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的你》背后的不典型问题家庭:叛逆是为对抗父母的过度批评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文章编号:F20190411

国际家庭日特刊

家庭亲子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360 篇文章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 | Leon F.Seltzer博士,临床心理学家,著有《心理治疗中的矛盾策略》一书。英语和心理学双博士,他在网上所发布的相关文章有超过38万的浏览量。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了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Seven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朱振洁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兜兜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中国香港金像奖揭晓,去年大热的《少年的你》获得了多项奖项。其中,女主陈念的饰演者周冬雨获得最佳女主角,男主小北的饰演者易烊千玺获得最佳新人奖。从去年至今,这部反映校园欺凌的作品,获得过包括李银河等社会学家在内的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

不过我这篇文章我倒不准备来谈一谈陈念和小北这两个男女主角,也不想谈校园欺凌这个大热议题,我很想谈谈电影中的大反派、那个欺负陈念的魏莱,以及她背后的问题家庭,因为这样的家庭其实很常见,但是因为不典型,所以容易被忽略,实属遗憾。

当然,如果仅仅从校园欺凌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校园欺凌问题如果要获得根本的解决,可能也需要从破解这样不典型问题家庭的入手。

一、魏莱的不典型“问题少女”和背后的不典型问题家庭


许多人印象中的“问题少年少女”,大多是那种出生于家庭有严重缺陷,要么父母缺其一,要么甚至就没有父母,或者父母本来就是跑江湖的。

如果从这些“典型”视角出发,那么陈念、小北可能更容易成为“问题少年少女”: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就不用说了,他自幼就被母亲所抛弃,也确实成了“小混混”,但是他依然有着一颗爱人的心,“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陈念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忙于生计,也顾不得她,可是她依然能够关心同学,并且成绩优异。

网上有不少关于《少年的你》主要角色的家庭问题的分析,集中在谈陈念和小北的家庭,我个人倒是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两个都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不变成坏孩子了。虽然他们的家庭都是典型的问题家庭,但显然他们没有按照“套路”成为那样的“问题少年少女”。

但是,如果去审视魏莱,你大概一开始会觉得非常诧异,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成为问题少女?

魏莱可以说是影视剧作品中很少见的不典型“问题少女”。

首先,魏莱长相好看,远胜过陈念这样的长相普通的女孩,在青春期的年纪,有着足以自豪的资本。

其次,她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不错,老师说她的成绩“很稳定”,家里的镜头也扫过一排的获奖奖牌。

当然,如果说父母也是优势的话,魏莱父母双全,有比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这样“背景”的人大概是模范学生的样子。事实上,在她欺压他人的面貌没有被揭露之前,她在父母和别人心中的形象还真就是“模范学生”,要样貌有样貌,要礼貌有礼貌。可是,戏剧性的地方就在于,就是这样的“模范学生”成为了欺压他人的罪魁祸首。

她的“成绩”包括:剪头发、拍女同学的私照、毒打同学……,以至于逼死了一个同学……

像魏莱这样有先天不错的条件,也有后天很高的智商,同时家庭也相当不错的孩子,怎么就成为了欺凌弱小的问题少女?

电影里魏莱的父母出镜不多,但是都令人“印象深刻”。

郑警官到魏莱家,把魏莱做的事情和盘托出后,魏莱的母亲便表示“我很了解我家的小孩,她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别的孩子不考虑,她不会不考虑”,然后开始指责别人“别的父母是什么身份”、“他们孩子的心理素质怎么这么差”、“你们学校要负责”,最后还威胁警察“这件事要真追究起来,谁脸上都不好看”。

可以想象,魏莱的身上不仅肩负着家庭的希望(魏莱正谐音“未来”),而且还会承受母亲的强烈批评和挑剔。母亲如此轻易脱口而出的批评,不正是魏莱在家中的真实写照?

