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解读(十)

 摩羯天尘 2020-09-29

朱修立 西庐雅集 8月22日

      用现代语言,传递亘古的画理。
     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呢?一言以蔽之,“写意”二字而已。一个民族的艺术,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世界观,即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并经过精神层面的过滤,而外化为艺术形式。即是今天所见的传统模式,这是由世界观亦即哲学观所形成的艺术形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一体,合二为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齐物论》中描绘了自己梦变蝴蝶,蝴蝶又梦变庄子。庄子醒后不知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虽知蝶与庄子必有分,但谓此为“物化”。也即我们称之为“物我相融”。既然庄子与蝶可以相互转化,由此而得出一个结论:绘画当然可以用“物我相融”的观念来“借物表意”,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意”,融合在“物”的上面,形成主客观的统一,即为“意象”。“意象”是物质转化为精神,又回去以物质形式出现的、高品味的艺术形象。


八大山人画中的形象——意象

     以庄子梦蝶为例,庄子是“人”,有主观意识,蝴蝶是物,没有主观意识,现在把庄子变的蝴蝶画出来,这蝴蝶就既有庄子的主观意识,又有蝴蝶的物的属性。既非庄子,又非原先的蝴蝶,但仍以蝴蝶的面貌出现。于是,我们就可理解,为什么中国山水画,仍要回归到“加工后的自然形态”,而不是主观意识的“抽象”、也不是原生态的道理。


既非抽象也非原生态

      中国画论中时常提到“以形写神”一词,把“以形写神”作为绘画的最高标准。形,是指被描绘的对象。“神”指什么?我们读古代文字常见“心神不宁”、“神思”、“神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些词,说明“神”是指心、思想,思维,精神,和审美情感。说“以形写神”,就是要画出物象的精神面貌。


《女史箴图》表达的是妃子主动挡熊救主的故事,意在树立汉代妇女榜样,表彰这种精神。


      物象有精神吗?这问题常常令初学画者迷惑不解,或者任其一知半解,或根本不解。我从事艺术事业六十多年,以往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缺乏对哲学思辨的理解。

      仍以庄子变蝶为例。庄子说自己变成蝴蝶,然后才说蝴蝶变回庄子,这是庄子主观的想象,并非蝴蝶的想象,是庄子加在蝴蝶身上的主观色彩。如果庄子不说梦蝶,说梦成老虎,庄子也就“物化”为老虎了。在主客观两方面,谁操持主动权?显然主体是庄子。同样,“以形写神”的当事双方是画者与形象,谁是主体?谁有思想?不言而喻是人,是画者。是画者赋予形象以精神,画者的境界高低,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水平高低。

      可以理解为,“以形写神”,就是以形写心、写意、写思想,写人。写画者个人!画者心有多大,意有多深,思想有多远,技有多高,决定了形的“光彩”与高度!

      现在我赋予一个新词叫“以物写我”。“以物写我”更直白地告诉画者,是自己在主宰你自己的艺术的高度!



《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节选

          “以物写我”即写心、写情、写意、写神,写道。是借描绘物象传达心志,是以我为主导,而非物象。被表述的是心,是意,是道,而非物。此处的“我”应该是集文脉、社会、时代于一身的“大我”。

      阴阳平衡、黑白互补体现了哲学观、美学观,又给观众留下充分想象空间,可以是云、天、水、地、光等等,又是对画中墨色部分的衬托。因此,黑白互补也是画者与观者的互补。


      中国画既画眼中所见,更画自身感受。每见山不甚高,然登山则甚高。故画中所传达的既是眼中之山,更是登山后所感受到的山,是借客观物,表达主观的情。是借物写我,而这个“我”应该是代表时代与文脉的“大我”。
      势——画自己对山的感受:看山不高,爬山好高,觉得山在延展、延伸、变化,延伸、延伸,再延伸.....


      山势蜿蜒,这是经常在文学中听到的形容词,是人们对山脉的认识。但如果用目光停留在某处看山的话,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中国山水画不主张用焦点透视去表现目见的局部,而是画心中对山的感受并通过“笔墨”传达对艺术的理解,山脉只不过是被借助的载体。不受表面草木或细节所惑。因为画面的近处已充分表现了树石,所谓“近看质,远看势”。


      “以物写我”是以我为主,故面对同样自然的山,各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而到了笔下又成了不同的审美理想的载体,于是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例如清代朱耷(八大山人)的山与明代陆治(陆包山)的山就风格强烈不同,八大山人的疏简风格是一种高层次风格,要求用洗炼的笔墨,包含极丰富的“信息量”,因而难能可贵。


      与八大的画风相反,明代陆治的画显得苍励而丰富,力量张扬外露,是完全另外一种阳刚美。
      说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不是“以我写物”式的写实,而是内心艺术之道的外化写照。“以我写物”还是“以物写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绘画体系,是隐藏画内的哲学支柱。


      自宋米元章画江南,创米家山。一改五代宋之山水模式后,素为人所称道,后继者无数,然有创见者则鲜见。明董其昌独具见解。此画有米家法,却为董家样。其脱去自然形态,令笔墨造型皆重构,节奏分明,苍润敦厚。以今人观之,其审美观念明确,诚现代人也。可知艺术技法皆由修养出之。内功之修至为重要。   

  【赏析】


仿八大山人 32.2cm × 45.9cm  2014年

      我把八大山人的册页放在边上,琢磨他的构思与笔墨,却用自己的形象符号作画。就如前人临画,有自己的取舍和观点,只保留师从的精采部分。但是人贵自知之明,我只能蹭到一点皮毛而已,离开心中所思差得太远,可见认知与实践之间是有距离的,有时间差,有的人能弥补,有的很难。我认可这句话:努力能增加厚度,天分才能达到高度!

               

【结语】

      “天人一体,物我相融”,并非如有人所说的不科学或是迷信。它是对哲学思辨的认识,是物质与精神的互为转换。投射到绘画中,则树立了“以形写神”的艺术标准。

      形是形象,是作画的对象,是物质,经过技术处理,升华到精神层面,有了可供欣赏文化内涵。在物质转精神的过程中,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人所起的作用,是画者的认知髙度,决定了技术的转换能力,因此是精神的能量,促使技术的提升,转而对形象变化的内涵有进一步的升华——“意象”的内涵升华。换个例子说,本来只可以变成一条虫,现在因为人的认识提升了,就可以变成一条龙!

     “以物写我”就是“以形写神”的现代词,“我”的内涵应该是画者个性与社会共性的涵合,提升“我”的含金量,不仅是画者的必修课,也是作品能否为大众接受的关键。只有受众多了,文化艺术才会起到社会作用,才可能成为历史积淀。 

      鉴于笔者的文化局限,课徒画稿的解说暂此为止。祝网友们健康快乐,祝画友们艺术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