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诗的催化剂。秋,所到之处,诗必兴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知道出了多少中国诗人自古有之的悲秋情结? 刘禹锡虽言“秋日胜春潮”,却难掩“逢秋悲寂寥”的人间况味。举凡诗人感时伤情的诗作,乃是缱绻情愫的共鸣,不独刘禹锡所有,屈原、宋玉、曹丕、李煜、刘永、李清照等诗人也概莫能外。 在中国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悲秋”之作,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但不得不提及的,是西汉武帝刘彻代表作《秋风辞》。这首诗“虽是即兴之作,却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毫无直泻无余之感”。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倡导的“心物交感”、“睹物兴情”的辩证关系。“悲秋是一种情景相契、人与境同的境界,是自然、社会、心理的有机融合,是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思想的外化”。 全诗比、兴手法并驾齐驱,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清丽如画的写景中,轻轻拨动怀想家人的思弦;于泛舟中流的欢乐饮宴,发为逸兴遄飞的放怀高歌;然后又急转直下,化作年华不再的幽幽叹息,将这位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书写的曲折而又缠绵”。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对《秋风辞》更是推崇有加,称其为“《离骚》遗响”。与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独唱,无韵之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此《秋风辞》虽是清新流丽之辞,却被诗学界与汉高祖刘邦的苍莽雄劲的《大风歌》相提并论,足见沈德潜对其评价并不虚妄,倒是十分中肯。 百闻不如一见。那么,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极力鉴赏的一代雄才武略的汉武帝,即兴创作的到底如何呢?且让我们拿《秋风辞》文本说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纵观诗文本,层次错落、铿锵有力、清新流丽。前一、二句,状写秋景如画,皆是如实临摹,愈加彰显大开之境;续三、四句,以兰、菊起兴,睹物兴情,融悲秋与怀人为一体。之后,写舟中宴饮,化用《九哥》典故,不禁暗生“乐极生哀”之情愫。最后一句,直抵内心之秘,诗人以人生易老作结。个中“人神殊同”的落寞之感,令人顿时萌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和莫可名状的忧伤。 ©烛非原创。 荟萃经典诗歌丨传播文化精粹 举凡优秀原创诗歌或翻译诗歌,皆可投稿本刊,我刊将择优选发在本刊。 我刊推崇原创文本,原创首发;对于在报刊发表过的作品,视具体情况而定。 根据传播效应和浏览量,最经典诗歌平台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1、本刊稿酬将按照作品质量和评论数量和质量而定,优稿优酬。(按照12月6日调整试执行) 2、若有作品涉及诗友打赏的,按照 50%的比例,将于一周内发放。 3、本刊团队诚恳期待各位诗人参与投稿原创作品,将推出:萃稿、悦听和专栏(暂定)栏目,以共飨文化盛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