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的角度阐释“练心”

 回归9480 2020-09-29

心学除了“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核心之外,还有一些小知识点,比如之前笔者提到过的“攻心”(详情可以参考《心学的角度解析“攻心”》),这些概念并非王阳明亲自提出,是由后世学者们根据其言行总结而成,“攻心”倾向于无心之举,而“练心”是这位圣人真正提倡的,那么要如何去练呢?想要了解这一问题,就要先讲几个小故事了。

一、有一次王阳明一个学生的父亲去世了,这个学生非常伤心,王阳明却说这正是磨炼心智好时机,人就应该在遇到磨难的时候锻炼心境,如果一辈子一帆风顺,是没法练心的,然后这个学生又问难道亲人去世就不能伤心吗?王阳明回答当然要伤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王阳明本人也是这样做的,当他自己的父亲去世时,王阳明是痛哭了一天一夜的,然后第二天开始就振奋精神,有条不紊地办理丧事了。

二、王阳明身体从小就不太好,有长期的肺病,可能是肺结核,严重的时候咳嗽会非常厉害,到了晚年关节又出了问题,应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到潮湿阴雨天就疼痛难忍,但是病魔对王阳明的意志丝毫没有减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剿匪平乱的战场后方,可以一边剧烈咳嗽,一边给弟子讲学,一边还指挥战场,镇定程度不可思议。

三、那个时候学习心学的人可以说遍布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有一天一个在衙门工作的人问王阳明:“我天天处理案件都处理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致良知呢?”王阳明回答:“致良知本身就不是凭空想象的,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进行,比如判案,判得公正效率那就是致良知,内心自然而然是至善的了。”

了解过心学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了,上面三个例子就是在说三个字——“事上练”,这是“知行合一”的一种补充。事上练有两层含义,前两个例子的意义是在磨难中炼心,第三个例子是说要在工作中练心。讲到这里,相信朋友们都已经明白了,这里笔者仅进行简单的补充。

第一点所说的磨难并非刻意吃苦受罪,其实人的一本来就不可能毫无波澜,总会经历风雨,而每一次的坎坷是我们炼心的绝佳机会,比如大病一场、亲人去世、工作不顺、债务缠身等等,当我们正视磨难,有意锻炼心境,冷静面对困难,不但可以有效度过这一时期,而且将会获得内心的巨大成长,最后就能达到宠辱不惊、心如止水的境界了。第二点其实就是讲每个职业在这个社会中有其意义所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可以体会其中道理,进而感悟人生哲理,提升精神层次事实上所谓“事上练”的这两个道理每个人的内心都很清楚,比如上学的时候相信朋友们都写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些主题作文吧,所以笔者一方面只是唤起各位的“良知”,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切实去实践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再讲讲题外话,就磨难而言,如果处理好了,对于个人可以达到炼心的效果,对于国家就能形成聚心的作用了,就比如这一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可以说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中国素来讲求全民一家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过去的旱灾、洪水、地震、SARS等我们都是全国一起努力挺过来的,但是为什么这次中国抗疫的成功会带来这么强大的凝聚力呢?笔者认为关键还是产生了对比,过去在我们的认知里共克难关是约定俗成、毫无疑问的,然而这次其他国家面对磨难时的消极做法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如群体免疫、胡乱甩锅、截取物资、放弃救治等,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畴,最终这些反面教材反而鲜明地衬托出了中国政府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卓绝,让我们坚定了“此生无悔入华夏”的信念!因此,当面对无法避免的困境时,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正视并积极予以处理,才有可能转“危”为“机”,坏事变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