制”,可能会更好地理解为何有这么多爸爸妈妈,要如此“控制”自己的子女。

你可以指责他们是为了塑造理想的子女,可以指责他们是为了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然而,这些不过是一种猜测,而且是比较恶意的猜测。但是,我也请你看到另一种更可能的面向:

妈妈是真的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饱,睡不暖,在外面被人欺负。她想好好地守护,虽然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控制。

妈妈是真的子女处理不好感情,想帮一把。她想好好守护,虽然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控制。

这种守护可能来源于他们的不幸。可能他们没有人守护他们,他们不想让你也重蹈覆辙,亦或者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不幸,不希望孩子更加辛苦,所以竭尽所能,遮风挡雨。

当你看到这一面的时候,还会如此痛恨“控制”吗?

4、理解父母的局限和脆弱。

当我们用“控制”来看待父母的时候,大概是看不到他们也有局限和脆弱的。说实话,如果说父母在塑造一个理想的子女,可能子女也在渴望一个理想的父母:一个能够把人际距离保持得很好的父母,在该控制的时候控制,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所以,到底是谁在控制,谁在理想化?可能都有。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要解决,为何不能仅靠解决父母的原因所在。

然而,如果用“守护”来看待父母,你会发现他们也是个普通人。很多人总在设想一个完美的关系,完美的亲子状态,就像一开始说的,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妈妈很差”,而别人家就不错。果真是如此吗?说不定别人也在以你们为榜样,觉得你们这样的关系还不错呢!

把父母还原为普通人,你就能明白,他们其实也背负着很多自己的痛苦,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养育你的过程中,有付出,当然也有力不从心。而且即便如此,他们还在努力地“喂养”,努力地“守护”。

看到这一点,你会真正地降低对他们的期待,不再理想化他们,或者说,你会用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你们之间的关系,包括过去的这些时光。

可以这么说,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其实把父母看得都非常重要,都非常理想化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但是,当他们开始转向现实化,就不会那么苛责,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慢慢地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当然也一定会明白,我们和外界的关系大概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调整,也就不会那么苛责他人和这个外界了。

5、彼此成就。

和解不仅仅只是理解,恐怕还是要有所行动。

对于《囧妈》来说,最后的高光时刻特别振奋。对于儿子来说,他帮助妈妈去实现她的梦想,陪伴她的莫斯科火车行,陪她去莫斯科红星剧院。对母亲来说,她终于不再要求儿子要孩子,并且陪伴他度过离婚的痛苦时光。

我想特别强调,我们是东方文化,不是西方文化那种强调彼此非常独立和个性化的文化,如果一定要原生家庭和解的剧本就是“相敬如宾”,把彼此切分得特别干净,我觉得既不符合文化传统,而且也太单一了。

其实,我们的文化更强调的是,彼此之间的扶持和帮助,你牺牲一部分来成就我,我也如是。如果总是强调牺牲,只看到自己的牺牲,而没有看到牺牲可以换来彼此成就,是很遗憾的。



结语

正是因为有了彼此成就,实现了原生家庭的和解,伊万也能处理好他自己的问题。

过去,他对工作紧抓不放,和妻子的关系也紧抓不放,他也是高度控制化的,也是理想主义的。

控制和理想化既是妈妈的问题,其实也是儿子的。当跟妈妈的关系处理好了,也就可以放手去处理好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

所以,不要认为这只是原生家庭和解之路,其实也是我们与自己人生和解的一条路。

伊万说,这是他上大学后,二十几年里,跟妈妈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难忘的春节,不管是否情愿,大概也是上大学后,和父母待在一起最长的时间了。对有些人来说,这段“旅行”还没结束呢。

正如电影里的熊那样,我们正共同经历一个看不见的“熊”,提醒我们,在危难时刻,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关切的。

希望看完电影,配合这篇文章,也可以是促进你们彼此和解的一个契机。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关于“社会心理”、“家庭亲子”、“影视作品分析”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作者:(美)罗纳德·理查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