魏莱的父亲则只有一个镜头,是去停尸间认领魏莱尸体的时候。魏父只看了一眼,便转身离去。而之后我们知道,魏莱的父亲因为魏莱上了复读学校(希望获得更好成绩,考上北大而复读),已经一年没有跟魏莱说话了。

可以想象,父亲对女儿的期许更高,当然对其施加的压力也更大,父亲冷暴力式的批评,在魏莱的生前身后,都令人淋漓尽致地得以呈现。

可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因为自己对女儿的高期许和高要求,以及出自这种期许的“过度批评”,让女儿变成了一个以欺凌别人为乐的人,最终走向了不归之路。

二、“过度批评”带来的危害


去年有一部热播的国产剧《小欢喜》,剧中的母亲宋倩对孩子乔英子的,也是一种批评高压式教育,女儿很少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点点的肯定。

其实这些严格的父母并不是真的想要虐待孩子。

相反,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认为,设定严格的标准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他们现在和将来更好的发展。他们认为这种习惯性的批评是有教育意义的,与其说批评,更像是教导孩子,以免孩子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亦或者父母认为通过批评孩子,能让孩子接受、执行父母的价值观。

然而,这种想法不仅是错的,甚至还会妨碍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作为父母,我们无意识地对孩子过于严厉、挑剔了。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批评多么让人灰心,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在批评孩子时却没有考虑到这点。

父母望子成龙的执念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当魏莱嘲笑陈念的时候说的那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时候,她有没有也曾羡慕过陈念可以不用如此艰辛地去迎合父母的高标准呢?

所有孩子都渴望父母无条件的爱,但如果父母只在孩子表现好时表扬孩子,这种有条件的爱让他们受伤、失望、灰心,孩子在家庭里会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太烂了”。

这种沮丧,催生出一种被拒绝和被抛弃的绝望,进而引发慢性、轻度抑郁症,也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报复性愤怒”。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被兄弟姐妹或同龄人排斥,还会愤怒还击。这种还击其实不是攻击性的,而是他们绝望的自我防御。

三、父母的“过度批评”如何让孩子成为“逆反”者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父母批评和惩罚孩子,反过来,孩子变得易怒、爱顶嘴和畏缩。这种不健康的模式重复的越多,对关系的损害就越大,父母对孩子发展产生的有益影响就越小。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对父母过度批评的不满。

研究表明,严格、专制的教育会使孩子自卑,导致他们表现得比其他小孩差,使他们受到更多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儿童学习自律和责任的机会,间接地教他们去欺负弱小,因为在专制的教育灌输下,孩子容易产生“强权即公理”的想法。

父母的过度批评不仅削弱了亲子之间至关重要的依恋关系,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会产生其他负面影响,他们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也不相信别人会爱他。

出于困惑和自我保护,他们可能会沉溺、迷失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因为早前他们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在他们内心深处,由于自我感觉不佳,会惹上坏习,如酗酒、滥用药物、进食障碍、购物狂、赌博等,借此改变自己的情绪和意识。

更有甚者,叛逆会促使孩子违背自身利益,讨厌以前让他们感觉良好的活动和关系,甚至做出自毁、自残或自伤行为。

除此以外,逆反心理让他们渴望打破规矩和教条,顾自身安全,不顾一切地参与高危活动。他们被任性的冲动所控制,对关心他的人、他身边的人都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因此,当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与父母的教导背道而驰的话,父母就要及时敲醒警钟,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改变可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很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成长在一个专制的家庭,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也延续下来,形成这种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冲动的叛逆行为迟早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导致他们做出自毁行为,如逃学、拒绝做作业、拉帮结派、受社会青年的不良影响、乱用非法药物、吸烟、吸毒、破坏公物、盗窃、滥交等。

这些行为既伤害了父母,也伤害了自己,但这可能是孩子们唯一能反抗父母专制独裁、滥加批评,宣告自己独立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抗争才能挽回被践踏的尊严。

总的来说,当父母习惯性地批评孩子,孩子会将叛逆作为他们最有力的还击方式,以此来表现心里的怨恨和所受的伤害。出于逆反心理,孩子会认为:你们老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批评我,太不公平了,我一定要做一些真正值得批评的大事,而你们休想管我!

魏莱,最终把同学逼死,当然就是做了一件“真正值得批评”的大事。

当然,反抗不见得一定是伤害别人,也可能是伤害自己。

在《小欢喜》中,由于母亲严格专制的教育,一直都是优等生的女儿乔英子最终也选择了极端的反抗方式——自杀,以此来向父母发起抗争。

四、魏莱们如果“安全”长大了,会怎样?


