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春风化雨 赵俊英 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小山庄。村落四面环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村边流过。夏季,每当洪水暴发的时侯,带着泥土色的河水湍急而过,犹如九天银河从潭上落下,那种壮观的景象至今常常浮现在脑海里。村落四周,条条尘土飞扬的小路通往四邻八庄,通往外界。在这个封闭的小山村里,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但淳朴的村民一代又一代靠天吃饭,过着贫穷却也悠闲的生活。我就在这种环境中渡过自己的快乐童年。 我出生在文革初期,那时,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出现了盲区。"读书无用论"在人们的思想中己根深蒂固。因此,上学就成为适龄儿童顺其自然的一件事情,没有目标,没有抱负。只是在消磨着少年的一段时光,因为多数家长认为,不管肚里有多少墨水,迟早也是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就连我作教师的父亲也从未对我提出过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无忧无虑地成长,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也就是背着书包去学校,这是一个没长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1977年,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党中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这一号召恰如春风化雨,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人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燃起了希望!许多人开始再一次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且带着梦想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就在这一年高考中,我们村四人被大中专录取。消息一传岀,整个村庄炸开了锅。多年来平静的小山村失去了以往的平静!茶余饭后,拉家常的话题由东家长,西家短上了一个档次。人们开始知道了高考,了解了高考,浅层面地知道了高考对人生的影响,并且对被录取的四人有了由衷的妒嫉和羡慕。要知道,当时只要踏进大中专的门槛,就意味着能够走出大山,端起"铁饭碗",脱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并且衣食无忧。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给一代迷茫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和希望,从而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高考制度仿佛给人们打了鸡血,家长对孩子在教育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孩子们也在家长的操控下被动地学习着,而十年中延误了高考的年轻人也开始破釜沉舟积极备战。于是之后的几年,大中专的学生年龄也出现了大小不一的现象,其中不乏己婚人士。当然,后来我也成为高考制度下其中的受益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当时因为年纪小,对"改革"二字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根本不知道其中內涵。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跟随父亲到县城一中就读初中,带着几分新奇,带着几分懵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改革开放初期,偏远山区变化微乎其微。当时的县城真的很古朴,没有繁华街道,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初到县城,除了感觉比我生活的小山村大,本地人穿戴稍好一点点外,也没留下特别的印象。 我比初一新生报到晚了几天!因为当时县城不能招我所在的附城公社(现在的乡镇)的学生,而我考取的是附城中学。后来我只能以转学的名义进入一中。我被父亲送到班里。当时记得是第一节课,我们站在门口,一位身材瘦弱中等个子的老师正在讲课,操着一口地道的高平话。当他看见我们时,他走到教室门口,我父亲和代课老师说明情况后,他把我临时安置在前排的一个空座上,我放下书包不知所措,同桌的小姑娘示意我拿出数学书。很长时间我进入不了状态,因为之前落下好多课,所以老师所讲的内容觉得像天书一样,我一无所知,就这样,云里雾里中我在一中的学习生涯开始了…… 当年的校舍都是1958新校区所建,到1978年己长达二十年之久,房子低矮窄小,生活和学习条件很差。教室前后各有一个火台,宿舍一个火台。初中小孩年纪小又不会生煤火,所以每到冬天,寒风瑟瑟,加之家庭条件差,基夲上都是冬夏季同一条棉被,严寒难捱!我们睡着大通铺,空间狭小,夏天潮湿,冬天阴冷。老师教学方法也是比较陈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当时根夲没有学生用的各种学辅材料,考试内容基夲上都是考测对知识的掌握而非知识运用,和现在学生所考的内容相比容易了很多,种种情况一直到我高中毕业也没有多少改善!不同的是,上高中以后没有再穿过打补丁的衣裤;手里有了学习资料,但不是现在的印刷体书籍,而是老师们用手在钢板刻写,然后再用手动打印机所打出的材料,当时我们称之为“讲义"。不知不觉中五年的初高中生活结束,通过自身的努力,1983年我考取了晋东南师专英语系。我们班84人,应届生4人被录取!当年英语成绩不计入总分,除考英语专业之外。除去英语,我的成绩达不到中专分数线,加上英语却被专科录取,我便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 到长治上学后,一下子感觉改天换地了!宽阔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幢幢的楼房,热闹的农贸市场以及购物的大商场……这一切足以证实,改革开放在城市发生的变化远远大于我所居住的小城!学校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食堂早午晚饭花样繁多,不同的窗口满足着学生们不同的口味。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力课有专门的听力教室,每张课桌都有耳机,老师有专门的空间,由玻璃和我们隔开,把耳机插到桌孔就可以听老师播放的听力资料,也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刚开始上听力课时,感觉太神奇了。到晚上,英语系的学生坐在狭窄的楼道上通过电视看FoIlow me。说真的,那个时候电视还很少见。所以,每天我们都是早早拿着凳子去占座位,因为坐在前排没有遮挡,可以看得更清楚。后来,我和最要好的朋友还经常去看中文系播放的由外国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在学校,我另一爱好就是钻阅览室和图书馆,在阅览室可以翻看各种杂志和报纸。在图书馆借阅了许多国内外名著。每每看到喜欢的文章和段落都会摘抄下来慢慢欣赏。 大学毕业后,我又被分配至我的母校,教室还是原来的教室,教学方式还是原来教学方式。当然,也有许多老师用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但终究还是脱离不了书夲。"传道、授业、解惑"在一茬茬老师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来,学校给每一位英语老师配备了录音机,终于,英语课堂迎来了"贵客",学生可以听到更为标准的英语。之后又有了多媒体,老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学校办学条件逐渐所提高。后来学校的设施也逐步完善。学生由平房搬进了宽敞的教学楼,学校有专门的图书楼,学生宿舍公寓化,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理念得到更新,高考也从原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教育,教学体制也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中期的稳步发展,一直到后来的突飞猛进,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令世人嘱目的变化。这是国人有目共睹身有感受的。我深有体会的就是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和无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虽然只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但所谓管中窥豹,改革成效可见一斑!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改革开放对国人命运影响之大之深。改革开放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人生。教育改革对人们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受教育者的未来都会因为现在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同。并将受益终身。 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我要报名即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