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圪粗 有一种美食叫做"稀" 有一种烹饪叫"圪粗" 在我们这儿,有一种美食叫做“稀”。 “ 稀” 就是“稀”, 不是“汤”。 “汤” 是和面条有关的,如豆面汤、好面汤、挂面汤、揪片汤圪碌面汤、圪瘩汤,等等。 “汤” 的烹饪方法叫“滚”——“ 滚口汤喝”! 而“稀” 不是“汤” ,“稀””的烹饪方法叫“圪粗(音)”——“圪粗口稀喝”! 而正因为“圪粗”这种特有的烹饪技术,才造就了这一种美食。 那时候,我们这儿家家“圪粗稀”。 “稀”, 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浆水菜稀,一种是豆叶菜稀。 如果单从用菜来讲,它用的是经过加工储存的菜,而不是小瓜、豆角之类时令鲜菜,这就决定了它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当然最常食用期还是时令蔬菜未收获之时。 要说浆水菜,现在也不稀罕,因为超市里还有卖的,小包,不过叫酸菜。要说豆叶菜,现在可就稀罕了,没人做。豆叶菜是用大豆叶沤制的。在大豆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而豆叶正开始发黄但还未全黄时采摘,回来洗净切成丝,在小缸小罐里沤制。 要我看,豆叶菜没有什么营养。但老辈人都说豆叶菜“下火”,、“ 去阴”。因此,盛夏时还专门冲上一大碗豆叶菜水喝,下火气,防中暑,而冬天,假如谁感冒不舒服,准会给你圪粗碗豆叶菜稀喝。从这个意义上讲,豆叶菜稀就比浆水菜稀多了一项食疗功能。 其实不管浆水菜稀,还是豆叶菜稀,都还有一样必须的食材,这就是大黄豆,这是必须的。 先是将铁锅(别的地方多叫铁铛)坐火上,将锅烧热,抓把黄豆放锅炒,炒至发香欲脆,舀些食油进锅(家有油的话多许,缺油的少许),顿时,油香和豆香夺锅而出,趁这香气迸发之时,挖一团浆水菜或豆叶菜,水中淘净滤干,立即放入锅中,“喳”的一声,连豆同炒,油香、豆香、菜香一齐袭来。炒至热火之时,倒半壶温水入锅,又听“喳” 的一声,热气立马蒸腾起来,然后盖锅将水煮开。这个过程大概就是“圪粗” 的来历。除浆水菜、豆叶菜和大豆外,其它用材就不是很讲究了,家庭条件要的可放些豆腐、粉条,条件差点的不放也无碍。等水开后,抓点白面,或者玉茭面,或者豆面,用水搅成稀糊状,一点点地滴拉在锅内,等它煮熟。一般户,这就能喝了,但差不多的家庭都要再烘一次锅,即将油放铁勺,烧热,放葱姜蒜,烧出香,放入锅内,又是“喳”的一声,锅里一层油花,家里一片油香。我想,所谓“圪粗”是不是就这三次“喳”的烹饪来的? 看似容易,真要圪粗好一锅稀可也不容易。至少两个关键要把握。一是炒豆。除了选用好豆外,炒到甚时放油、甚时放菜,火候很关键。早了,透不出豆香,豆香和油香也不能很好地融合、汇聚,放的迟了,黄豆营养被破坏,色泽被毁,香味流失,整锅稀就毁了。第二个关键是调面糊,要调匀调透,不能有生面。稀稠要调到似流似滴,入锅后似颗似粒,无大块,无硬块。 这里必须说一下“稀” 和“圪塔汤” 的区别。 “圪瘩汤” 也是我们这里的一道美食。区别至少有这么几点。一是圪瘩汤用菜广泛,豆角、小瓜、土豆都可入汤。二是圪塔汤用面时放水少,在小盆中拨拉成干干的面圪瘩入锅。三是因为干面圪瘩入锅,导致成型后整锅汤较糊,不像稀那样寡汤利水,清凊爽爽。 “稀”, 真的是一种有特色的美食。尤其是吃过干饭再来一碗,那叫一个爽!假如我要做这趟美食,我就命名“稀汤不离”。好像是外国话,英语、俄语记不清了。 图片:网 络 文章:马栓贵 排版:顽 石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
|