电影中的魏莱,凋零在了花季,然而更多像她这样的孩子“安全”长大成人。然而,父母的“过度批评”在经过了青春期的叛逆之后,依然还发挥着作用。

因为孩子的反抗行为过激,正如父母对他们的过度批评一样,所以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更深层次的伤害,而这些更深层次的伤害使他们表现得咄咄逼人。可悲的是,这些未愈合的伤口会在他们的余生里化脓。

无论一个孩子多么叛逆,都无法消除父母负面评价导致的自卑。当父母的言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让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时,孩子对负面评价的抵触反应会很激烈,这样他们的内心就不会感到羞辱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们的抵触是徒劳的。因为他们需要依靠父母来照顾他们,所以他们觉得父母有权利批评自己。

尽管孩子下意识的抗拒来自父母的负面评价,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接受了这些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像刀子一样刺在心里。得不到父母肯定和安慰的孩子,内心都会存在缺陷。

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嘴上说着“我不在乎爸妈对我的看法,因为我根本不尊重他们”、“谁需要爸妈啊?我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他们极度缺爱,又觉得自己太糟糕了不配得到父母的爱,这种痛苦一直蛰伏在孩子内心。

我有很多来访者都是这样,以为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负面评价没有在心里留下创伤。其实不是的,那个伤口一直都在,一直隐隐作痛,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

他们找不到人聊天、谈心,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手足无措。无论多成功、多有钱,他们一直陷在自我怀疑的沼泽中。

他们的脾气暴躁,这也和过去受到的伤害有关。他们在内心建立起了一座堡垒,但当你窥察堡垒内部,会发现那些伤口久未愈合。

这座堡垒密不透风、暗无天日,因为他们不想再经历小时候的伤痛,不想再触碰那个伤口,不想再回顾痛苦的过去,也无法填补内心的凄惨和空虚,无法甩掉这个沉重的包袱,最终也不会成为他们渴望拥有的温和而充满爱意的父母。

五、重新看待孩子对批评的反驳


青春期是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通常出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逐渐脱离父母对自身的控制来维护自主权,此时出现叛逆行为也是很正常的。《与青春期和解》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认为,一定程度上的叛逆是健康的,在孩子逐渐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心智也跟着不断发展。

但是,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如故意违背父母制定的规则,做出一系列出格、令人头疼的行为,则会极大的破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如魏莱这种便是超过限度的逆反。

魏莱在电影中,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正面对抗过父母,但是她对其他人的凌辱,其实是一遍又一遍地在鞭挞父母了。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可能是先从对父母批评的反驳开始,只有反驳无效才会逐渐走向极端。

那么,如何掌握好批评的尺度呢?

当父母的批评遭到孩子反驳时,孩子通常会因为顶嘴而再度挨骂。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反驳只是因为孩子想要维护自己脆弱的自身形象。父母持续的吹毛求疵,严重威胁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批评像刀子一样掷向孩子,他们即使再坚强也会感到痛,所以才会奋起反抗。

我们认为,父母要为孩子故意做出的叛逆行为负责,因为他们没有及时、很好地察觉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相反,当孩子受到了严厉批评,而这些批评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不切实际,孩子会觉得在这个时候耍耍脾气,才是合乎情理的。

这并不是说父母要毫无原则地屈从于孩子的欲望,完全忽视他们的不当行为,只是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耐心,因为他们正处在这个年龄,这种叛逆行为是正常的。

接下来,父母和子女应该坐下来,好好沟通,父母应该觉察是否自己“过度批评”了。

当然,如果魏莱能够反驳一下妈妈和爸爸,或许她和许多人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吧。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心理信息共享”、“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从春天出发:一杯咖啡19-20工作巡礼》短视频
隆重发布!点击图片了解!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精神疾病的进化意义:厌食、焦虑、抑郁、躁郁、精神分裂为何存在

汶川地震12周年“防火防盗防咨询师”:无效和有害咨询的再反思

母女的和平相处: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相爱相杀”的循环?

比起蒋凡罗志祥,姑娘们更该提防“宇宙第一”李国庆式渣男

亲密关系中的“博弈” :当焦虑型和回避型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100年前疫情中的弗洛伊德,也经历丧亲之痛,他给今人留下哪些启示?

肖战深夜道歉后,我可以公开这篇未出版的采访稿了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风景那么美,出门走一走:魔都周末郊游团5月打卡闵行文化公园

线上公益学习报名|啃书帮:共读《精神分析心理模型》(附抽奖)

首次!2020心理动力学系统学习网络课招募!公益平价!

首次!朋辈咨询线上学习小组招募啦!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0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